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債的歷史

看完了《債的歷史》,作者想說的似乎是債務令人際關係變成客觀無情的算術,並因此將不道德的事都合理化。然後稱經濟學那種以物易物的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以物易物在古代是與陌生人在發生,在同一社群中物品是以人情與禮物的形式流通。

在歷史發展中,首先出現的是信用貨幣,在彼此認識的人之間運作。作者似乎想指出實體貨幣出現與權力關係有關,甚麼可當成貨幣是國家與市場之間的戰爭。在和平時期,社會上有良好的信任關係時,就流行信用制度,當充滿戰爭及掠奪時,人們就更傾向採用實質貨幣。

作者認為經濟關係有三種道德原則︰共產主義,是社會的基礎,每個人盡自己的能力合作,例如向別人問路,與雙方的期待與責任有關;交易關係,兩方都盡力爭取自己認為合理的價錢,這種關係隨時可以結束;階段制度,當中雙方並不對等,公平互惠通則並不適用,特定的行為重複多次則會成為慣例,例如貴族資助哲學家與藝術家。經濟社會中這三種道德原則都會共存。

作者以人類學的發現指,在人性經濟中,金錢並不能取代人命,只是因為人命不能彌補的一點補償,人命債並不能以金錢真正解決。只有在人脫離其自身所屬的社會關係時,例如成為奴隸,這人才會被當成有價財產,可成為債務衡量的方法。將個體脫離所屬社會關係的方法是暴力,而榮譽就是指將個體變成金錢的暴力行為,例如令敵人成為奴隸。

作者將歷史分為幾個時代︰軸心時代(800B.C. - 600A.D.)各國戰事不斷,人性經濟無法維持,國家在戰利品分配與士兵支薪的問題以現金交易,戰利品不用講從何而來,令人類動機的思考簡化成純粹交易計算,著重利潤與好處。這時代出現軍事—貨幣—奴隸複合體,以市場的知識工具建立道德基礎。

中世紀(600A.D. - 1450A.D.)則是財貨市場與世界宗教混合的時代,巨大帝國瓦解,軍事—貨幣—奴隸崩潰,經濟生活受宗教權威管制,信用制度再度興起。

大資本帝國時代(1450A.D. - 1971A.D.)出現現代科技、資本主義、人文主義與民族國家,貨幣制度再度以黃金與白銀為主,在西歐引起物價革命改變傳統社會結構,巨大帝國、專業軍隊、大規模掠劫戰爭、高利貸、債務奴隸再次出現,物質主義哲學興起,似乎都是軸心時代的再現。

作者強調市場與資本主義並不相同,市場是貨物間的流通,而資本主義則是以金錢獲得更多金錢的方法,例如十六至十七世紀的英國鄉間,社群間會在交易記帳,並定期清算,金錢是用於旅人或沒有信用的人。

到了現代,作者似乎覺得一般人假如不負擔債務就過不到比「活下來」更好的人生,然後就會因欠債受到奴役。債務引起的道德危機,是人們只能以最純粹的利益看待世界,唯有願意以「掠奪者」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才有資格追求生命中金錢以外的事物。

作者結論大概是為了解放自己,就要想像自己是歷史的行動者,改變資本主義那樣。

因為作者的論點東拉西扯,所以讀完也不是太能夠說出所以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