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書摘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為什麼不愛了
看完了《為什麼不愛了》,以社會學與哲學角度分析當代愛情中的消極關係(negative relations,在書中指不建立關係或解除關係)。作者指,自由主義看重「消極自由」,似乎令性自由去除有關義務與互惠的用語,讓事實上的不平等(特別是性別不平等)無法解決。性的供需非常依賴消費與科技為媒介進行選擇,很少受規範或禁令限制。這種市場形式產生認知與情感的不確定,女性藉由性同時被賦能與貶低。放棄戀愛關係或不斷轉移關係是性關係採取市場形式的一部份,這種不確定會波及婚姻制度本身。資本主義對產生自我與優化自我的積極要求,塑造出消極選擇的力量,以「寧可不選擇或取消選擇」為一種主體性形態,並透過無過失離婚、避孕藥、享樂消費市場、約會配對網站得以實現。
前現代婚前求愛具有儀式結構,行為者透過執行共同規則、共同參與象徵性現實而聯結。現代的性革命讓性與家庭制度分離,性身體成為其自我參考點,旨在實現一己歡快。性體驗與性探索成為許多人呈現的重要獨立面向,性行為成為地位與能力的一種新形式。性革命令情感、婚姻與性三種文化結構自主化,遵循自己的邏輯發展。性自由以契約的自由意志為前提,強調尊重個人心理與身體自主權的規則與程序,「合意」變成主要的倫理論述。
隨意性愛的策略特徵是將性伴侶「去特定化」,彼此必須保持陌生,卻同時是在進行親匿關係的行為。隨意性愛嚴格要求行為者對未來不耗期望,享樂行為本身就是目的。隨意性愛肯定主體自由,不斷提供慾求對象,但同時抹除互相關懷、依戀與形成紐帶的可能。
平等主義是隨意性愛的基礎,但實踐上似乎成為男性性態度與性活動的表現,以超然立場與不存期待表現男子氣概。作者的受訪者中有女性表示,隨意性愛的要求令男女關係非常難以預測,男人可能只心存性歡快念頭讓這名受訪者覺得是性剝削。另一名女性受訪者在拒絕隨意性愛要求後,對方立即離開,讓她覺得自己就像「被扔在地上的衛生紙一樣」。性關係的規則似乎簡單明瞭,而情感關係的規則卻會造成不確定感。
隨意性愛反映「普遍性化」的現象,也就是性魅力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唯一因素、性魅力狹隘地專指肉體魅力、伴侶之中至少一方的人格在性方面被物化、性化隨處可見以至可以強加於人這些情況。作者認為,性化影響的主要問題是,一旦它令身體成為互動首要場域,情感表達與交流就變得不正常與不確定,人際關係之間的界線無法劃清。社會認可過程互相矛盾,有時位於身體,有時位於自我,兩者的模式不一定重疊。
不確定性驅動作者所稱「消極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缺乏明確規則與共享涵義框架,紐帶中某些功能無法適當發揮。作者假設,在愛與性的領域,自主與自由產生相對較未固定、規則較模糊的互動。制約性紐帶的行為規範仍不明確,沒有一套道德劇本可依循,即使違反互惠原則也很少受到社會懲罰。在消極關係中,行為者必須努力面對自我行為的意義與模糊特質。
性慾可以產生經濟價值,商品與性慾糾纏在一起,構成作者作稱的「超主體」,由需求與慾望活動以及滿足這些需求與慾望的實踐構成。超主體激發出本體的不確定性,即對自我本質的不確定感,由自我價值不斷被估值、評價與貶值三種過程決定。
一個人要被認為是「性感」需要大量消費襯托,具吸引力的身體則可以回頭產生資本。特定職業對外貌的要求、媒體與廣告中的身體、色情影視業、網絡的身體照片、性交易市場的「性人格」,都是女性身體吸引力與性成為可代換商品的形式。視覺性讓身體成為消費物品塑造的消費場域。女性因性身體的關係重新被導入由經濟主導的關係中。
視覺評價快速、片面、二分的特質受網絡強化。人們更容易互相結識,但彼此評價的方式從社會框架中抽離,與潛在伴侶碰面就像一次定案的考試,只有合格與不合格。當事人視彼此為消費者,愛情互動與消費品味不可分離。在以男性偏好為標準的性市場中,視覺魅力等於年輕時尚,意味著女性在市場的價值隨時貶值。視覺化將自我分解成身體部件被人揀選,放大了身體與自我之間的二元割離。
以契約比喻親密關係紐帶所忽略的,是試圖訂立「愛情契約」雙方的意圖可能很不相同。正式契約訂明對違約人的罰則,因此才有約束力,但性契約卻沒有同樣特質,關係可以任意投入與中止,忽視被隨意分手一方的情感傷害。隨時斷離關係的自由讓人們之間的信任減少。
合意的先決條件是主體理解彼此意願,但是在性互動的任何時刻,雙方意願都可能有分歧。隨意性愛文化的壓力讓性以外的考慮變得不合情理。只強調性行為,令「合意」變成「隨意」,性自由反而變成一種壓逼的規範。合約與契約主導的親密關係避開情感內容,假如一方可能只是想滿足性愛,但另一方可能期待愛情,這是否屬於「合意」性愛就變得含糊不明。在契約的親密關係中,人們不斷衡量關係的規則與其意義,設法解讀他人意圖、擬定行動方針、以策略應對不確定。
性與愛情的互動出現以下矛盾︰為建立關係,一個人要某程度上超脫,顯示自己有獨立自主的價值;但是過度超脫,會激起對方的自我保護策略,令關係無法建立。建立關係後,對自我價值感覺的威脅可能會導致關係中斷。保護自我價值的策略包括退出選擇,避開令自己擔心可能被低估價值的潛在關係。確保自我價值與建立情感依戀扭帶的目標衝突,讓行為者行動是感到不安,導致行為意圖反覆無常與情感傾向善變。
框架混亂、貶值、防禦性自主、對自我價值的威脅、缺乏信任,都存在於終結愛情的過程中,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離婚。性態度與性活動、選擇與替代選項、藉消費品味與治療完善意志、自主與依戀的衝突、逼切需要透過他人確保自我價值感,這些情況造成新的不確定性,對固定、體制化的婚姻關係產生終結愛情的動力。自我將親密關係與婚姻視為對本身自由的限制,令離婚成為某種自由的魅力標誌,雖然這自由是現代科技、治療與消費機制所精心打造。
作者總結,本書記錄的性/經濟主體產生分裂與否定,而這些分裂與否定沒有被消弭,融入更大的連貫整體與認可過程。內部分裂存在於性與情感、男性與女性身份認同、被認可需求與獨立自主需求、女權主義平等觀念與男性主宰視覺性支配自我之間。主體無法解決矛盾,與他人的互相認可也就無法發生。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
看完了《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主題是心靈深度是錯覺,心智只是即興解釋當下,並努力與過去的想法與行為一致。人們對自己知識、動機、欲求、夢想的言語說法,是一種不可信的即興表演。
人們感覺自己可以掌握整個世界是錯覺,對世界的心智圖像有許多矛盾與漏洞,每次只看到狹縫的世界,閱讀時一次只看見一個詞。當視線被固定時,大腦會不停尋找可產生判讀的新材料,如果找不到,影像會徹底消失。人們以為自己看到充滿細節的世界,但對感覺世界的經驗充滿漏洞。人們有能力挖掘外在世界的細節,不代表可以只看一眼就可以掌握所有細節。
即使是對自己心中的想法,都是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解讀,以決定同一種混亂思緒是傷痛或雀躍。人們根據環境中哪個詮釋最合理,決定生理狀態屬種哪種情緒。情緒不是內在世界的真實存在,而是創作行為,在當下編造出解答。如果陷入心靈深度的錯覺,以為情緒不是即興解讀,而是傳遞內在世界的可靠訊息,就較難處理負面的思考模式。問題不在於心靈深奧難以理解,而在於根本沒有深奧的心靈。
對於自己的選擇,也是在做出選擇後才編造解釋,在思考那一刻才由左半腦的解讀者塑造出來。人們可以輕鬆編造出有說服力的說法,來解釋自己不曾表達的意見,就如同自己真正表演過的一樣。在被問及選擇某項事物時,人們多會集中在支持的理由,而在被問及反對某項事物時,人們多會集中尋找負面的理由,這會讓同一群人在不同語境下有時偏向冒險,有時卻偏向迴避風險。人們的行為不是顯露內在自我,只是為面對當下挑戰,因時制宜與隨機應變的結果。
作者以思考週期四項原則說明心智運作方式︰一,注意力是詮釋的過程。大腦一次只能鎖定一個目標,創造一種意義模式;二,人們唯一的意識經驗,就是對感覺資訊的詮釋。人們知道大腦對世界的詮釋,但無法意識詮釋的「原料」與過程。三,所有意識思考都涉及對感覺訊息作有意義的詮釋。人們無法意識「非感覺訊息」,但可以意識到「非感覺訊息」的「感覺結果」,包括來自自己身體的感覺。四,延綿的意識就是一連串想法,對感覺訊息賦予意義所產生的不規律思考週期。
人們一次只能意識一件事,而大腦是由上千億神經細胞組成的網絡,透過電化學脈衝交流,意味著大腦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無法意識。人的意識只限於察覺人們對感覺世界的詮釋,回報大腦的解讀。思考起起伏伏,但感覺平順,理由是大腦想讓人知道世界實際的樣子,而不是自我機制如何運作。有意識的是思考結果,無意識的是思考程序,是一種思考的兩個層面。
尋找意義是每個思考週期的目標,尋找意義就是尋找貫穿的條理,永遠不會完整,需要不斷質疑與討論。大腦運作時依循的是先例而不是法則,每個思考週期透過改造與轉化過去相關思考的遺緒,以理解當下關注的資訊,其結果又會成為未來思考的原料。心智是平的,代表任何「牢籠」都出於人的想像,也能用想像拆除。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黑龍江
看完了《黑龍江》,是作者沿黑龍江由源頭至出海口的旅遊誌,談及途經地點的歷史、自然、經濟與生活。書中起點是蒙古境內蒙金摩利,在克魯倫河與鄂嫩河附近。之後作者來到接近蒙古、俄羅斯與中國三國邊界達呼爾,講述鶴引起三國科學家合作。
作者在俄國貝加爾湖西部的伊爾庫茨克再度展開行程,提到成吉思汗子孫的征服如何影響俄羅斯,哥薩克為皮草向東,帝俄對北太平洋的探索。下一地點是因果達河的赤塔,布里雅特人是此地主要民族,後來捲進俄羅斯帝國與滿洲勢力的擴張,以及帝俄崩解後的俄羅斯內戰。東西伯利亞也是帝俄流族地,當中1825年反對新君尼古拉一世的十二月黨人,後來在赤塔建立農人社群。
尼布楚以帝俄與清朝締結條約之地聞名,實際則殘破髒亂,作者在這裏看到因礦業浮華一時的布廷宮,也短暫坐了幾小時監獄。早期俄羅斯東征史充滿暴力,但俄國歷史卻總是說過程開明而和平,原因多少與南方的中國人有關。十七世紀中,俄屬哥薩克人在尼布楚建立堡壘,但在黑龍江地區擴張時被清軍擊退。俄國向清朝取得貿易特權,以哥薩克人放棄滿洲北疆據點為交換。
在前往阿爾巴濟諾途中,作者遇見當年清軍攻擊哥薩克人的阿爾巴濟諾古堡。有部份哥薩克守軍向清軍投降,移居北京,其後代曾到訪這古堡拍照留念。在史達林統治時期,西伯利亞哥薩克人受嚴重逼害。
在十九世紀,西伯利亞被幻想為俄國救贖的來源,像是美國的西部。海軍將領尼維斯柯探勘黑龍江,在黑龍江出海口建立據點,並宣稱俄國領土擴張至黑龍江流域與庫頁島。1854年,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夫多次率軍佔領黑龍江右岸老爺嶺以東大片地區。當時清朝無力抵抗,在1858年簽訂璦琿條約承認既定事實,東韃靼就這樣變成俄國的濱海區。
璦琿現稱黑河,與俄國的海蘭泡隔江相對。依作者到訪時所見,黑河顯然比海蘭泡繁榮。海蘭泡意為「喜訊」,由穆拉維夫紀念自己的征服行動命名。1900年義和團拳亂,俄軍經過海蘭泡,屠殺市內華人,數以千人被殺,後來稱為黑龍江事件。時至今日,海蘭泡經濟上依靠中國工人,但市內俄國人與中國人的關係仍舊崩緊。
跨西伯利亞鐵路經過碧洛比詹,此處是史達林在1928年建立的猶太自治區,曾在短暫和平中帶來猶太文化復甦,但1948年史達林打壓猶太文化,一直至蘇聯消失。碧洛比詹以東二百里是伯力,兩城之間的公路由普京主張建設,象徵俄國連結,但主要使用者是黑幫。伯力在俄國稱為哈巴洛夫斯克,以開通黑龍江的哥薩克人命名,在黑龍江大河曲。二十世紀之交的伯力是多元族裔之地,孕育「跨阿穆爾派」文化運動,投入對東方的研究,並找到女真人在此地的紀錄。1923年落入蘇聯統治後,伯力不再兼容,跨阿穆爾派研究成果被摧毀。
經過烏蘇里江河口的魚類、老爺嶺森林南北交界的生態後,作者來到黑龍江河口附近的尼柯萊夫斯克,由當年勘探當地的海軍將領尼維斯柯命名。這座城最初被寄予厚望會成為國際商貿中心,但河段滿是沼澤、冬季缺乏遮掩、每年七個月冰封等情況,讓俄國人將注意力轉向南方的海參崴。尼柯萊夫斯克變成運載罪犯往庫頁島的中途站,同時依靠漁業支撐,近年一直走向衰敗。
最後作者提到在伯力遇到一名參與過珍寶島事件的老兵,1969年3月,關係惡化的中蘇兩國為烏蘇里江上沙洲珍寶島衝突,蘇聯其後對事件隻字不提,老兵覺得難以接受。俄屬遠東有人認為,假如俄羅斯可以佔領克里米亞,中國未來也有一天可以奪回黑龍江以北的失土。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火藥時代
看完了歐陽泰的《火藥時代》,考究中國與西歐在軍事上何時出現大分流。從宋代發展火藥武器說起,到宋金戰爭、元帝國、元末鄱陽湖之戰,直至明代初期,中國都積極在戰事威脅下改良火藥的軍事應用。
歐洲管型火器應用最早在1326年,在十四世紀末已應用大炮攻城。對於為何同期中國沒有發展大炮,作者提出,最初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國的城牆遠比西歐的厚,而且角度傾斜可卸去炮彈力量,重金研發大炮的回報較低。在此之後,歐洲戰事頻仍,發展出更精良的大炮。在中國,自明成祖在1424年死後,明代戰事激烈程度大幅減緩,缺乏進一步創新誘因。作者稱這段時期為火藥時代的「小分流時代」。
1521-2年明葡在中國海岸發生兩次海戰,第一次戰爭中明朝發現葡萄牙的大砲優勢,到第二次海戰明朝艦隊火力大為增加,很可能是學習與改良外國火器。其後明朝官員推廣採用佛朗機砲,在外敵威脅增加下推行軍事創新,作者稱這段時期為「勢均力敵時代」。東亞在演練與火槍戰陣上能夠與當時歐洲軍隊抗衡,歐洲在海軍與稜堡方面擁有優勢,但在後勤補給方面不及當時的清帝國。
清朝中期以後進入穩定和平期,缺乏戰爭刺激,到鴉片戰爭時軍事實力已遠不及英軍。作者稱這段時期為軍事力量「大分流時代」。英軍擁有工業化與應用科學的彈道學優勢,大砲威力強大,也更精準輕便。與之相比,清軍因長久和平而武備廢弛,因為缺乏工程製圖技術與「製器之器」的機械式工具,難以在短期內有效複製英軍武器。
當時歐洲武器發展迅速,清朝既要追趕落後情況,同時要不斷更新當時發展,在舊時代既得利益仍存在的情況下,難以籌集足夠資源維護與更新軍事裝備。清朝顧忌軍事權力集中會影響政權安全,分散各地軍事指揮權,與明治維新後軍事權利與資源集中的日本形成對比。作者主張,在無煙火藥時代前最後一場大戰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朝不是因為科技,而是出自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