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歐陽泰的《火藥時代》,考究中國與西歐在軍事上何時出現大分流。從宋代發展火藥武器說起,到宋金戰爭、元帝國、元末鄱陽湖之戰,直至明代初期,中國都積極在戰事威脅下改良火藥的軍事應用。
歐洲管型火器應用最早在1326年,在十四世紀末已應用大炮攻城。對於為何同期中國沒有發展大炮,作者提出,最初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國的城牆遠比西歐的厚,而且角度傾斜可卸去炮彈力量,重金研發大炮的回報較低。在此之後,歐洲戰事頻仍,發展出更精良的大炮。在中國,自明成祖在1424年死後,明代戰事激烈程度大幅減緩,缺乏進一步創新誘因。作者稱這段時期為火藥時代的「小分流時代」。
1521-2年明葡在中國海岸發生兩次海戰,第一次戰爭中明朝發現葡萄牙的大砲優勢,到第二次海戰明朝艦隊火力大為增加,很可能是學習與改良外國火器。其後明朝官員推廣採用佛朗機砲,在外敵威脅增加下推行軍事創新,作者稱這段時期為「勢均力敵時代」。東亞在演練與火槍戰陣上能夠與當時歐洲軍隊抗衡,歐洲在海軍與稜堡方面擁有優勢,但在後勤補給方面不及當時的清帝國。
清朝中期以後進入穩定和平期,缺乏戰爭刺激,到鴉片戰爭時軍事實力已遠不及英軍。作者稱這段時期為軍事力量「大分流時代」。英軍擁有工業化與應用科學的彈道學優勢,大砲威力強大,也更精準輕便。與之相比,清軍因長久和平而武備廢弛,因為缺乏工程製圖技術與「製器之器」的機械式工具,難以在短期內有效複製英軍武器。
當時歐洲武器發展迅速,清朝既要追趕落後情況,同時要不斷更新當時發展,在舊時代既得利益仍存在的情況下,難以籌集足夠資源維護與更新軍事裝備。清朝顧忌軍事權力集中會影響政權安全,分散各地軍事指揮權,與明治維新後軍事權利與資源集中的日本形成對比。作者主張,在無煙火藥時代前最後一場大戰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朝不是因為科技,而是出自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