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Richard Sennett的《合作》,主題是現代生活如何削弱人們的合作能力,又如何能夠補救。開放的對話式合作需要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透過想像的認同行為來克服差異,同理心則是以尊重他人本性的方式關心他人,聆聽者需要抽離自我。
作者將交流行為分為五類︰需要自我犧牲的利他交流、雙方受益的雙贏交流、意識到彼此差異的差異化交流、以另一方為代價獲益的零和交流,以及一方消滅另一方的贏家通吃交流。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平衡,落在利他與惡性競爭兩極的中間。
有三項要素讓儀式可以獨立存在︰重複進行、符號化與戲劇表達。儀式可以塑造非正式的雙贏文流,在有強弱差距的聯盟中顧全雙方面子。十六世紀歐洲社會出現變化,新教反對宗教儀式變成只有神職人員單向表演的戲劇,工作坊開發出更高技能,外交領域形成職業禮儀,導致當時競爭與合作的平衡變得脆弱,讓儀式在差異化交流中的地位更為重要。
當代合作在三個領域受到削弱︰不平等、職場帶來的疏離與自我文化的形成。不平等抑制兒童相互連結與合作的能力,在童年商業化下讓青少年出現嫉妒性比較,以物質商品補償自卑感。社群網站突顯出面對面聯繫、人際關係、實體存在是一種特權形式的事實,他人生活變成一種消費,不同階層的青少年社交活動日益減少。
職場上的非正式關係由三項要素組成︰上司掙來的權威、相互信任與在危機中的合作。掙來的權威可以緩和上下關係帶來的羞辱,相互信任讓員工可以放膽工作,危機中的合作可以為新情況帶來解決方案。短期時間觀改變了工作的性質,讓職場的社交三角崩潰。短期工作否定背景知識的重要,增加勞動者的不安全感。失業帶來恐懼與創傷。團隊只是假裝團結以展現自己,事情出錯時彼此推卸責任。當權者漫不經心、放棄權威,沒有發揮領導作用,卻盡力保住自己的特權與好處。
當代社會出現「不合作的自我」這種性格,他無法因應費神又複雜的社交活動,失去與他人合作的欲望,缺乏為他人挺身而出的性格(character)。當遠離社交的目的只是為了減輕與他人互動的焦慮,遠離帶來的不是啟發而是盲目,當中涉及兩項心理因素︰自我陶醉的自戀,以及退回自己世界的自滿。當人們癡迷於證明自己而努力時,別人最多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與他人合作本身並沒有價值。
作者提出強化合作的三個領域︰體力勞動如何促進對話式社交、日常交際如何落實對話式交流、社區生活面對的挑戰。工作坊展現身體與社交連結的例子,包括以儀式體現勞動節奏,重視視覺、習慣的非正式肢體動作,以及因應阻力處理問題本身。
在日常交際中,就業輔導間接、輕巧、避免過度投入的技巧,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以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你的意思是……」的技巧可為談判建立共同基礎。在沈默與說話之間取得平衡可以修復損害。非正式提出妥協方案可創造模糊性,讓交流繼續進行而不是放棄問題。中性的社交面具可讓人不專注於展示自己,促進表演以填滿共同的社交空間。
社區生活的挑戰有三方面︰難以維持士氣,在生活困難下陷入情緒低落;如何彈性與適應地思考具體行為;怎樣在互不相信的環境下建立合作。作者認為,社區是進入世界的過程,其中人們確定面對面關係的價值,並了解其限制。社區無法填補人生的全部,但它能帶來確實的樂趣。
作者最後指,現代社會削弱儀式透過共同象徵行為將人向外轉,從而緩解焦慮的連結。現代冷酷簡化可能會壓制與扭曲人們一起生活的能力,但不會將這種能力摧毀。人類身為群居動物,能夠比現有社會秩序所預設的更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