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集體倦怠》,主題是美國千禧世代(大致是1981-96年左右出生的世代)為何感到倦怠(burnout)。倦怠是指人達到疲憊的狀態,但仍不斷督促自己前進,達成任何事情都不能帶來成就感,只覺得自己在勉強度日,感覺已燃燒成灰燼。
作者指,包括她自己的千禧世代,從小被教導相信「只要我夠努力,一切都會順利進行」這種觀念。具體方法是任何道路都以大學為起點,再不斷努力工作以得到舒適生活。但現實是,千禧世代比父母一代貧窮,最窮的人變得更窮,中產階級則必須努力地留在原地。千禧世代的生理與財務狀態不穩,必須嚴格遵守互相矛盾的期待,缺乏社會機構支持,潛力受到阻礙,變得精疲力竭。作者反復強調,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千禧世代的信念由戰後嬰兒潮父母培養,後者抱持對自己階級地位的緊張情緒,變成以成功導向的規劃栽培父母,著重子女的日程安排、人脈建立、課外活動。許多千禧世代面對強大升學壓力,要全力到達大學這一終點,出現身心健康問題。
現代職場以「熱情」為口號模糊工作與生活的界線,過勞變成常規。理想工作的競爭激烈,待遇可以大幅削減,甚至沒有報酬。當所有奉獻都站不住腳,千禧世代對實現抱負的途徑開始感到懷疑,就會變得倦怠。企業更重視股價,削減「非核心業務」,更多人成為派遣人員,缺乏保障與晉升前景,過勞、被監控、高壓、不穩定成為標準。成為自由業者並沒有自由,而是隨時要準備工作,並且完全沒有保障。
科技看似令一切成為可能,卻以不間斷的通知令人無法忽視,以效率為名義加重倦怠感。智慧型手機變成人們的延伸,滲入生活各方面,擺脫手機如同擺脫生活。「注意力經濟」誘使用家參與應用程式的時間遠超於正常使用時間,用家失去私隱、注意力與自主,以換取企業利潤。社交媒體、持續更新的新聞、工作蔓延至生活,都令千禧世代更容易倦怠。休閒時間變得破碎,被自我增值的目的支配,無法讓人恢復精力、獲得樂趣、與他人一起放鬆。
成為父母讓千禧世代倦怠情況加劇,社會照護服務缺乏而昂貴,無所不在的社會責難隨時準備指責父母疏忽照顧,職場與政策並沒有配合家庭工作增加的事實,特別是母親仍要負擔大部份家庭責任。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無法承受,失敗被視為是個人不夠努力,都會令人感到倦怠。「好」母親要求數不盡的任務、態度與習慣,當挫折無法處理,母親們不願承認自己需要幫助,而是與其他母親競爭。父親藉工作忙碌擁有「休閒特權」,口說平等同時無法在家中落實平等。下層階級父母忙於緩解經濟需要,中產階級父母不斷擔心向下流動。
作者在結尾自言,在學業要求、工作不穩、租金昂貴、育兒支出龐大的情況下,她認為自己要養育孩子在經濟與工作量上並不可行。當社會繼續對一般父母,特別是母親生活如此不友善,更多千禧世代考慮不生孩子並不意外。作者再次強調,事情不必一定是這樣,千禧世代可以團結起來抵制現狀,拒絕將社會大範圍失敗歸咎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