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從人到鬼 從鬼到人

看完了《從人到鬼 從鬼到人》,主題是二戰後在中國的乙丙級戰犯審判。作者先指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言投降後,日本帝國佔領各地的情況並不是立即結束。特別是在中國,由於日軍在當地沒有被大型戰事擊敗,日本軍官相信他們沒有敗給中國。在戰爭結束後,中國國民黨、共產黨、美國,還有日本,都持續在爭奪中國的控制權。

國民黨希望藉由以正確法律程序審判戰犯,向國際社會表達他們有能力承擔國際法的責任。乙丙級戰犯主要涉及戰爭中的實際行為,在中國進行戰犯審判面對的問題包括︰認定被起訴者的族群政治身份、設立法庭體系以取得證詞、分辨何謂「通敵者」(在日本前殖民地臺灣此問題特別複雜)、調查犯罪行為並尋找證據、追捕已回日本的嫌疑人等。

蔣介石在戰後宣言寬大對待日本人,希望重新與日本建立明確關係,以對抗國內的敵人共產黨。在山西,部份日軍不及回國,被當地國民黨勢力閻錫山收編對抗共產黨。內戰情況轉差後,蔣介石開始招募日本軍官協助軍事訓練,後來他們被編為「白團」。國民黨審判日本的戰犯,包括涉及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六師團司令谷壽夫,他並非國民黨最意欲起訴的人選,但美國只同意引渡他。一再被往後中國歷史書提及的「百人斬」比賽涉事者野田毅與向井敏明被國民黨法庭判處死刑。更為突出的個案是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國民黨高層希望利用岡村的軍事人脈,於是指令法庭判處岡村無罪。

戰後日本社會視戰犯審判為軍人受到戰爭陷害,企圖以「個人無法為自己控制不了的行動負責」為由規避責任,並故意不提戰犯本身的行為性質。日本政府亦故意阻撓戰犯相關檔案公開,在這段歷史上公開失憶。盟軍佔領在1952年結束後,許多日本都相信,要重建日本,就必須去除戰爭罪行所帶來的污點,將戰爭及其遺緒拋開。在此觀念下,日本戰犯變成受害者,也是為國家犧牲的英雄,被處決的戰犯被入祀靖國神社化為典範。

1950年,在內戰獲勝的中國共產黨從蘇聯轉移一批日本戰犯至中國,當時在共產黨下的日本戰犯總共一千人左右,分別關在太原、西陵與撫順。中國共產黨審判日本戰犯的目的,是證明日本在戰爭中的暴行,以及「轉化」日本犯人,讓他們公開認罪,這種寬大政策意在擴大中國在日本人民的影響。犯人需要寫下自己做過甚麼事,參加歷史課程與研討、表演戲劇重現戰爭罪行,並被安排到中國各地參觀。部份獲釋日本人後來在日本成立中國歸還者聯絡會,長年為戰爭罪行悔罪。但在國際政治中,中國寬待日本戰犯並未改善中日關係,1960年代日本在政治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和,雖然在貿易上日本已成為中國最大夥伴。

作者最後指,對日本戰犯進行追訴的背景與政治政策,加上累積的媒體事件創造了法律認同,根本上形塑冷戰初期中日關係的成長,深刻影響日後中日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