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The Unaccountability Machine,主題是為何大型系統在嚴重出錯後沒有人需要負責。現時不同組織都有作者所稱的accountability sink,由一群專門擋住投訴的人盾員工(或稱客戶服務),加上沒有任何方法聯絡更高管理層,以及看來由各種規則列明而無法改變的決定組成。作者指這可以推導出管理上問責的根本定律︰一個人可以改變一項決定的程度,正是此人需要為此決定問責的程度,反之亦然。換言之,所有決定由規則訂定,沒有人可以更改,就沒有人要問責。當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系統就可能產生荒謬的結果。
作者介紹現時大致被學界遺忘的管理模控學(management cybernetics)學者Stafford Beer,以模控學概念分析accountability sink流行的緣由。管理模控學的重要格言是︰系統的目的就是其所做之事。系統的特質不能與其成員特質混淆,組織結構可以產生與其成員意圖相反的結果。管理單位之間最根本關係是 Beer所稱的resource bargain,任一單位的自主程度只能在不會危害更廣泛系統的界限之內。系統問責程度建基於資料的流動,系統中更高層級負責制定目標,確保資源供應與各級職責一致,並與運作層級持續溝通。
Beer的管理模型由五個系統組成︰一是運作系統,負責在現實世界中行動;二是管制系統,確保運作順暢;三是整合系統,協調不同運作達致特定目的;四是智能系統,負責處理未來計劃與周遭環境資訊;五是身份系統,決定「系統的目的就是其所做之事」要做的事,也可以稱之為系統整體的哲學。
五個系統任一資源不足,都會令資訊流動無法與其處理能力平衡。資訊只有在能夠轉為行動才有意義,因此資訊必須快速到達可讓處理之的系統。各系統透過盡可能在同層級處理所接接資訊以維持其運轉能力(viability),但它們也需要有通往各層級的溝通渠道,以應付需要即時改變的大型衝擊。當組織只顧及系統中的部份資訊,就會好像大腦無法正常運作一樣。或許組織能在環境沒有重要變化下運作一段時間,但面對衝擊就會陷入危機。如果無法在危機下尋找資源重新建立不足的功能,系統就會崩潰。
作者認為,現時社會充滿accountability sink,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身份/哲學系統——經濟學——無法有效處理系統的資訊。當代經濟學以市場為社會運算結構,認為看來是市場均衡的結果就是最適(optimal)解答,讓政策制定者不願質疑市場結果,忽視如房產泡沫與金融管制鬆綁造成的影響。當代經濟學模型假設時間及不確定性不太重要,讓它拋棄系統需要處理的大部份資訊︰傳遞必要資訊所需的溝通渠道容量;資料轉為可行行動形式的困難;模糊不清、觀念、不相容價值對決策的影響。當代經濟學亦有作者稱為Ricardian Vice的盲點︰在模型中解決問題,然後應用解決方案至現實世界,以致不在模型中的現實資訊沒有被處理。
在企業會計中,需要檢視企業活動本身、以程序控制與成本分派為要旨的管理會計,被法定要求、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進行的財務會計取代。GAAP產出的數字變成企業決策與顧問提供建議的主要來源。當財務數字缺乏實際決策所需資訊,而運作層面的經理與高階管理層(不論是否有意)無法有效溝通,管理層就可能無法察覺運作層面的問題。在商業環境日趨複雜下,管理系統處理資訊的能力無法跟上需要,外聘的管理顧問又趨向於奉承企業主管,讓企業的身份系統無法有效處理資訊。
經濟學與管理的盲點讓非人類決策系統與現實脫節。佛利民(Friedman)學說以「代表性股東」試圖減低企業決策複雜度,作者認為這是扭曲現實成公司被一個理論建構僱用的謊言,讓管理層可以脫離複雜情況,服膺於簡單的股東價值原則。債務與融資是用作控制的技術,讓公司管理系統最重要目標變成確保有足夠現金生存。在私人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與槓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盛行的環境下,企業可能因被收購而背上大量債務,有限責任制則讓槓桿收購者更容易借債下注,真正處於風險的是依靠公司存續生活的人︰工人、供應商、顧客、經理。
製造現金流的需要讓高層管理與商業運作之間的resource bargain更為受限,外判合約讓溝通渠道頻寬縮窄成「一齊如常」或是「有問題要解決」。在多數情況「一齊如常」時,溝通渠道的容量受到削減,讓企業對運作層面的資訊所知有限。考慮未來的智能系統已因為債務而只顧及製造現金還款,企業系統再無能力吸收波動與衝擊,經濟只能重組讓工作階級來吸收衝擊。
2007年金融危機前,中央銀行只監控政府赤字,卻沒有監控私人部門的債務水平。在實質工資停滯下,中層階級透過借債維持其消費水準,可以這樣做的前提是利率下降與樓價上升。當樓價下跌,私人部門債務違約,危機就發生。當最高層系統無法處理衝擊,民眾沒有溝通渠道可以傳遞資訊,就會引發集體不滿並高叫示意——作者認為這就是「民粹主義」的訊息。
對於怎樣改善現狀,作者指有限責任制是accountability sink,應施加規則讓任何接管正營運公司的實體必須擔保公司債務,杜絕槓桿收購中「用公司的錢收購公司」這種情況。債務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限制讓企業決策脫離現實,持續運作的系統根本上追求的是穩定,而不是最大化。任何追求單一目標最大化的系統都有潛力嚴重失常,需要有更高層系統監察。
最後,作者推測未來當事物更為複雜,機器可能會接管實際決策,人們最終無法要求某個可辨認人類為事情出錯負責。但unaccountability最不能忍受的可能是回饋連結斷線,如果有機制讓人與更高層決策溝通事情如何出錯,人們的聲音得到聆聽,或許就能接受個人責任不再存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