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

本日說大前研一兩本早年著作,《無國界的世界》與《民族國家的終結》,談全球化。

先說《無國界的世界》,主要是說企業︰

在已經沒有國界的環境下,想做有效的經營並非是指,建立雄厚的財力找出投資的新地方。也不是說,一路跟到你對手的巢穴,先發制人地將對手腰斬於他們本土市場裏。更不是說,在新的殖民領域裏盲目地複製本土的企業系統。而是要十分注意地把價值交給顧客,而對顧客的身分和需求發展出等距的概念。首先一定要瞄準顧客,這是第一件要事。顧客是讓你做全球化思考所依賴的根據(p. 38)。


談到R&D︰

研究開發是一種試誤的過程,就此定義而言,即超過百分之九十由最佳人選所作出的企劃要告失敗,同時也是我們能學到東西的過程,更是我們縮小研究領域的原因。把傳統計算例行、固定的經營過程的方法,運用在開發活動上,是計較錯了。產品的開發並非是固定的成本開銷,回收情形又有辦法掌握的東西。它是帶有冒險性的一般性投資,吹毛求疵的人可能對企劃案先來個迷你的收支平衡表,才會感到高興些,但是他們的高興與否卻非問題所在(p. 88)。


說到跨國企業︰

在今天的經濟世界裏,由於資訊的自由流通,顧客所知已甚多。而他們所作出來的決定,通常要比政府的好得多。假如政府只選出少許公司,讓他們專權來經營地方經濟上的製造與銷售事宜,這不啻是否定了自己人民能自由挑選好又便宜產品的機會。而一旦有如上的特權地位,跨國企業便會充分利用此一機會。然而,假如市場在基本上是開放的話,即使是有所依恃的跨國企業還是得隨時提高警覺(p. 220)。


當然,在看到本書大力支持顧客因資訊流通而更懂得選擇時,不妨記住若干年後同一位作者寫的書是《低IQ時代》。

作者也談到公司︰

我對公司的主權全由股東們一手把持的觀念也大不以為然。公司可說是一種社會機構,除了要照顧到股東們的福利之外,更有責任對其員工、代理商、顧客、衛生工廠和分包承諾人提供一放安全以及好的生活,因為他們都要靠公司生活。股東們的錢只是公司經營上成功或失敗的因素之一。……我個人相信,目前正是重新界定「公司」意義的好時候,假如一個公司能正視到本身的社會責任,而想作長遠打算,我們得好好地檢討過去幾年來,由貪婪所帶動的股票市場式的公司體制(pp. 257-258)。


《民族國家的終結》較多談及國家,作者認為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民族國家已失去了參與者的角色︰

民族國家初始在重商主義盛行時代,的確扮演了創造財富的強大而有效率的龍頭角色,可是晚近選舉政治的掣肘邏輯,卻掐死了他們的經濟命脈,民族國家反而搖身一變,成為極無效的財富分配機器。當選的政治領袖靠滿足選民之所欲,來取得與鞏固他們的權力,但是選民之所欲卻很少是大幅刪減國家支出的福利、服務或補助。


……民族國家的第二個問題,也是更切入重心的問題,是他們越來越像是虛構的懷舊小說,……以為這些區域能代表單一經濟實體的民間企業管理者或者政府官員,所持的基本假設即是大錯特錯,因為這些地區差異如此之大,他們之間並不存在平均數值。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地區,在政治上可能還有其需要,但是在經濟上只是個幼稚的謊言罷了。


第三個問題是,當你仔細環顧目前世界上生產、交易的貨品與勞務,以及負責產銷的公司後,你會發現很難明確界定這些貨品或公司屬於哪一個國籍。……關於今日的無國界經濟,有一項顯著但常被忽略的事實,是某些產品不再由「本國」生產之後,當地人民反而比較容易取得成本低廉、品質較高的替代品(pp. 17-19)。


作者提出在經濟上可以區域國家取代民族國家︰

區域國家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化經濟的敲門磚,是因為他們的本質就是應全球化經濟的需求而形成的。譬如說,區域國家的規模必須大到足以構成令人垂涎的市場,如此消費性產品的領導品牌才能夠充分的發展成形,因此區域國家通常是人口居於五百萬到兩千萬之間的地區。從五百萬到兩千萬,聽起來似乎上下差距極大,不過兩極的數字倒是很有道理︰既非五十萬,也非五千萬或一億,理由是區域國家的範圍不可太大,否則其轄下公民將無法分享身為消費者的利益,但是也不能太小,否則將不符經濟規模的原則(p. 141)。


基本上整本書就是這兩個論點…… 至於經濟與政治分開是否可行,誰知道,反正本書讚揚的馬來西亞總理現在都已經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