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生活的經濟學

本日談的是貝克夫婦的《生活的經濟學》,以經濟觀點解釋生活那樣。

談到民營化,作者似乎傾向支持︰

公營企業的決策方式,大致上都被認為是遲緩而欠缺效率的。


......公營企業在用人和訂價策略上,也會因為政治因素的考量而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公營企業主管的薪資所得,通常都遠低於民營企業的水準,因為如果他們支領的薪資過高,可能會被指責支領不當薪資而承受到政治壓力。


......另外,公營企業不能任意辭退員工,而且在工會的要求下,他們對員工的加薪幅度也很大。再者,公營企業往往也容易屈服於消費者的壓力之下,而將產品售價降低。


......政府可以進一步推動民營化,也應該做得到。公營企業顯然比較沒有效率,也比較沒有彈性,因為他們無法將政治因素排除於經濟決策之外(pp. 36-37)。


作者認為︰

只要政府有權影響企業的經營環境,那麼貪污問題就會再度出現。......要降低企業以不當手段來影響政府決策,只有一個辦法可以發揮長期的效果,那就是削弱政商之間的關係(p. 210)。


作者對自由市場的看法︰

以個人行為及市場競爭為基礎的經濟制度,要比政府管東管西的制度來得有效率。不過,長期來講,自由市場體系可以讓人民養成獨立以及主動積極的行為原則,而這部分的影響可能更為重要(p. 98)。


在市場經濟制度裏,商品價格、勞工薪資和公司利潤等,都是根據市場競爭來決定的。消費者、勞工以及資方,都是透過市場競爭來決定如何分配他們的消費額度、勞力,以及資金,以便產生最大的價值(pp. 257-258)。


這種說法至少要有兩個前提才能成立,一是個人能充分掌握資訊,並具足夠判斷力作理性決定,二是市場的各參與者對市場之影響力差別不大,為充分競爭提供空間,而不致於出現寡頭壟斷甚至獨佔。

關於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大漲或大跌,通常和經濟基本面的關係不大,往往是由一些較小的事件引起的,例如某個併購計劃在甚麼時候宣告流產等。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投資人的一種群體本能。換句話說,投資人在作決定之前,會先判斷別人會怎麼做,然後根據這個判斷來決定自己要採取甚麼行動(p. 323)。


股價在最近兩個月(按︰1987年)總共下跌了25%,股票總市值幾乎損失一兆美元。這當然是一筆巨大的數字,但對一般人的資產來說,實際的損失並不大,因為多數人的資產是和技術及訓練結合在一起的,這些才是創造目前以及未來財富的工具(p. 327)。


作者提到以經濟理論來分析政策的要旨是︰

個人及組織的行為,是根據動機及誘因來決定的。例如,在商品價格較高,或服務成本提高的時候,一般家庭就會樽節開支;相對的,在商品價格上升之際,廠商便會增加生產。動機及誘因會影響行為,這是不變的事實,而且由常理就能看得出來。可惜的是,當人們討論公共政策的時候,總是會將常理這回事拋諸腦後(p. 355)。


的確,誘因是人類行為的要素,因此說公共政策原意很好,但不談誘因,仍然是不足的。但在討論問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對於複雜的問題,有時候並不容易分辨清楚哪些說詞是真實的。不過,有兩個可以用常識來判斷的方法,倒是可以讓人把問題看得更清楚。第一個,就是看看提出這些說詞的人,會不會因為故意誇大問題的嚴重性而得到好處。第二個,就是看看這些說詞有沒有事實根據。有時候只要稍微查證一下,就知道有些說詞是沒有甚麼根據的(pp. 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