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國族與國族主義

看了Ernest Gellner的《國族與國族主義》,之前看霍布斯邦時作者推介了本書,書不是很厚,就借了來看。

相比起霍布斯邦以歷史解釋國族主義,本書用了有點社會學味道的分析。作者將國族作這樣的說明︰

國族只能以國族主義時代的詞彙來定義,而不是你們可能預期的反向方式。這並不是說,「國族主義年代」就只是這個或那個國族的意識覺醒與政治的自我宣示的總和。相反地,當一般社會條件有助於標準化、同質化以及中央維持化的高級文化,讓它穿透全體人口,而不僅限於少數菁英時,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定義清楚完整,且透過教育機制來賞罰、統一的文化,幾乎構成唯一一種的單元,人們會自願而且往往熱烈地認同它。文化至此似乎成為政治正當性的天然寶庫。唯有在這個時候,任何藉政治單元違反文化疆界的作為,似乎才會引起公憤。

在這樣的條件下,雖然也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國族才能夠確實以意志與文化來定義,才能夠確實以此二者與政治單元的聚合觀點來定義(pp. 75-76)。


簡單而言,作者認為在工業社會中,因為各人需要認識高級(識字)文化以應付工業社會的生產要求,而在農會社會中提供文化再生產的各種次級團體無力應付此要求,因此教育在工業社會中只能由國家壟斷。藉由統一的、國家控制的教育體系,整個社會都處於同一種高級(識字)文化之中,這種文化以政治單元為界線,令文化與國家連成一體,這就是國族主義的意涵。

作者指出國族興起有兩個重要的裂生原則,一是溝通障礙原則,即某一群體與所在之高級文化有距離,該群體因處於不利條件中,最後有可能導致一種新的高級文化及國族出現;二是所謂抑熵原則,指的是在社會某一階層的人擁有一種容易辨別的特性,造成一種非隨機的分佈,令這種特性成為一種代表該群體才能的象徵意義、一種標識,新的國族就可能因此而出現。

根據權力、教育與社會上的文化差異,作者區分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國族主義。國族主義出現的先決條件是掌權者與被統治者的文化有異,而且社會已具備中央統籌之高級文化。在這前提下,當現代教育管道在掌權者出現,但無權者與現代教育無緣,就有可能出現「哈布斯堡時期的國族主義」,無權者需要建立自己的高級文化,並在政治上從舊有國家獨立,這種國族主義才能成功。而在掌權者與無權者都接受現代教育管道時,則可能出現「古典自由主義式西方國族主義」,這樣的國族主義只差政治上的獨立而已。假如無權者接受現代教育管道,而掌權者反而沒有,則可能出現「流亡的國族主義」,這種國族主義需要離開原來的社會,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土才能獲得成功。

作者認為,雖然文化與政治結合仍然是有效的,但在晚期的工業社會,較傾向尊重文化差異,而已有的高級文化也越趨穩固,因此,「國族主義仍會存在,但不再大聲嚷嚷,比較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