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消費、工作與新貧

看完了包曼的《消費、工作與新貧》,大概這本書有點後現代學說的樣子。

書中說,在工業社會開始,工作成為判斷人價值的準則,也就是所謂工作倫理︰

不論是甚麼意圖與目的,工作倫理改造運動都是一場控制與臣服的戰役。除了名稱以外,這是一場徹底的權力鬥爭,以工作生活具有高貴倫理為名義,強逼勞工接受一種既不尊貴、也不能呼應他們自己道德尊嚴的生活(p. 11)。


隨著工作倫理發展,在工業社會勞工開始時爭取的自由,漸漸轉變成爭取更多的工資︰

工業社會剛開始時的權力鬥爭,為了自主與自由而戰,漸漸但堅定地轉化為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而鬥爭,同時心照不宣地接受了既有權力結構,而將權力結構的變革踢到議程之外。......現在衡量生產者聲望與地位的,不再是真正或推定的熱情奉獻工作的美德,或者對工作冷漠的惡行,而是工資上的差異。


之後,現代性的工業社會,被後現代性的消費者社會取代︰

在「第二號現代性」裏,即消費者的現代性裏,完全不可懷疑的事實便是我們必須先成為消費者,才能夠思索要成為甚麼具體的人物(p. 37)。


在消費者社會,選擇作為一種手段比結果更重要,作為不完全的消費者,底層階級(underclass)則被認定為沒有能力選擇、作出錯誤決定的一群︰

一開始,就填滿渴求更多勞工的工廠而言,工作倫理是極為有效的方法。勞工很快成為更高生產力的阻礙後,工作倫理還是扮演一角,但這回是有效清洗社會疆界內所有人的雙手和良知,不致因為遺棄一大群同胞,造成他們永久失業而感到內疚。要達到雙手和良知的純淨,乃採取雙管齊下,在道德上譴責窮人,卻在道德上赦免他人。(p. 99)


讓我們再說一次,因這具有雙重的意義,貧窮「會因為經濟成長而加劇」。(p. 56)


書中還有討論福利國家興衰的原因,資產審查造成的社會分隔等等,在此不詳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