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通往未來的過去

看完了同樣是波茲曼的《通往未來的過去》,書成於1999年,也就是可以唱You wa shock的時點。書中的主旨是提醒讀者,未來繫於過去,尤其是十八世紀時出現的價值,所以應該向過去學習,例如說進步的問題︰

十八世紀不但提出了進步觀念,並且進一步提出問題,質疑進步觀念︰甚麼是進步?進步是如何發生的?進步是如何墮落的?科技進步與道德進步兩者間有甚麼關係?(p. 41)


作者提出關於科技的問題,個人認為頗值得細思的︰

  1. 這項科技解決了甚麼問題?

  2. 解決了誰的問題?

  3. 哪些人、哪些機制可能因科技而受傷最重?

  4. 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能製造出甚麼新的問題?

  5. 甚麼人與甚麼機構,可能因為科技改變來獲得特殊的經濟或政治權力?

  6. 新科技對語言造成甚麼改變?這些改變有何得?有何失?


正值近日新聞報導新型飛機試航,與書中舉的例子不謀而合,那麼不妨想想,這新型飛機是否如新聞報導說的正面美好,昂貴的造價換來了甚麼,甚麼人會乘搭這新型飛機,需要快速穿梭全球的人是誰,票價會怎麼定,快一點點帶來甚麼,社會資源用在這地方而不是別的會怎樣等等。想來想去,新型飛機是很好,也很有型,但正面美好之處,與寫本文的人好像遙不可及;至於大費周章開發新型飛機,聽起來又不怎照顧到自然環境,而這可能更加要命。

而之前說作者不支持後現代主義,因為他不認為甚麼都只用「社會建構」敷衍了事,然後否定真實的可能就好,真實可能永遠受媒體影響,但這阻止不了某些事情比另一些接近真實,有些價值,即使沒有細節的證明,以人類生活而言,卻是必須要維護的︰

敘事要發揮功用,並不必具備科學上的「真實」。有許多流傳久遠的敘事,細節中都有無法證實的說法。敘事的目的是賦於世界意義,而不是要科學的描述世界。評量故事「真實」的尺度,是故事的結果︰故事是否提供了希望、理想、個人認同、道德行為的基礎,或是對不可知的事情提出解釋?(p. 122)


對於教育,過了十多年,作者依舊對現狀抱有批評的看法︰


現在整個學校教育的觀念,就是培養學生具備進入某個社群的經濟生活的能力,如此他們才可以繼續做個忠實的消費者。如果我們將這個觀念套上假宗教的面向,我們可以說,這一切背後的理論是,要贏得上帝寵愛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消費,不論你有多大年紀。(p. 139)


作者在結束時也說,啟蒙運動,或者二十一世紀,其實是故事的名稱。不過,這是具有「真實」的故事,因為「我們就是利用這個名稱,燃起了希望、鼓勵重新開始、把握另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