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Career & Family,主題是美國女性college graduates邁向更為性別平等的過程,以及仍然存在的性別收入差距。書中將女性按年齡分為五組︰第一組1878-1897年出生,作者稱為"Family or Career"組別。這組女性要面對各種針對女性的僱用與規範限制,包括不僱用已婚女性與夫婦不能在同一機構任職。假如她們選擇致身於特定職業生涯,幾乎不可能擁有小孩。
第二組1898-1923年出生,作者稱為"Job then Family"組別。這組女性經歷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家庭電器、中央暖氣、自來水、沖水馬桶等科技普及,節省許多家務時間,加上白領工作增加與教育擴張,帶來更多「好工作」,促使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由於當時已婚女性仍面對僱用限制,女性較多先在年輕時投入工作,到結婚生子後退出職場。
第三組1924-1943年出生,作者稱為"Family then Job"組別。這組女性相對之前組別結婚年齡較早,孩子數目較多,許多在畢業後短期內結婚。由於缺乏便宜可靠的兒童照顧服務,女性在小孩年幼時難以工作。隨著針對已婚女性的職場門檻放寬,她們在孩子年齡較大後重投職場,選擇教學、護士、社工等工作時間較穩定的工作。
第四組1944-1957年出生,作者稱為"Career then Family"組別。避孕藥問世讓這組女性可以避免意外懷孕,結婚年齡中位數較第三組高。她們更多追求終生職業生涯,在學表現更積極優秀,有更多人畢業後繼續進修,投身專業人士行列。在職業生涯穩固後,她們才考慮結婚生子。
第五組在1958年以後出生,作者稱為"Career and Family"組別。這組女性希望既追尋職業生涯,同時建立家庭與生孩子。她們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比第四組高,但在生育科技協助下生育率也比較高。第五組女性同時在職涯與家庭獲得成功的比率在五組中最高。
即使兩性收入差距已收窄,但仍然存在,男女收入比例為1:0.8,而且最主要是相同職業內的差距。作者分析,性別收入差距主要來源不是歧視、女性不夠主動、教育水平等因素,而是來自職業生涯短暫停頓與每週平均工作時數。特別是在工時長、隨傳隨到、著重決策與人脈、競爭激烈的高薪職業中,在孩子出生後,家庭中其中一人任職要求高的職位,另一人減少工作時數,可為家庭帶來更多收入,同時滿足家庭需要。家庭中減少工作時數的通常是女性,這會令她們在高薪職業中建立人脈、參與重要計劃、晉升機會受影響,從而出現性別收入差距隨畢業年數擴大的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法之一,是減少這種隨傳隨到工作形式的額外報酬,包括令工作標準化、以團隊而不是個人為單位面對客戶、採用有助同事之間交接工作的科技等。兒童照護可增加供應與減少費用,鼓勵更多女性投入工作。社會規範改變可令工作與家庭的取捨不再以性別劃分,只是這不會令家庭內的取捨消失,伴侶之間仍需要其中一人減少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