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Minding the Markets

看完了Minding the Markets,主要論題是金融市場總是創造危險刺激的故事、有問題的精神狀態,以及令現實思考根本受阻的不尋常群體過程。本書以作者對基金經理的訪談為主要分析對象,分析概念框架主要來自精神分析,當中較重要的概念包括︰uncertainty,即根本不可知的未來;phantastic objects,即人們認為非常吸引的對象,認為它能滿足我們最深層的渴望;divided state,特徵為無法連貫的強烈信念,並影響人對現實的觀感,讓意識主動避免並系統地忽視未知的層面;groupfeel,指群體依據不希望與眾不同、沒有完全地認知的強力希望,組織其思想與行動。

作者根據他的訪談,歸納出金融資產三項重要的內在特徵︰首先,金融資產不斷起伏,令它們容易產生對快速回報的興奮,以及對急速損失的憂慮;其次,金融資產是描象的,其價值完全視乎其未來可能的價值,根本地不確定,並受交易員反身性(reflexive)的預期影響。第三,評估交易表現時,不可能分出有多少是技巧,有多少是運氣。這三項特徵及其帶來的不確定性,意味著不可能按教科書所說,以計算風險與機率為金融資產定價。反之,在這種情況下作出決定,基金經理不得不將含糊不整的資訊,套入他們想像的故事當中,受到當時情況與情緒影響。

基金經理總是要在過多選擇中下決定,資訊超載而不確定。理性計算在決定是佔重要部份,但受到經驗現實、個人處理能力與相關資訊是否可得限制。基金經理普遍認為分析員對股票前景的分析帶有偏見、不準備、跟風或不可靠,但他們仍會花費訂閱這些服務,以幫助自己知道其他人在想甚麼。

基金經理總是受到客戶要求影響。有位基金經理舉例,客人買入以較高風險換取回報跑贏大市5%機會的基金,假如結果是跑輸大市5%,客人不會認為這是高風險投資的結果,而是會提走資金離開。為了滿足客戶,他公開基金每日的表現,這會影響他的思考方式。另一位基金經理指,客戶通常較短視,要以好故事說服他們留下。

從先導訪談中,作者找出基金經理面對環境的四項關鍵元素︰一是不確定性的重要,尤其在電子資訊泛濫的時代,資訊既不能全部分析,卻也不足以令決定變得確定;二是買賣股票是建立與結束情緒依附的過程,決定買入股票時會喜愛它,股價不如預期時會覺得受背叛;三是基金經理是社會團體的一員,股價總是受其他人的想法影響,要對抗共識情緒並不容易;四是基金經理以說故事令自己面對的情況合理,以投資策略等故事令自己覺得行為前後一致。

在現實中,基金經理的花紅與未來,都會因即使是很短時期的表現不佳而蒙上陰影。一位受訪基金經理指,雖然「增長」為投資策略的基金應該以三年為投資週期,但實際上基金表現仍是每日受到評估,這帶來壓力並影響情緒。統計數據也證實這種現象,資產經理的流轉率甚高,2007年英國的數字是,一組十人團隊在三年後會有七次人事變動。此外,數據也顯示基金經理持有股票時期偏短,短於基金廣告宣稱的時期。面對這些現實,基金經理很容易陷於自相矛盾的 divided state。

作者從訪談中整理出基金經理決定購買股票時提到的六項特徵︰一,經由出眾的能力或努力看穿真相;二,某公司或行業有極佳的機遇;三,不好的突發事件發生機會有限;四,購買企業的管理層扎實、有能力或已獲證明;五,下決定時已格外管理好情緒;六,購買企業獨佔或有相關力量左右市場。這六類故事讓基金經理相信不確定性有限、風險得以部份減低。認為自己找到其他人看不到的異常回報前景,令這些故事更有說服力。

在購買股票後,面對各種新聞消息,最初將企業理想化的想法會持續受到質疑。股價下跌會引起憂慮,急需得到解釋,引起情緒反應。企業管理層相對投資者擁有不對等資訊優勢,可能引發潛在道德風險,令購買股票時的信心相當脆弱。整理每日消息等同於管理每日的情緒衝突。股價停滯的「沈悶」股票,意味著購買股票時,認為這股票前景美好的想法並不正確。最初的興奮感覺減少以至消失,餘下的大部份是擔憂。

基金經理需要面對影響他們決定的制度情境,擔心因為某項投資,或者錯失某次獲利機會而失去顧客。這會令他們非常留意其他同行的行為,並促成groupfeel發展,令基金經理難以採取長期觀點行事。價格波動與不確定,也會令他們難以分辨短期與基本因素改變的分別。基金經理處於與所屬公司及客戶的三方關係之中,受到各種指標評價,以回應客戶的憂慮。這些根本衝突會促成自我保護的從眾行為,卻令市場更為危險不穩。

作者發現,在解釋其投資成功與失敗的例子時,受訪基金經理在兩者的故事敘述之間並沒有很大分別,只是在某情境中有效的故事,在另一情境中失去效用。有五種對不滿意投資的解釋被多次提及,包括1. 基金經理自認部份犯錯;2. 有不能預期或預測的事發生;3. 市場出現預期外的發展;4. 企業管理層能力不足或誤導;5. 其他諮詢者或內部機制犯錯。作者指出,基金經理自認犯錯,是令自己覺得事情受控的方式。這種解釋是為了滿足渴望得到解釋的需要,而不是用於計劃未來。不論錯誤原因在於自己、他人還是不可預測的情況,解釋都是為了抑制基金經理因失敗帶來的疑慮。

作者從訪談得出的核心發現包括︰本質上,金融資產市場交易的是故事,參與者每日追逐phantastic objects;在金融市場,每日有各種關係離合,情緒衝突不斷發生並需要處理,令參與者處於divided state;金融決定在社會或制度設定下發生,金融參與者的主觀經驗與預期,以及對彼此之間的想法,很容易會主導金融決定的群體過程,產生groupfeel。

作者認為,以上述發現為基礎推導的「情緒金融學」(emotional finance),其核心意義在於,假如視未來為本質上不確定,主流均衡模型就不是有用的起點,特別是在理解不穩定上。較有潛質的是代理人基模型(agent-based modelling),以及以理性「行動」、機率因果關係、有限理性為基礎的理性行動理論。

金融管制在創新與節制之間的衝突,源於金融資產未來價值的不確定性無法完全消除。金融管制難以決定應在何時對資產泡沫插手,它既要在面對不確定性下能夠說「不」,也要在說「不」後得到支持。作者認為,要避免泡沫,第一步是對泡沫怎樣發生有足夠認識與良好理論,第二步則是建立制度環境支持市場進行決定時多方面考慮現實。

作者對管制機構提出六項提議︰一,要求金融網絡中重要的環節提供資訊;二,讓資訊更為透明以減少divided state;三,減少對異常回報的渴求,讓大部份一般投資市場走向「沈悶」的投資;四,減少制度性鼓勵賭博投機;五,教育公眾與社群投資面對的根本衝突;六,改變經濟學教育,將投資者面對的現實及其影響納考慮。

對於一般投資者,作者的忠告是好故事相當罕見,要知道自己是否在賭博,真正承受的風險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