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自戀病

看完了片田珠美的《自戀病》,討論無法控制自己欲望,認為自己很特別,因而滋事惹禍的各種例子。欲望來自匱乏感,而匱乏感是相對的,視乎比較的對象,這包括過去的自己與他人。有較多樣欲望對象時,較能夠在一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時轉換心思。反之,關心層面狹窄,人際關係不佳,無法審視自己,執著於特定一種慾望時,失控的機會就會較大。

近年慾望失控越來越常見,作者認為這與階級差距擴大、社群網站普及與受慾望刺激機會增加有關。失控與否關鍵在於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的平衡,假如受快樂原則控制,慾望就容易失控。人在慾望無法實現時,大致會以三種方法應對︰在其他方面補償、找理由逃避現實與攻擊其他對象。第一種方法較正面積極,第二種方法只有短暫效果,而第三種方法則讓人變成「自戀怪獸」。

作者以想要攻擊還是依賴對方,以及鎖定特定個人還是不特定多數兩組軸心,為各種自戀怪獸事件分類。攻擊他人的事件,包括攻擊親近者或社會上有關聯的人,例如跟蹤狂、怪獸家長與職權騷擾等。為了確認自己是特別的,自戀怪獸熱衷於控制他人,展現權力。跟蹤狂被心儀對象拒絕,但沒有承受沮喪的能力,反而照自己意思扭曲事實。

針對不特定多數人的事件包括向店員找麻煩、在網絡亂罵人、歧視他人等。在網絡伸張正義會謁人沉浸在自我陶醉中,既滿足自己的自戀,又能恣意攻擊邪惡一方。向店員找麻煩者,有部份是本身也在工作中承受壓力,沒有憤怒出口,因此鎖定沒有反擊能力的人為發洩對象,有部份則是想獲得處於優越地位的快感。

作者對2008年6月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分析指,犯人無法擺脫兒童時代自戀式的全能感,認為「現在的我並非真正的自己」,難以適當處理困境,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作者引述犯罪學家提出引起大規模殺人的主要原因︰起因包括欲望長期無法得到滿足與將責任歸於他人的傾向;促進因素是毀滅式喪失與外部契機,誘發因素則是社會與心理上的孤立,以及取得大規模破壞武器。這與犯人的情況完全符合。

希望他人認為自己是特別存在的事件,包括不斷投訴的奧客與病人、自我忽略、邪教等。 自我忽略是指忽略飲食、健康管理、衛生等事務,威脅到安全與健康,例如居所變成「垃圾屋」。與周遭關係疏離,受孤獨感折磨,容易導致人們自我忽略,以自我懲罰的方式,間接報復輕視自己的家人或社會。

想獲社會重視與博取名聲而引發的事件,包括駭客事件、在推特炫耀自己犯罪、故意犯下嚴重刑事罪行等。2012年一宗駭客事件的犯案者名言想讓警察出醜,以炫耀自己比警察優秀。故意犯下嚴重刑事罪行的犯人無法擺脫自大妄想,因此在真實社會中犯下嚴重罪行,以恢復自戀式的全能感。自我評價過高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作者認為原因應該在於家庭過度保護、學校避免激烈競爭,社會鼓勵肯嘗試就會成功,令自戀沒有被糾正的機會。

作者指出,避免成為自戀怪獸的方法,在於以正確方法處理現實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客觀看清現狀,了解真實的自己,然後努力消縮短與理想的距離。此外,也要與社群網站保持適當距離,以減少與他人比較。在感到憤怒時,仔細觀察自己,分析自己的罪惡感,並了解自己有甚麼情結,認識心中「欠缺的部份」。作者總結,報復只會陷入不幸,幸福才是超越報復願望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