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Identity Economics

看完了Akerlof與Kranton的Identity Economics,討論經濟學分析怎樣引入身份這個元素那樣。基本方法是先建立傳統經濟學模型中的utility,即個人偏好與其他經濟後果,然後引入身份的元素,當中包括三個部份︰social category、每一category的norms and ideals,以及遵從及違反norms and ideals造失的得失,稱為identity utility。

之後作者以這個模型檢視不同議題。首先是工作,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工人產出較高就提供較高薪酬,但作者指這理論有三項問題︰team production,即產出往往是一組工人產生,難以個別分開評價;multitasking,假如工人是依工作中某幾項任務評價,他們就會只專注於這幾項任務;tournaments,即工人間評價是相對的,因而令他們有誘因貶低同事。

作者建立的模型則是將工人分為insider與outsider,insider認會他是公司一員,其ideal為努力工作,outsider則認為只想到自己,認為自己只需付出最少努力。Insider可從努力工作得到identity utility,outsider努力工作則會減損identity utility。如果可以令員工認為自己是公司的insider,就不需要付很高薪水令員工努力工作。

接著是教育,作者指學生不是計算長遠得失的理性選擇者,學校也不是人力資本生產工廠。學生在學校中的社會位置與同儕關係會影響其選擇,學校除培養技能外,也會建立學生應做甚麼的規範,左右他們所學與在學年期。

作者假設學生自認的身份有兩種︰jocks與burnouts,jocks的社會地位較高,規範是衣著得宜、運動有一定表現,對功課付出一定程度努力,卻不會過多;burnouts則為了與jocks不同,衣著打扮會故意有分別,也不大會做功課。學生選擇當jocks,就要做到jocks那樣,否則identity utility就會受損;他們也可以選擇當burnouts,不用當運動好手,為功課付出最少程度就好。

作者指學生會因體格、種族等因素無法成為jocks,只能在當適應不良的jocks與當burnouts之間選擇。未來薪金較高、工作較好等經濟回報對學生在學校是否努力影響有限,學生在校的身份才是關鍵。當學生成不了學校內的jocks,為了自我認同選擇當burnouts,他們在校的努力就會比所需低,在學年期也較短,經濟回報因而減少。對學校而言,影響何謂jocks的內容,也會影響學生在校努力程度。然而,讓部份學生對學校更投入,也代表另一部份學生更有可能反抗,選擇當burnouts。

談及性別與工作,作者也以其模型將勞工分為男性與女性,有些工作據指是men's job,有些則是women's job,假如男性參與women's job,其identity utility會受損,女性參與men's job亦然。以此模型分析可以看到,男性會偏向men's job,女性會偏向women's job;在men's job的女性技術平均較男性高;個別企業在競爭市場上無意改變這種社會性別規範,因為改變帶來的利益會在競爭市場中消失。這分析的意義包括︰女性較偏向培養女性工作相關的技能;工作性別分隔不是由個人偏好,而是由社會規範引起;要改變這種情況,個別人士或團體的改變並不足夠,需要整體社會改變。

作者也運用這模型來分析家庭內夫妻的家務分工,指出家務也可分為「男性的」與「女性的」家務,而「女性的」家務工作量較多,結果是不論男性是否工作時間比女性長,女性都需要承擔較多家務。

談到種族貧窮,經濟學上有兩種主要解釋,其一是Gary Becker的taste-based discrimination,白人僱主與僱員對黑人僱員有個人偏見,造成黑人僱員工資較低,或在與白人不同的工種就業;其二是Kenneth Arrow的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白人僱主認為平均而言黑人僱員技能較低,所以乾脆完全不僱用黑人僱員。

作者指以上理論無法解釋以下情況︰黑人非婚生出生率遠較白人高;雖然犯罪無利可圖但黑人入獄率較高;Hispanics等其他少數族譜就業率遠較黑人高;黑人之間的成就也有很多差異;黑人學習技能的回報率也較高。

作者的模型假設社會上有insiders與outsiders,insiders應為企業努力工作,outsiders則不是那麼投入,黑人勞工需要在三種情況下選擇其一︰成為insider;成為工作的outsider;或成為不工作的outsider。假若試圖成為insider,其identity utility會因不為白人接受而受損; 成為工作的outsider,其identity utility就會因為與outsider的ideal不符而受損。只有成為不工作的outsider,他才能保持自尊。這模型也存在外部性︰當其他黑人選擇成為outsider,一名選擇成為insider的黑人identity utility會受損,反之亦然。

作者認為,減少黑人與白人差異的可能方法有三種︰一是消除insider ideal中白人與黑人的差別,白人不再排除黑人;二是令黑人的oppositional identity比較正面,不再建基於退學與拒絕主流工作規範等自毀行為;三是減少回饋效應,令某人選擇成為outsider不會令更多人這樣做。作者對第三種做法提出兩項政策建議︰Affirmative Action (少數族裔在僱用過程中有更多機會)與有一定社區隔離的就業計劃,都可以令黑人更相信可以成為insider。

最後作者總結identity economics正在起步階段,可以預期這會令經濟分析更為豐富,了解個人為甚麼會有經濟上不合理的選擇;由身份引起的外部性;不同團體如何操控社會類別、規範與理想;為何個人會有前後矛盾的行為;以及身份之間的變換與選擇。

本書比較像是入門簡介,許多討論都好像有點輕輕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