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臥底經濟學家

看完了《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乾脆跟英文版Undercover Economist一樣叫《臥底經濟學家》不好嗎,是從日常事情中介紹經濟學概念的著作。

例如一開始作者以鐵路站附近咖啡店為例,為甚麼會那麼貴,原因是方便的地點具有稀有性,而且顧客為求方便較不在意價錢。高利潤不一定代表剝削,可以是稀有性引起,不過有些行業則是人工方式阻止競爭者,以便獨佔好處,例如政府設定某些行業的入行門檻、暴力介入、專業牌照等。

利潤可以透過價格差異增加,例如不太在意價錢的顧客收貴一點,嫌貴的人則收便宜一點。直接這樣做會引來不滿,但作者指像公平貿易咖啡這樣的商品,成本其實增加不了多少,但價格則遠高於一般咖啡,這樣做實際上是咖啡店區分顧客的手段,找出願意付多點的顧客,咖啡店就能賺多一點。星巴克為各種差別不大的咖啡標上不同價錢,也是為了類似目的。有機食品、大減價也是這種「自投羅網」的策略。價格差異也可針對特定對象或群體提供「優惠」,實際上為企業帶來更高利潤。

價格差異需要不讓對價格不敏感的顧客接觸較便宜商品,這樣他們才願意付較多錢,例如英國火車經濟廂沒有桌子、免費候機室設計成比較不舒服、超市自家品牌包裝較差劣,都是為了防止較有錢的顧客接觸這些便宜貨,而不去付更高價格買較昂貴的產品。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價格反映出顧客的偏好,企業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生產量會自動調整,會買東西的人就是認為價格合理的人,沒有比此更有效率的方法。非市場體系,如教育,會令價值、成本與利益的真正定義消失,不知道家長願意多花多少錢改善學校,也不知道好學校需要多少錢。這種資訊缺乏有時可帶來平等與穩定,但有時會令社會錯亂與浪費,無法確定納稅人花的錢是否真能對社會有更大貢獻。

抽稅也會帶來無效率,因為稅會令價格與成本不再相等,有些本來可以存在的交易會因稅而無法成立。作者引用Kenneth Arrow的研究指,重新安排大家的「起跑點」,在競爭市場中也能帶來有效率的結果。

完全競爭的市場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出現,除了企業以稀有性得到超出成本的利潤外,市場失靈還包括外部性與資訊不對等。外部性是指個人行為帶來對他人的影響沒有得到補償或收費,例如開車會造成空氣污染與塞車。作者認為牌照費與燃油稅對減少塞車效用不大,牌照費並未針對開車的邊際成本,反正都是要付,車主會覺得越多開車才有賺;燃油稅則沒有針對尖峰時間的開車行為。作者認為就這些外部成本課稅才最有效,收費應反映所有外部成本,包括空氣污染、噪音與延誤時間,也可吸引市民乘搭公共交處工具、共乘、在家工作等。作者認為與其將環保當成道德議題,不如提供資訊與誘因,讓我們知道外部性成本,將外部納入內部。經濟學談的就是誰得到甚麼,以及理由為何。

買賣二手車可反映資訊不對等對市場交易的影響,賣方知道車的狀況,而買方不知道,那麼買方會覺得標低價的車很可能是狀況不好,但標較高價的車也不一定是好車,好車的賣方一定不願賤賣車子,但又無法向買方證明這是好車,交易就很難出現。可能的解決方法是賣方開設昂貴的陳列室,讓買方較有信心認為賣的是好車。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品牌花大筆金錢在沒甚麼內容的廣告,因為這讓顧客更相信品牌會持續努力生活高品質產品。資訊不對稱並非無解,但解決方法不保證有效,而且成本很高。

資訊不對稱也可能引起道德危險,例如買了保險就不負責任做危險的事。醫療保險的資訊不對稱既會令保費上升,也令病患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英國醫療體系將市場完全排除在外,卻需要冷酷地將病患看成數字,以分配有限的資源。作者認為,較切實的策略是確保資訊流通,並令病患者有選擇的機會。作者建議大部份醫療支出由民眾自付,但昂貴的醫療項目由保險承擔,由政府強制參與,並補助收入不足的人一定金額。

關於股票市場,作者重提利潤來自稀有性,企業能有長久利潤,或許是因為它有不可取化之處、控制一套標準、技術較高人一等或者有忠實的用家。網絡公司都沒有「競爭免疫力」,難以保證長久利潤,因此二千年科網股的本益比越高於歷史平均,就較像是泡沫而不是新科技帶來全新的高點。

作者談及紐西蘭拍賣無線電頻譜的失敗經驗,將理論的「維克利拍賣」(秘密標價,第二價價位中標)應用到實際上,沒有認清投標者興趣所在、沒有設底價,結果失敗收場。英國3G頻譜拍賣的籌備人則更為謹慎,採取公開拍賣,事先找尋有興趣的買家,事先進行模擬拍賣,規定競標者需不斷出價,否則會遭淘汰等,結果為英國政府進帳225億英鎊。

作者指窮國沒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在於土匪政府、資源浪費及壓制性法規,這些都是為了方便索賄而出現,阻礙國家成長發展。即使國家出錢投資,也會因為官員獨斷與缺乏監督而浪費。扭曲的法規阻礙工程計劃與企業發展,沒有良好工作機會,學童也沒有動機努力學習。作者建議貧窮國家應減少行政繁文縟節,令小企業發展,並降低關稅,加入國際經濟體系,進口資源、取得貸款和設備,才能蓬勃發展。

作者認為國際貿易令各國可專注於自己有比較優勢的項目,貿易是進口與出口並行,貿易障礙可以一部份本土經濟,卻阻礙出口行業,損害另一部份本土經濟。開放貿易會令本國部份行業人員失業,但作者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對受傷害的人給予協助,而不是禁止貿易,令另一部份從事出口相關行業人員受損。作者懷疑國際貿易令富有國家將污染輸入貧窮國家的說法,並指出化工等高污染行業都需要高技術、可靠基礎建設與穩定政治環境,這些行業在美國成長最快。

最後作者談及中國經濟發展,指出中國開放市場時的優勢包括︰在世界勞工密集產業佔一席之地、藉出口賺取之外匯購買原材料及發展科技、透過外資引進最新的商業與生產技術。中國吸引外資投資的先天優勢在於強大的內需市場,而且有香港與台灣協助中國與國際接軌。

以本書入門認識經濟學概念,應該比教科書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