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文化社會學

看完了Jeffrey C. Alexander的《文化社會學》,雖然作者說本書是大眾讀物,但是怎麼看不是主修科的大眾對內容也不會有興趣,許多術語經常不經意出現,很難讓未了解的人看懂。

在理論而言本書大概較創新,文化,惡,創傷,神聖與世俗,符碼,不再是惡即非善的假定,這點比較有趣。

文化創傷的描述是這樣子︰

我們可以將「經歷創傷」理解成一種社會學過程(哦,其實「將某某理解成一種社會學過程」這樣的句式在主修科很常見),這個過程界定了集體遭受的痛苦傷害,確立被害人的身分,追究責任,並散布理想和實質結果。創傷被深刻地經歷,進而被想像、再現;從這角度來看,集體認同會出現重要修正。修正認同意指徹底重新記起集體共有的過往,因為記憶除了具有社會性、會流動,也和當代的自我感緊緊相連。面對過去、迎向未來,和重新建構早年的生命,都會不斷建構、保護認同(p. 167)。


惡,則是這樣子︰

惡被製造出來,並非如傅柯與馬克思所主張,僅是為了延續支配和權力,而是為了保存做出正向評價的可能性。惡在任一個社會領域,都必須被編碼、講述和具體呈現,包括家庭的親密領域、科學界、宗教、經濟、政府和初級社群。每一個領域和每一個被視為整體的民族社會,對惡如何發展和可能現身何處,對惡與善的劃時代鬥爭,對善如何再次戰勝惡,都有精心闡述的故事(p. 188)。


大概是那樣子,故事、神話、傳奇,一個人、一群人、一代人,相信的那套都是在動態中轉變。

信不信也好,沒有這些就沒有意義,解構神話是為了建構另一個神話,至於神話好不好,沒有本體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