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職場啟示錄

看完了Richard Sennett的《職場啟示錄》,主題是新資本主義下職場的轉變。當代資本主義更為重視彈性,員工隨時可能轉換工作,自然而然引起焦慮︰人們不知道自己冒的風險是否有回報,也不清楚應追求哪條路。人們的人格(character)牽涉他們所珍惜、也希望被人看到的個人特質。在注重當下、沒有耐性的社會中,內在恆久的價值難以辨認,令人們的內在情感生命漂浮不定。

以工作生涯規劃人生已成過去,短期約聘正改變工作的意義。短期約聘無法讓明確的信賴感成熟發展,任務一個接一個,團隊成員來來去去。短期約聘對家庭的影響是不斷搬家、別做承諾,別犧牲,這讓父母教養小孩時缺乏權威與堅定的原則。道德規範容不下環境的變幻變測,但要實現這種永恆規範有其困難。彈性制度已造成人格與經驗衝突,人們將其純粹的意志力,當作自己道德人格的精髓。

彈性制度並沒有創造出讓人們自由的條件,反而製造出新的權力與控制結構。彈性形式下的權力制度有三大特色︰一,機構不連續的重新改造,令過去與現在沒有銜接,最明顯的是企業改組與裁員;二,彈性的專職化,以快速回應消費需求的改變;三,決策集中,行事權下放,在新資訊系統下,高階主管設定目標,由下屬單位自由選擇達到目標的方式,藉以進行控制。

作者以一間新式烘焙店的觀察為例,指出機器已取代個人技術,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感覺漠然。人們會認同的,是可以帶給他們挑戰的工作。但在彈性工作場所中,唯一有條理秩序的只有烘焙機器。而在機器故障時,員工只能無能為力等候維修人員前來。員工感覺到對工作的了解膚淺,對工作的認同感薄弱。

在競爭更激烈的職場中,彈性職場並沒有事情做得好不好的客觀標準。員工似乎隨時都在受審,卻不知如何是好。人們永遠都要重新來過,證明自己,不斷暴露在風險中。在鬆散結構中,轉換工作的人以為自己晉升了,實際上卻是橫行平調。由於組織內部經常轉變,人們也不知道接受新職位會有甚麼後果,只能事後回顧自己的決定。現在換工作的人,資薪上失大於得的人也比以前多。故此,當代社會的職業流動往往難以理解。

雖然改變的後果難以預測,但在不移動就會被當作失敗的現代,確定目的地還不如離開本身重要。下定決心離開那一刻,似乎就已經是事情的高潮。人們動起來不是基於現實計算,而是純粹希望有所突破。現實生活的冒險,主要由深怕自己沒有行動力的恐懼感驅動,在強調活力的社會,消極被動的人勢將凋零。

在彈性制度中是贏家通吃的市場,報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有能力掠取一切的人不會手軟。這造成太多人捨棄具生產力的道路,轉而追逐頭獎。就算有人踏入贏家通吃市場後一直保持清醒,也不會特到別人認同,因為按兵不動只會顯得消極而不是謹慎。企業以賭徒的觀點看待中年人,認為他們不愛冒險。職場強調年輕,令工作壽命壓縮,注重當下的能力,而不是時間累積的經驗。

過去工作倫理建基於自律使用時間,帶有強烈禁欲主義色彩,以紀律為自我懲罰。現代工作倫理則強調團隊合作,標榜「軟性技巧」,團隊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團隊中,溝通行為本身比溝通內容重要,所有人只談表面,避開困難、歧異與個人問題。這不代表團隊中沒有權力遊戲,但有權力的人不再下命令,而是只推動別人去做。同儕壓力取代老闆的督促角色,老闆不用為自己的行動負責,而讓所有員工都肩起責任。團隊神話由於有內容淺薄、注重當下、避開抵抗、轉移衝突等特性,因此是掌控員工的利器。生活在彈性時間中,缺乏權威與責任標準,也會令人們對自己把著反諷的看法。

彈性時間似乎讓人們無法從勞動中產生持久的敘述,也無法鋪陳生涯道路。但當人們無法抓住延續感與目的感,就等於宣告自己失敗。在彈性、片段的當代,人們能做的,似乎只是創造協調的敘述來談論過去的事,而無法創造預測的敘述來談論未來的事。人們會轉向內在、轉向親密關係,他們能達到的和諧程度有其限度。

當代職場當來的種種情感狀態,如彈性制度的不確定、缺乏深度的信賴與承諾、團隊工作的膚淺、害怕無法成功等等,都激起人們對社區的渴望,尋找依歸與深度的情感。目前所有新秩序都把依賴當作恥辱,無法令人們彼此的關係更緊密。要較正面看待依賴,就要挑戰將依賴與獨立視為相反概念的觀念。不正面提倡危機中應互相扶持的社會結構,沒有信賴可言。

相比避開衝突,口頭衝突更能連繫人們。在衝突中,人們需要更努力溝通,彼此互相傾聽與回應。除非承認內部有歧見,否則稱不上共同的「我們」,算不上社區。要鞏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要積極處理彼此的差異。

當代資本主義散發著冷漠,減低人的價值感,以及被別人需要的感覺。人們覺得不被需要,就缺乏回應的能力。作者最後感言,如果確有改變發生,它是發生在當場、在彼此說出內心需求的人之間,而不是透過集體造反而產生。無法讓人類有深切理由彼此關懷的制度,無法長期保持其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