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民粹大爆炸

看完了《民粹大爆炸》,內容是歐美民粹主義的發展過程。作者指,民粹主義不能以左、右或中間派來定義。它不是意識形態,而是一種政治思考方式,動員一般「民眾」對抗「菁英」。民粹主義認為自己的訴求不能透過協商達成,這注定會讓人民與建制衝突。這種特色導致民粹運動掌握政權時,有時會發生認同危機。

民粹主義另一特色是,它們通常是政治危機的警示燈。只有在人們認為當時政治常規與自己的關切不一致時,民粹主義才會成功。民粹運動並不常達成自己所設目標,但它們點明現行政治意識形態必須修復,標準的全球觀點正在崩潰。

民粹主義最早出現在美國,作者認為其真正開始於1890年代人民黨,要求政府幫助農民。1930年代龍恩的分享我們財富協會,主張對富人徵稅幫助較低收入家庭,影響羅斯福推行第二次新政。1960年代華萊士反對中央政府與種族融合,呼應了美國中產激進派的訴求,他們認為富人不用承擔更多政府開支,而要由中產負擔。

1990年代,美國主要政黨都支持新自由主義,支持跨國企業與全球化,放鬆管制,對企業減稅。在工作機會減少、移民增加、放鬆金融管制產生危機後,激起民粹派對現行共識的挑戰。裴洛與布坎南先後嘗試參選總統,但1990年代晚期經濟向好下聲勢下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出現從極右翼攻擊新自由主義的茶黨運動,以及從左翼攻擊的佔領華爾街。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川普以反對自由貿易協定與生產外移、限制移民、訴諸「沈默多數」等取向,吸引共和黨白人勞工與中產選民。桑德斯以攻擊富人、提倡全民健保、分離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恢復政府資助競選活動等政見,嘗試激起99%與1%巨富之間的衝突,得到不少對未來感到悲觀的民主黨人與年輕人支持。

歐洲直至1970年代才有類似民粹主義的政黨。1970年代經濟衰退後,主要政黨逐漸支持放棄公部門擴張,偏向自由貿易、解除金融管制與全球資本主義。1980至1990年代,來自非洲與亞洲的難民大幅增加,歐洲開始出現反移民浪潮。右翼民粹政黨透過連結反移民情緒興起,但他們支持福利國家,變成勞工的政黨。歐盟與歐元區運作令一般公民難以影響,民粹政黨聯合起來反抗「民主赤字」,主張自己的「民主性」。

2008年起歐元危機掀起一波民粹新浪潮。西班牙與希臘等負責國家受到致命打擊,卻無法透過貶值貨幣脫困。歐洲委員會、歐洲中央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三巨頭」,要求希臘嚴格減少公共開支以取得援助,引起國內廣泛不滿,導致激進左翼聯盟興起。然而,激進左翼聯盟取得政權後,變成中間偏左主流政黨,與三巨頭達成協議。

西班牙的我們可以黨主張一般人與上層人產生衝突,反對西班牙政府的緊縮開支政策。該黨一度在2015年12月選舉中成為第三大黨,但次年6月的選舉卻流失大量選票,有意見認為是因為其政見變得與社會勞工黨太過相似。作者認為,當民粹政黨變成只是建制中另一政黨,它就不再清楚地為人民對抗菁英,以致選民不再受到它們的訊息激勵。

右翼民粹派主要在北歐與中歐,主要推動力是移民問題。移民、恐怖襲擊與移民犯罪在北歐同時增加,令右翼民粹的主張變成可信。丹麥人民黨與奧地利自由黨主張嚴格限制移民,兩黨都獲得成為執政多數關鍵的支持。

英國獨立黨成功令英國脫離歐盟,其基礎是工業衰退小城鎮、勞工階級與年長公民。法國在歐盟國家中最直接受移民與恐怖攻擊增加影響,反對寬鬆移民政策的民族陣線勒龐,在2012年總統大選第一輪中得票第三,2017年第一輪得票第二。

作者在結論指,當代民粹主義不同於法西斯主義,前者對全球政治施加離心力,著重於自己的國家。民粹主義在工作外流、歐元運作失效、經濟不平等、移民令資薪下降的憂慮、社區問題等方面指出,這些議題必須加以處理。民粹主義也令主流政黨的經濟辯論部份轉向。

作者在寫作當時預測川普或者不會當選,但會激發後來的仿效者。桑德斯淡出後,仍會對民主黨有確定的影響。歐盟2012年的穩定法案,大幅限制以赤字減緩失業,再加上移民問題,都令左翼與右翼民粹政黨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可能直至其他幾個國家也決定脫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