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父酬者

看完了《父酬者》,原書名The Son Also Rises。本書是社會流動性研究,方法是用姓氏(特別是罕見姓氏)追蹤後人整體平均的社會地位。研究發現如書名所說,各社會流動性不高,隔代社會地位頗為穩定。作者認為現時主流研究只追蹤父子兩人的社會地位相關度,除偏向單一方面(如所得、教育或職業)外,也將相當隨機成份納入計算。以家族整體地位分佈來追蹤社會流動,會得出更根本的社會流動率。

本書研究發現不論任何社會與時代,社會流動率都不是很高,代際社會地位相關程度大約在0.75。研究結果也似乎暗示根本社會地位是由父母遺傳而來,先天比後天培養重要,若是如此,則會有幾種影響︰一,世界似乎比想像公平,才能是經濟成功主要來源,而不是繼承優勢;二,大量投資於照顧和教養子女對阻止長期向下流動並無用處;三,政府干預對改變社會流動性影響不大;四,聯婚可以增加社會流動,因此增加長期社會流動的方法,是以同質文化盡量提高不同社會群體的聯婚率。

作者研究瑞典、美國、中世紀英格蘭與現代英格蘭個別姓氏佔菁英比例,結果發現社會流動率都比現時主流研究低,在不同面向(財富、教育、職業與政治菁英成員比例)測量的社會流動速度相似,而且不同社會比例中地位持續率相似。作者認為主流研究是以不同世代中,社會地位與隨機因素混合得出的外顯個人特徵來計算社會流動性,因而會高估社會流動的速度,如圖所示︰




主流研究計算的是β,但根本社會流動性是b。以如姓氏等群體來計算,則會將隨機因素(ρ)減少,令結果更為接近b。

作者的研究表示家族歷史對代際社會流動率沒有影響,重要的是父母世代的地位。代際地位的相關度也與子女數目無關,反映父母投資並不能影響代際地位向平均遞迴。對孟加拉的婆羅門姓氏研究顯示,同族通婚社會幾乎沒有種姓間的社會流動,似乎支持根本社會地位是父母遺傳的說法。

即使中國在共產黨統治下社會階層看來已徹底改變,姓氏研究也顯示其社會流動率只是稍為增加,社會地位仍然相當持續。台灣姓氏研究反映出流動性看來比其他社會高,這有可能是菁英大量移民至美國的結果。有學耆認為中國社會因索族網絡援助會令其社會流動性較低,但姓氏研究卻沒有發現這種情況。

日本姓氏研究發現武士與華族姓氏後代佔現代菁英比例仍然很高,而且武士姓氏的持續率比華族高,即是在近期仍是如此,作者未能解釋此差異的原因。韓國與日本一樣是高度同質化社會,但姓氏研究反映兩者與種族更歧異社會的流動率差不多。即使智利在近年經歷各種政治動盪,對社會流動率的影響也很小。

作者總結姓氏研究推論的流動性定律指,白手興家是特例,世代的變化平均而言很小,極富裕者祖先最有可能是中等財富與才華者,極貧窮與缺乏才能者則多半是頗貧窮與沒有才能的子女。換言之,這些家庭在高於或低於社會均數地位已很長時間。

部份群體持續高或低的地位,似乎違反上述流動性定律。但作者指地位分佈一開始可能由揀選機制創造,或群體內高與低地位生育率不同引起。地位建立後,則可藉同族通婚或社會群體揀選來維繫。

從收養子女地位與生父母而不是養父母相關度較高來看,似乎生物遺傳因素對社會地位比後天來得重要。既然如此,作者認為與其無效地推動改變社會流動率政策,不如以重分配方式改變實際結果。作者認為,目前製造高地位子女的競爭,由擁有最佳遺傳潛力者的婚配競爭取代,會令比現在更好、更人道、較不具競爭性的社會更有可能存在。

個人意見︰本書在「控制隨機因素」後得出的流動性,也就是排除了個人機遇後的姓氏研究結果,以此推論根本社會流動性是遺傳而來,看來不知道是不是有點套套邏輯。在排除影響社會地位的後天(「隨機」)因素後,自然就只剩下先天因素,先天因素自然大部份來自父母遺傳。此外,遺傳潛力婚配競爭會比「現在更好、更人道、較不具競爭性」似乎也有點過度推論,關鍵字︰優生學、種族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