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失控的正向思考

看完了《失控的正向思考》,主題是美國近年復興的正向思考如何扭曲現實,並與各種商業團體掛勾。作者患乳癌的經歷,令她遇到許多鼓吹正向思考抗癌的團體與人物,各「生還者」講述自己勇敢抗爭的故事,更極端的是有人指癌症令她們重新認識自己,所以是禮物,應該由衷感激云云。這種態度甚至要求患者一定要正向思考,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任何負面想法都是錯誤,令患者反而覺得自己的感受不受重視。作者指「正向抗癌」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抗癌過程確實是非常痛苦,但強勢的意識形態卻要人們欣然接受不幸,受難時只能怪罪自己。

正向思考要人們遠離「負向者」,為了不被人孤立,就算不快樂現在也要裝出自己是正向的樣子。而且「負向者」有時是帶來現實警告的人,遠離「負向者」就可能會越來越脫離現實,沈醉於自己的想像中。更荒謬的是美國近年正向思考提出「吸引力法則」,以為人們只要很想得到某事物,每天不停在想,現實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作者指這種說法完全自我中心,也無視其他人也是有獨立意志的個體。

作者認為美國這種正向思考有較久遠的根源,即喀爾文主義,這種教義主張人是否能上天堂是先天命定的,活在世上就只是在不停檢視「心中可恨的根源」,唯有身體與精神不斷地勞動,不無所事事,才不會落入罪惡之中。這種嚴苛的要求深入美國殖民地移民中,令美國人感到憂鬱,並在時代變遷時引起思想上的反抗,即新思想運動。此運動與喀爾文主義對抗,認為神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精神」或「心靈」,無窮無盡,包羅萬有,而人也是宇宙心靈的一部分,所以沒有所謂罪的存在,最多只是有時「不小心出錯」。這後來發展成基督科學教,主張心靈可以克服身體障礙。諷刺的是這種正向思考仍舊要求人們堅決檢視自己,監視自己的內在生活是否負向,這與喀爾文主義有相似之處。

正向思考也帶來收入甚豐的激勵產業,市場出現各種書籍、DVD、演講、課程、商品教導人們如何正向,利益最多的則是企業客戶為員工提供激勵課程。主管與經理也同樣渴求正向思考,令他們在複雜多變與大起大落的商業環境中好過一點。近年美國企業經常裁員,職場沒有安全感,企業則聘請激勵產業來「緩解問題」,鼓吹員工應該欣然接受裁員,因為這是改造自己的機會,並組織剩下來的員工組成團隊,舉辦各種活動加強「團隊精神」。

美國教堂也受到正向思考風潮影響,現時許多巨型教會為了滿足「顧客」需要,將十字架收藏起來,不再宣揚耶穌的教誨或罪惡的危險,反而向信眾宣傳任何事情都可如願以償,只要堅定相信,保持正面態度,神就會為信眾達成任何願望,「因為神是正向的」。教會也變得越來越像企業,教堂以世俗風格設計,提供各種服務與娛樂,甚至根據「市場調查」來決定講道的內容。巨型教會與企業執行長關係密切,也彼此模仿對方的做法,穿上西裝,教人用正向思考,甚至同樣擁護「自由企業制度」。教會與企業最主要的不同是,教會總是很友善,不會有上司要求你做甚麼。信眾會發現自己處於封閉的世界中,四周都說相信自己「能」成功就「會」成功,遇到任何挫折,那就只能怪自己了。

理應較為科學的心理學也因正向思考而改變,出現所謂「正向心理學」,將任何正面結果都與樂觀扯上關係。正向心理學家出版大眾書籍、向企業界推銷課程,與其他激勵產業並無二致。作者指正向心理學以毫無根據的方程試圖看起來比較科學,卻對現實證據與客觀性這些科學的基礎視若無睹,例如快樂與健康關係的研究缺乏確定證據,相關也不代表因果。正向心理學也強烈偏向維持現狀,對改變社會制度令社會更快樂沒有興趣,幾乎只重視人們如何調整觀點以改變內在。

美國近年社會不平等惡化,正向思考流行卻能人們相信人人都可以快速致富。作者認為這種態度多少造成二零零八年房價崩盤,因為正向思考鼓勵大家「實現物質渴望」,人們盲目樂觀,過度借貸或二按;金融機構自我感覺良好,忽視風險以求賺取暴利,輕視房價下跌與房貸違約的可能,金融主管隔絕在奢華的世界內,聽不到或不想聽現實的批評;監管機構也是得過且過,結果現實來臨,引發全面衰退與失業。但美夢破滅卻是激勵產業更為蓬勃之時,企業需要激勵產業收拾裁員後的局面,個人則需要激勵產業令自己相信事情還未絕望。

作者最後指,盲目樂觀與盲目悲觀同樣有害,人們需要了解四周,解決現實環境的問題才能保持快樂。作者認為,面對真實威脅時不能只想著自己,要起身行動應對,人們可以從這種努力中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