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Scarcity

看完了Scarcity,主題是匱乏狀態對人們會有怎樣影響。匱乏在本書是指人們得到的比自己認為應得的少,其影響不只在於物理限制,匱乏心態也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改變人們的思考方式。匱乏狀態也會形成心理與行為上的陷阱,令處於匱乏的人不能自拔。

匱乏有短期的好處,就像我們在期限之前,時間不足,就會更專注完成那件事,作者稱之為focus dividend。然而這種專注不是意識能夠控制,當我們處於某種匱乏中,匱乏狀態就會捕獲我們的注意力,對其他事物的注意會減少。這就是作者稱為tunneling的狀態,就像我們處於隧道一樣,只會看到在隧道內的事情,忽視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物。

在匱乏狀態下,人們的思考頻寬(bandwidth)會受干擾而下降。作者指的頻寬包括認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解決問題、獲取資訊、邏輯思考等能力——與執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計劃、注意、開始或制止某行動、控制衝動等能力。例如財政匱乏的測試者,在IQ測試中會比沒有睡眠一天的測試者表現更差。匱乏會一致及可預測地降低所有處於匱乏狀態者的頻寬,這種頻寬稅(bandwidth tax)令匱乏者在精神上的資源減少,使人作出不明智的決定,從而令生活進一步變差。

與匱乏相反的是餘裕(slack),餘裕令人無需考慮取捨(trade-off)與選擇,也不用那麼在意價格。在餘裕狀態下無需左思右想,即使選擇錯誤的代價也比較低,可以看成是一種精神上的奢侈。例如面對消費誘惑時,有餘裕者即使買了沒用的東西也不用太在意,但處於匱乏者買了沒用的東西代價則非常大,不能抵抗誘惑的代價呈累退(regressive)特徵。

作者的研究發現,貧困者對每一元的價值較為敏感,較少出現行為經濟學預期人們會犯的錯誤,可以說他們比較接近經濟學理論那些「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但這種對個別情境的較佳認識卻是由tunneling而來,而tunneling會造成其他負面影響。

匱乏者忙於應對當前的需求,無法考慮到長遠需要,作者稱這種情況為juggling,就像雜耍表演中表演者需不斷將球拋到空中那樣。匱乏者較可能會過度借貸以滿足現在所需,從而落入債務陷阱的循環,或者對未來的醫療費用缺乏計劃。這並不是個人性格缺陷帶來的問題,只要處於匱乏狀態,tunneling就會限制任何人的視野。

忙於處理眼前需要,會令匱乏者陷入「匱乏陷阱」(scarcity trap)無法脫身︰tunneling令匱乏者透支未來度日,運用資源的效率降低,也令他們忽視重要需求;一連串延期導致短期解決方法不斷修改;匱乏者頻寬不足,無法計劃如何走出困境;即使有計劃,也缺乏頻寬執行計劃與抵抗誘惑;沒有餘裕去應對意外衝擊,也無法在可能時建立緩衝。

孤獨與減重面對的匱乏狀態則稍有不同,兩者的問題不是當事人專注力或知識不足,而是專注力過多。孤獨者在社交場合中過份注意自己的表現,反而會緊張起來,有一種窒息(choking)的感覺,無法注意與回應到對方的表現。減重者的問題,則是越去想控制食欲,就越會想進食。匱乏所帶來的額外專注力,在社交與減重上都造成障礙。

其他形式的匱乏,例如時間,多少可以用金錢來減輕,然而貧窮是金錢的匱乏,缺乏金錢意味著缺乏生活中各種商品。貧困者在許多方面都表現不佳,例如沒有定時服藥、農民沒有除草、沒有好好教養子女等。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指,這並不完全是因為表現不佳令人貧困,而是貧困的匱乏心態導致人們表現不佳。處於匱乏的貧困者思考頻寬遭生活需要佔據,不論記憶、生產力、處理新資訊能力、自我控制與睡眠質素都因而下降,影響他們的決定。貧困者不只缺乏金錢,也缺乏思考頻寬學習新技能與正確行動。

本書最後一部份作者提到匱乏帶來的啟示。面對貧窮問題,認識到貧困者思考頻寬有限,忙於生活,在設計培訓計劃時應更有彈性,讓他們有可能補堂。福利計劃設計需要將誘因帶回當事人的考量中,例如一生的福利限額難以進入參加者想像之中,改為較小但較頻繁的限額會更有效。扶貧計劃經常以教育為手段,卻忽視教育本身要求貧困者已經十分吃緊的思考頻寬,扶貧教育應以實用、直接、易吸收為目標設計。協助貧困者釋放思考頻寬的計劃也值得鼓勵,例如固定收入、短期貸款、自動儲蓄計劃等。

在機構中,思考頻寬餘裕的好處往往遭到忽略。當工作量增加時機構要求員工增加工作時數來回應,卻沒有注意到每名員工的思考頻寬有限,增加的工作時數生產力會下降。令員工有更多餘裕,長遠而言生產力會提升,對機構也有好處。機構的工作時間表也不應過度擠壓,否則當任何一件事出意外,就會連鎖地令機構陷入撲火的情況,在匱乏陷阱中無法脫身。

日常生活中,要迴避tunneling令自己的日程打亂,外來提醒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也可以利用忽視來為自己作好事,例如預設的儲蓄計劃,可避免薪金到手後再作儲蓄帶來的損失感。假若可行,以一次過行動取代需持續注意的行為,例如以自動繳費取代每月繳費,以增加思考頻寬。現在決定未來需付代價的好事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例如Save More Tomorrow讓僱員現在同意將來加薪時提高儲蓄率,就比到時才決定來得容易。取捨需要運用思考頻寬,在某方面限制自己沒機會取捨可以節省思考頻寬。

我們也需要注意思考頻寬隨不同情境變動,在餘裕時思考頻寬較多,在匱乏時則較少,在思考頻寬較多時下重要決定時會較少錯誤。阻礙也會降低思考頻寬,例如需要填寫複雜的表格會令助學金申請人數減少,減少這些阻礙有助令申請者作正確的決定,例如按政府數據自動填寫部分資料。長限期會令我們在早期計劃不足,浪費時間;一次過給予受補助者一大筆款項也較可能引致浪費,不如定期給予受補助者少量款項,避免浪費造成寬裕—匱乏的循環。受意外衝擊會令準備不足的人陷入匱乏循環,因此,有需要在寬裕時建立緩衝應對衝擊。

作者結論指,匱乏與寬裕的關係似乎非常緊密,下一步要探索的就是寬裕是否與匱乏一樣,不同寬裕狀態有共通邏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