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自戀時代

看完了《自戀時代》,主要是以各種例子說明近年美式文化令人日益自戀,引起各種社會變化。作者認為美式文化中鼓勵自尊、自我欣賞的方式近年已令自戀得到讚美,導致攻擊行為、物質主義、對別人缺乏關心與膚淺的價值觀。

自戀者認為自己根本上較他人優越,與別人在情感上缺乏深層連結,為自我欣賞可能會吹噓自己的成就,為達目的會操縱、欺騙別人。心理學家採用的自戀性格量表中,自戀者傾向選擇以下選項︰自己統治世界的話世界會更好、喜歡成為注目焦點、認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過活、喜歡展現自己的身體、認為為許多事物是自己應得的、自認是特別的人、不覺得操控別人有問題、有機會就炫耀自己、喜歡有命令別人的權威等。

作者提出關於自戀的五大迷思︰1. 自戀不是極度自尊,自尊的人會體貼他人,自戀的人則不會;2. 自戀者不是缺乏安全感與自尊低落,他們真心相信自己是特別的人;3. 自戀者不是真的比別人優秀,不論智力、創造力、吸引力都與一般人沒大分別;4. 些許自戀並不健康,會傷害到別人或過度自信造成失敗;5. 自戀不只是虛榮心,也包括強烈認為自己應得許多事物、受羞辱時有強烈攻擊傾向、對親密情感缺乏興趣。

作者指自戀有時會令人更難成功,因為自戀者難以接受批評,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又缺乏改進的動機,過度自信也會令自戀者不願意用功,卻以為自己已經成功。

自戀是一種延時陷阱,認為自己是成功人物,初期的感覺會很好,但後來虛榮心與自私會將其他人趕走,為了「酷」也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維持自己風光,無法進步會破壞自己的職業與生涯。

自戀風氣盛行有各種根源,教養子女時強調他們很獨特、過度溺愛、讓他們在未成熟時握有自主權,媒體不斷播放名人、真人秀、廣告的自戀的行為,網絡與社交媒體興起鼓勵每個人推銷自己,寬鬆信貸令人無視負擔能力以消費滿足自己欲望等。

自戀的具體徵狀有對外貌的迷戀,甚至不惜整形或打肉毒桿菌,展露身體更為常見,打扮標準提高也會造成文化壓力影響不自戀的人。自戀的人也帶動了物質主義風氣,令人渴望與崇拜金錢,無止境追求物質享受,也同樣造成文化壓力,令其他人為避免顯得寒酸而增加開銷。

「另類」與「特立獨行」成為一種時尚,一切都應度身訂造,甚至教育亦然。諷刺的是這種獨特觀充滿矛盾,廣告宣稱每個人都應購買一項產品以顯示自己獨特,但任何受歡迎的事物自然就不再獨特。「著重於不同,又不會太不同」。

自戀者在受到冒犯或限制時會帶有攻擊性,並藉由貶低與責怪他人為自己的反社會行為辯護。自戀與社會拒絕兩雙結構是引發攻擊行為的風險因子,作者甚至提出它們與集體槍擊案行兇者為求成名犯罪有關。言語攻擊在自戀者中也很常見,他們認定自己的意見很重要,同時堅決認為別人的意見錯誤或毫不相干。自戀者為求成功並不在乎作弊行為,覺得為了自己違反規則並沒有問題。當作弊做法越來越多,「大家都這麼做」,為免落後連原先不作弊的人也會跟隨這種風氣。

作者稱與自戀者相處就像「巧克力蛋糕」一樣,初時很甜蜜,但長遠而言沒有營養而有害。自戀者會令對方感到刺激,但當對方不再能滿足自戀者的自我,自戀者就會無情對待對方,由始至終只視對方為可替代的花瓶。自戀盛行也會令「約炮」情況更流行,不少青少年不願有親密的情感連結,不談感情只談性,不懂得與別人建立感情關係。

自戀者會認為許多事物都是他們「應得的」,不問耕耘,只求收穫。這種應得權益感會為人際關係帶來衝突,不願意以他人角度思考,難以體諒他人的不幸。在職場上自戀者希望付出少報酬多,為求成功不擇手段,為搶工佔團隊伙伴便宜,認為他人幫助自己是應份,自己卻不會去幫助他人。

美國的宗教也多少受自戀文化影響,宗教變得個人化,部份宗教會鼓勵信眾愛自己,並宣揚「上帝無意創造平凡的你」、「你天生就很優秀」等概念,令信眾可能會過度專注於自己的成功,認為自己很特別。義工服務也變成一種大學入學競賽條件,參與服務目標是自己的發展,或者「我」要促成改變這種牽及個人角色、能獲得讚賞的自我利益。作者評論或許這是自戀現象少數可能的益處之一,而且假如更多人參與助人,就能讓世人認真自戀的膚淺。

作者列出未來促使自戀擴散的五項因素︰社會強調自我欣賞、子女教養強調獨特、名人與媒體鼓吹自戀、網際網絡令自我增強及寬鬆信用,只有信用因為2008年經濟衰退暫時縮減,其餘四項因素仍然持續發展。

作者結論指對治自戀現象需要改變認知,安撫自我意識,學會謙卑,承認與別人的連結與共通之處,也需要改變社會實踐,包括從子女教養與教育、媒體、網際網絡、信用與經濟政策各方面著手。

本書以自戀為核心,似乎試圖將包羅萬有的現象都以自戀現象解釋,有時感覺有點過份概括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