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黑天鵝效應

看完了《黑天鵝效應》,探討各種機率、預測、歸納、隨機、不確定等問題,內容五花八門,隨意抽些內容說說。

首先是黑天鵝事件的定義︰

第一,這是個離群值(outlier),因為它出現在通常的期望範圍之外,因為過去的經驗無法讓人相信其出現的可能性。第二,它帶來極大的衝擊。第三,儘管處於離群位置,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因為天性使然去捏造解釋,讓這事件成為可解釋及可預測(p. 11)。


本書中心理念︰

本書的中心理念在於關切我們對隨機事件,特別是偏異值甚大者,視而不見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科學家或非科學家、高手或凡人,傾向於見樹不見林?為什麼我們一直在注意細節而非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儘管這些事件顯然有重大影響?)而且,如果你看懂我們論點的話,為什麼讀報紙事實上會減少你所吸收的世界知識(p. 11)?


我們的世界乃是由極端、未知,而極不可能發生(根據我們現在知識所認定的極不可能)之事件所掌控——而我們卻把所有的時間花在閒聊、關注已知及一再重複的事件上。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以極端事件作為開端,而且不把它當成例外來掩飾(p. 23)。


提到人們接觸歷史時有三個毛病︰

理解力的幻覺,也就是,在一個心人類的理解力還複雜(或隨機)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回顧性扭曲,即,我們只有在事件結束之後才能評估問題,就好像事件在照後鏡裡發生似的(似乎,史書裡的歷史比現實經驗更清楚、更條理分明);以及


過度重視真實資訊加上權威、飽學之士的能力障礙,尤其是當事件創造出一個類別——當它們被「柏拉圖化」時(p. 34)。


作者認為「柏拉圖化」,也就是將事物分類,會令黑天鵝事件更易出現︰

分類總是造成事實複雜度的減抑。這是黑天鵝事件產生器的表現,即我在前言中所定義的不可撼動的柏拉圖式思想。對我們周遭世界做任何減抑,都可能造成爆炸性後果,因為這樣做,把某些不確定性的來源給剔除了;這會驅使我們對世界的構成產生誤解(p. 44)。


作者將隨機性分為兩種︰非規模可變的平庸世界(mediocristan)與規模可變的極端世界(extremistan)︰

在平庸世界的烏托邦省裡,特殊事件的個別貢獻不重要——只有集合貢獻才重要。我可以把平庸世界裡的最高法律陳述如下︰當你的樣本很大時,沒有任何單一個案可以顯著改變整體或全部。觀察到最大者,仍然令人感到印象深刻,但對整體而言,終將不顯著(p. 65)。


在極端世界裡,非常不公平,單一觀念點就能不成比例地影響整體或全部。


……幾乎所有的社會事物都來自極端世界。另一個說法是社會數量是資訊的,而非實體的︰你摸不到。


……看看黑天鵝事件的意義。極端世界能夠產生、也的確產生了黑天鵝事件,因為,少數幾個事件對歷史造成了重大影響(p. 67)。


平庸世界的事物包括身高、體重、牙醫、智商等,極端世界的事物則包括書籍銷售量、城市人口、地震災害、金融市場、經濟數據等。在平庸世界,人們可以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放心,因為單一事件對整體影響甚少,而且不會出現黑天鵝事件;但在極端世界,任何樣本的平均值都有問題,一則事件就能不成比例影響整體,人們對資料得出的知識必須保持懷疑。

黑天鵝事件一個簡單的代表例子是火雞問題︰火雞每一天都認為自己溫飽又安全,直至被宰殺那天,整件事就完全改寫︰

讓我們進一步探討,考慮歸納法最令人憂心仲仲的面向︰後向學習(learning backward)。想想,火雞的經驗也許不是沒價值,而是負價值。它從觀察中學習…… 它的信心隨著友善餵食次數的增加而增加,而它的安全感也越來越高,雖然宰殺之日越來越逼近。想想看,其安全感在危機最高那天達到極大值!……過去一直有效的東西,直到——喔,出其不意地,不再有效,而我們過去所學,竟轉而成為錯誤,最好的狀況是不相干,最糟的狀況則是嚴重誤導(pp. 78-79)。


作者指出過往金融業不斷出現這些火雞,儲貸業危機與長期資本管理都是以這種方式失敗。

對黑天鵝事件無知引申出另外五個主題︰

我們會把焦點放在預設的已知區間,並據以對未知事件做泛化推論︰確認的錯誤。


有些故事可以迎合我們把特殊形態柏拉圖化的渴望,而我們以這些故事來愚弄自己︰敘事的謬誤。


我們在行為上把黑天鵝事件當作不存在︰人類天性並沒有針對黑天鵝事件設計。


我們之所見,未必是全部。歷史把黑天鵝事件掩藏起來,讓我們對這些事件的機率產生誤解。


我們「鑽牛角尖」︰亦即︰我們把焦點放在不確定性的少數幾個定義完善的來源上、放在非常特殊的幾個黑天鵝事件上(代價是忽略其他我們不容易想到的黑天鵝事件)(p. 91)。


同作者的《隨機騙局》中也有提及,以贏家為參考點無法分辨其成功是否因為運氣,以所有參加者為母體才能找出運氣的角色︰

參考點理論(reference point argument)是這樣的︰不要從賭贏者……的有利位置計算機率,而要從一開始就玩起的大批人馬去計算。再一次考慮賭徒的例子。如果你把賭局開始時的全部人數作為母體去觀察,你幾乎可以確定他們其中之一會靠運氣贏得大滿貫(但你事先不知道是哪一個)。因此,從開始時大隊人馬的參考點來看,這根本就什麼了不起。但從贏家的參考點來看(這是關鍵,不考慮輸家),連贏好幾場似乎是非常特別的結果,不能用運氣來解釋(p. 185)。


作者也指現實世界的不確定不能與賭局機率混為一談,這是戲局謬誤(ludic fallacy)︰

戲局謬誤是什麼?戲局……遊戲的意思。


……賭場所碰到的風險類別,在賭場之外非常不重要,而他們的研究也不能馬上應用到外界。我的想法是,賭博乃是消毒過和馴化過的不確定性。在賭場中,你知道規則,你可以計算機率,而且我們在那裡所碰到的不確定性種類,我們將在後面討論,是溫和的,屬於平庸世界。


……在現實生活中,你並不知道機率;你必須去尋找機率,而且,不確定性的來源沒有限定範圍。……這些「可計算的」風險在現實生活中大都不存在!它們是實驗室裡的玩藝兒(pp. 196-197)!


談過早提出理論的危險︰

問題在於我們的想法具有固著性︰一旦我們產生了一個理論,很可能就無法改變自己的想法——因此,那些延遲發展出自己理論的人,狀況比較好。當你以薄弱的證據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想法時,你將很難解釋後續出現、而與你的想法抵觸的資訊,即使這個新資訊顯然較為正確。這當中有個機制︰……確認偏誤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們不願逆轉既有想法的傾向。記住,我們把想法當成財產,很難與其分離(p. 218)。


預測者在錯誤時往往會訴諸其他藉口,包括覺得自己玩的是不同遊戲、訴諸離群值、認為自己「幾乎正確」與專注在單一黑天鵝事件。

規模可變性的事物,其變數來自極端世界,例如工程完工日期,如果計劃在預期時尚未完工,這時再預期要等待的完工日期就會更久。等得越久,預期要再等待的時間就越長,非常違反直覺。

沒有說明錯誤率的預測則顯現出三個謬誤︰一,預測的精確度遠比預測本身重要,決策時必須考量不確定性;二,預測期間越長,精確度就會越低;三,黑天鵝事件會令變數的情境改變,造失預測嚴重錯誤。

社會與經濟預測的另一問題是人類有自由意志︰

如果你知道一個物理系統的所有可能狀態,那麼,你就能在理論上(但不是實際上,我們已經談過),預測其未來的行為。但這只牽涉到無生命的東西。當預測涉及社會事物時,我們就會踢到鐵板了。當預測涉及到人類的時,就不是同一件事了,如果你認為他們是活的,而且還有自己意志的話。


……如果你相信自由意志,你就不可能真正相信社會科學和經濟預測。你不能預測人們會如何行動(p. 272)。


以過去推測未來困難在於,過去的規律可以用各種方式來歸納,甚至完全相反︰

請回想火雞問題。你檢視過去,並導出未來的某些規則。喔,以過去推測未來的問題可能比我們前面所談的還要嚴重,因為同樣的過去資料,可以確認一項定理,也可以否定該定理!如果你在明天之前都還活著,這可能表示,若非(a)你很可能長生不老,就是(b)你離死亡更近了。這兩個結論都建立在完全相同的資料上。如果你是一隻被餵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火雞,你可以天真地假設,餵食動作確認你的安全,或者,很聰明地認為,餵食動作確認你將成為晚餐的危機(p. 277)。


黑天鵝的不對稱特質不會告訴人們何者為真,只會令人對何者為錯有信心。作者認為,在實務上,可預測、卻因太複雜而無法認識的混沌系統,與完全隨機、不可預測的系統之間並沒有分別︰

這兩者在實務上並沒有功能差異,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加以區別——那是數學上的區別,而非實務上的區別。……在實務上,隨機性基本上是不完全資訊。
當一個人在談論這兩者的差異時,這表示他從來沒有在不確定性之下做重要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他不瞭解兩者在實務上無法區別。


最後,隨機性就是「未知識」(unknowledge)。世界是不透明的,而其外表則會愚弄我們(p. 292)。


討論運氣的社會角色︰

當人們在討論運氣時(他們很少討論此事),他們通常只看自己的運氣。其他人的運氣非常重要。另一家公司可能靠運氣推出大賣的產品而取代目前的贏家。資本主義,除了其他事項之外,是世界的活源,這是歸因於在資本主義裡,有機會得到運氣。運氣是個偉大的等化器,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可能從運氣中得到好處。社會主義保護他們的怪獸企業,這麼做,會把潛在的新進者在子宮裡就殺掉。


……隨機性不好,但並非總是不好。運氣甚至遠比智慧更不公平。如果人們嚴格地只依照能力來得到報酬,那還是不公平——人類的能力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隨機性具有把社會重新洗牌的福利效應,把大傢伙打下來(p. 324)。


作者指全球化減少經濟波動,卻會造成毀滅性黑天鵝事件︰

經濟生活已經全球化,但並非全都是好事︰全球化創造出連鎖弱點,雖然減少了波動性,產生安定的表象。換言之,它會創造出毀滅性黑天鵝事件。我們以前從未生活在全球瓦解的威脅中。金融機構一直在合併,成為少數幾家非常大型的銀行。現在幾乎所有的銀行都互相關聯。於是金融生態正不斷地膨脹為巨型、近親結盟而官僚化的銀行(他們的風險衡量方式通常採高斯法)——一家倒,全都倒。銀行集中之後,似乎具有金融危機不易發生之效果,但一旦發生危機,其規模就是全球性,並重創我們(p. 329)。


作者在這一段的注釋中提到房地美「似乎是坐在一桶炸藥上,只要有風吹草動就完了」。本書初版後不久,房地美就爆掉,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

作者批評高斯法,也就是鐘型曲線分佈,只適合平庸世界,不能用於極端世界上︰

根據鐘型曲線所做的不確定性之測量值,根本就沒考慮到大跳躍或不連續性的可能和衝擊,從而不適用於極端世界。使用它們就好像只注意小草,卻錯失了(巨大的)樹木。雖然無法預測的大偏異非常罕見,但不能把它們當成離群值而加以棄置,因為,就累積效果而言,其衝擊是如此之劇烈(p. 344)。


在判斷資料是否呈鐘型曲線分佈會出現循環論證問題︰人們需要有足夠的資料來支持其分佈是否高斯模式,但為了知道資料是否足夠,又需要以一個分佈來計算特定資料數的可信度,這就成了回溯論證。為了方便,歷史資料統計學家往往預設資料呈鐘型曲線分佈,以計算所需資料數,但作者認為這在極端世界事物行不通。

作者提到一種規則可變的分佈可以讓我們察覺黑天鵝,稱為碎形隨機,又稱冪次法則,具體為兩個數的「以上值」之比率,就是這兩個數相除的負「冪」(power,或稱指數)。例如︰假設該碎形隨機的冪為1.5,超過二十萬的個案數有96,那麼超過五十萬的個案數就有96*[(500000/250000)^-1.5],即34左右。

然而作者提醒我們,在現實中我們總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碎形隨機不會提供精確答案。最多只是讓部份黑天鵝變「灰」,不能完全避免黑天鵝︰

身為一個人道主義者,我恨黑天鵝事件。我恨它造成的許多不公平和破壞。因此我希望消除許多黑天鵝事件,至少減緩其效果,讓我們得到保護。碎形隨機性是減少這些意外的一個方法,讓某些天鵝看起來可能發生,也就是說,讓我們察覺其重要性,把它們變成灰色。但碎形隨機不會得出精確的答案。


……碎形讓我們可以把許多的黑天鵝事件納入考慮,但不是全部。我前面說過,有些黑天鵝事件是因為我們忽視了隨機性的來源而發生的。其他的則發生在我們高估了碎形指數。灰天鵝事件談的是可以模型化的極端事件,而黑天鵝事件則是和不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有關(p. 393)。


作者稱自己的方法學為懷疑經驗論,假設以極端世界為起點,從實務中觀察,並小心提防理論︰

懷疑經驗論提倡相反的方法。我對前提假設的關心,多於對理論的關心,我要把對理論的依賴減到最少,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走,以減少我的意外。我希望大致正確而不要精確的錯誤。理論上的優雅通常代表柏拉圖式思想和弱點——它誘導你為優雅而優雅。理論就像醫藥(或政府)︰通常沒用,有時候則不可或缺;總是自求多福,偶爾會要了你的命。因此,在使用上必須謹慎、適量,並有大人在一旁監看(p. 410)。


作者建議本書讀者玩自己所設的遊戲︰

如果你以自己的標準,做出自己的決策,你就更加掌握到你自己的生命。


天性帶給我們一些防衛機制︰就像伊索寓言所說的,其中一項能力就是認為我們所拿不到(或沒有去拿)的葡萄是酸的。但在藐視和拒絕葡萄之前的積極禁欲,其報酬甚至更多。要積極;當個勇於辭職的人,如果你有這個膽識的話。


在你自己所設定的遊戲中,要失敗也難。


以黑天鵝的說法,這表示只有當你讓不大可能出現的事物來控制你,你才會受其影響。你要做什麼,永遠操之在你;所以,就把這當成你的結果吧(p. 428)。


本書第二版加入作者寫的幾篇後記。談到向大自然學習如何應對黑天鵝,作者指大自然喜歡多餘,有備用的零件、同一功能可由不同器官執行、同一器官也有不同功能,在逆境中更有機會存活;不喜歡過度專業化,因為這會限制演化,令動物變弱。大自然不喜歡太大的東西,任何個體損失都不會造失生態太大的擾動。大自然不喜歡太多的連結與整體化,以免少數菌種稱霸造成整個生態滅絕。

提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

我們渴望秩序而避諱變動,基於這種感覺所採取的行動,有助於形成嚴重的風暴。用人為力量讓某種東西變大(而不是當它無法在壓力下生存時,讓它早點死掉),會使得這個東西,在一場非常嚴重的崩盤中,更容易受害——如我書中所說的黑天鵝殺傷力加上規模的增加。我們在二〇〇八年崩盤所看到的另一件事︰多年來美國政府(其實就是聯準會)一直想要消除景氣循環,而導致我們遭受一場嚴重的崩解。這就是我反對「穩定」政策和人為製造無波動環境的主張(p. 476)。


現實預測中沒有長期這回事︰

一般來說,並沒有可達到的長期這回事,除了把它當成一個用來解方程式的數學概念之外;而要在一個複雜系統裡假設長期的存在,你還必須假設不會有新東西出現。此外,對這個世界,你可能有一個理想的模型,擺脫了任何用解析模型去代表實相所引起的不確定性,但是在參數的輸入上,還是有一個小小的不確定性。……在最微不足道的參數層次上,一個小小的不確定性,由於非線性特性,在模型的輸出層次上,蔓延成一個龐大的不確定性(pp. 498-499)。


作者將預測的事件分成四個象限,由兩個變數組成︰簡單報酬(是/否)還是包括複雜報酬(包括各種函數);屬於平庸世界還是極端世界。第一象限是平庸世界簡單報酬,預測很安全,模型有用,但較多出現在實驗室與遊戲,而非現實世界。第二象限是平庸世界複雜報酬,統計方法令人滿意,只有一點風險。第三象限是極端世界簡單報酬,因為報酬二元,不需太擔心出現黑天鵝。

問題在於第四象限,極端世界複雜報酬,也就是黑天鵝事件所在,無法對稀有事件的報酬作預測,沒有模型或定理。作者的建議是不要進入第四象限︰

很簡單,別讓你自己進入第四象限,黑天鵝的領域。但我們很難注意到這個安全的建議。心理學家把投入(於我們所做的事)的行動,和略過的行動加以區別。雖然這些行為的損益數,在經濟上等值(少賠一塊錢就是賺到一塊錢),但我們的心裡,卻沒有給予同等看待。然而就像我所說的,「不要做」這種風格的建議,在實證上比較牢靠。你如何活久一些?答︰避免死掉。然而人們不瞭解成功主要是靠避免損失,而不是試著去取得利潤(p. 532)。


假如無法避免第四象限,例如氣象與流行病,作者則建議採取以下方法鞏固自己︰

  • 尊敬時間和非外顯知識(如大自然與有經驗者)

  • 避免最適化,喜愛有餘(例如現金),以作保險

  • 避免預測小機率的報酬

  • 小心罕見事件並無典型,衝擊沒有上限

  • 小心獎金的道德風險,例如爆掉銀行後拿一大筆錢走的銀行家

  • 避開各種風險預測組合,第四象限無法預測

  • 暴露在正面黑天鵝(如創業投資)而非負面黑天鵝(如風險投資)

  • 沒有波動與沒有風險不能混為一談

  • 注意風險數字表達,第四象限的風險變動可以非常劇烈


2008年金融危機後作者也寫下十項經濟生活如何面對第四象限的原則︰

  • 脆弱的事物應趁其仍小時打破

  • 不應損失由社會承擔,利益卻由私人拿走

  • 無法認識這次危機風險的經濟學界不應再受信任

  • 不應讓某些人以管理你的風險為他們的獎金,令他們有誘因隱藏風險

  • 用簡單替代複雜,債務槓桿金融產品帶來狂亂與危險

  • 禁止複雜金融產品,因為沒人瞭解

  • 政府不應以「重建信心」為目標,不要理會謠言

  • 不應用槓桿治療過度槓桿

  • 老百姓財產不應用來投資金融資產

  • 重建堅固的經濟系統,去除投機性槓桿、令較小的廠商能夠生存、經濟生態更加豐富、由企業家來冒險


作者在後記的總結是︰要堅強,要有價值。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獨裁者的進化

看完《獨裁者的進化》,由於借了兩天就很悲慘地遭到催還,唯有在週休兩天快速看完一遍。作者是政治與外交編輯,為本書內容走訪各地。全書主題是近年獨裁政體如何包裝自己,抗爭者又如何與獨裁政體鬥智鬥力,主要例子有俄羅斯、委內瑞拉、埃及、馬來西亞與中國。

談及威權國家怎樣披上民主外衣︰

遠遠看上去,世界上許多威權國家看起來好似民主國家,其憲法也有行政、司法以及立法權力等分立,但還是跟民主國家有重大差異︰某些國家只有一個立法機構,而非雙層的上下議院制度,某些職位並不是選舉產生,而是由上級指派,而權力監督的程度也有異。然而這些威權國家的許多機構,其特徵——至少在紙上——看起來與最稀鬆平常的歐洲民主國家非常類似。


......現代威權政體的許多特色,單獨看來與健全民主國家的制度似乎相差無幾,但只要改變其中某個環節,就可以創造出很大的模糊空間(pp. 13-14)。


談到俄羅斯普京的困難︰

普丁與他的黨羽所選擇的策略代價很高,那將會危及他們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製造出穩定的政治體系。石油所帶來的豐厚收益,幫他們抵擋了許多社會的危機——收買人心一向都比強迫接受更為容易——雖然他們在表面上模仿這麼多民主制度的面向,但政府犯錯的空間卻大幅縮減。克里姆林宮消除了多元的權力中心——商業團體、地方首長、媒體、反對黨,意謂著它想要維持控制的話,就必須無時不刻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慎思明辨、步步為營,而這是很困難的(pp. 32-33)。


威權政體以規則不公平的選舉裝飾門面,但到選舉時又慌張舞弊,引發廣泛群眾不滿︰

政府事先決定選舉結果,並確保過程皆如預期般進行,但官員為了延長對權力的掌控,往往會刻意表現,結果弄巧成拙,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舞弊情事一旦東窗事發,往往會導致反對勢力集結,或引發大型的群眾抗議活動,專制政權的正當性因此受到莫大的挑戰。


......由此看來,選舉舞弊就是許多獨裁者被推翻的主要因素,運動人士覺得這道理顯而易見。本來一般民眾不大會關心異議分子與專制政府之間的鬥爭,對兩造也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雙方的爭執是意識形態之爭,與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不相干。然而一旦政府在選舉時舞弊,民眾就會覺得自己的一票被偷走了、權益受到侵犯了。這種不滿逐漸累積下來,一般從來不會上街示威遊行抗議的人,也會走上街頭,因為他們覺得跟自己切身有關係的某樣東西被偷走了。有時本來只有幾個異議人士主導的小型運動,會因此匯聚成要求改革的全國性運動(pp. 70-71)。


獨裁者怎樣利用法律︰

二十一世紀的獨裁者也渴求權力,但一定要法律幫他們背書。對那些想要用民主表象來遮掩獨裁本質的政權來說,法律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專制政府有了法律這塊遮羞布,就能夠輕鬆完成它想做的事,不必現出原形。......法律、規定、程序法都可以變成獨裁者的工具,有效地讓反對人士噤聲,因為這些武器看起來正當、沒有政治色彩又客觀(pp. 76-77)。


書中提到用來打壓對手的常用法規通常不具政治色彩,而是運用像消防、建築安全、稅務申報等看來正當的規條挑骨頭,令對手不勝其擾。

專制政權也最喜歡民眾對政治漠不關心︰

人民對政治冷漠,就是確保專制政權運行不墜的潤滑劑。在那些運作暢順的獨裁體系裡,掌權者都無所不用其極地要將公眾對政治的冷感變成一種美德。......一旦群眾不再冷漠,專制政權要成功就比較困難。不管群眾抗議的訴求是什麼,都能威脅當權者(pp. 103-104)


討論委內瑞拉查維茲的政治策略︰

查維茲的主要政治策略,要言之,就是帶領人民對抗自己人。他先爭取部分人民的支持,接著積極地帶領他們對抗另一群人。雖然他是經由民主程序得到權力,他的主要思維卻是反民主的;他其實想要的是革命。民主意謂包容歧異與多元。查維茲卻只提出單一解答,所有質疑、批評或反對他的人都是「叛徒」、「罪犯」、「一小撮權貴」、「黑手黨」、「美國的走狗」。雖然他一開始承諾要打破原有政治結構以還政於民,事實上卻是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裡(p. 128)。


弔詭的是,讓查維茲威權主義立於不墜的關鍵一直都是選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選舉就是民主的要素,比起憲法的保障、權力的分立以及其他具體的民主權利等,投票最重要(p. 132)。


可惜本書出版時委內瑞拉領導人還未換人,不然可望有更多後續發展分析。

作者也批評各國某些反對黨因循守舊、忘記初衷,甚至淪為威權體制一部份︰

有些反對黨領袖拒絕創新的做法,雖然一開始即被邊緣化,卻依然頑固地堅持同樣的策略、重覆地犯下同樣的錯誤。如同世界上的任何政黨一樣,他們也會因為小鼻子小眼睛的權力鬥爭而心有旁騖、剛愎自用,忘記反對運動的終極目標。有一些反對黨領袖只知道批評,沒有能力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政治替代方案,無法證明他們的願景與執政黨有所不同。相對的,對於一個想要偽民主表象的政權而言,出現一些反對聲音是有必要的,甚至是求之不得、如獲至寶的。在最糟糕的案例中,反對黨成為獨裁政權的衍生物,成為政府的遮羞布,遮掩它真正的專制面貌。被政府收編的反對黨領袖,因此成為專制體制中的重要一員。若某個反對黨領袖宣稱要挑戰執政黨,單就這個政治動作,並不值得大肆讚揚,因為他們可能變成專制機器的一部分,與真正反對抗獨裁政權的人涇渭分明(p. 175)。


對抗專制體制是長期抗爭,反對黨領袖必須有耐心︰

耐心,也許是任何專制政治制度裡,所有想要反抗權力者的反對黨領袖,最為需要的特質,可能比勇氣、膽量或者急智都更為重要。一旦開始挑戰獨裁者,他們就必須了解這是長期抗戰,挫折一定會排山倒海而來。然而耐心不等於安於現狀或者順從聽話(p. 212)。


近年對抗專制體制中年輕人的角色非常重要︰

第一,最敢言、最有創意、最有效果的抗議者往往是年輕人。第二,與執政者對抗時,大部分年輕抗議者刻意保持政治中立,避免陷入國內長期的朝野拉鋸戰裡,不同任何一派別、政黨、組織牽絆。


......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傳統的反對黨招募黨員,年輕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他們認為當前的政治環境已經被汙染、兩極化了,所以寧願待在外圍,不玩傳統的那套政治遊戲。他們以這種方式投入政治運動,也不想要為自己謀求權力,所以當權者往往覺得這些年輕人才是最大的心腹之患(pp. 216-217)。


本書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埃及年輕人,只是埃及在本書出版後的發展似乎表示,沒有組織,或許有其限度。

有位年輕人以與拳王泰臣對打比喻其運動為何堅持非暴力︰

「如果你要跟泰森對打,最好不要選擇拳擊,他雖然腦筋不太正常,卻可以把你一拳打死。」......「但如果你跟他下棋,也許就還有打敗他的機會。......如果我們不加入他們的遊戲,而是讓他們跳進我們主導的遊戲,我們就可以擊敗他們。當然,你下棋贏了泰森後,他可能會腦羞成怒,打你一拳。但假如他這麼做的話,群眾都會支持你。相反你,如果你是在拳賽中被泰森痛打,每個人都會說活該,畢竟是你自己去挑戰他的。」(p. 226)


書中介紹塞爾維亞有個名為「非暴力行動與策略運用中心」(Centre for Applied Non Violent Action and Strategies, CANVAS,書中譯作堪凡斯)的組織,專門向各國人士教授非暴力行動的技巧,其中一位學員學到的是,反抗團體領導圈子不能民主︰

「我過去一直都很支持民主的做法,也常誇稱我們團體是民主的模範生。」但塞爾維亞前輩澄清那樣是行不通的。......「他們告訴我,要怎樣做才能抵禦政府的破壞及滲動。反抗團體中,領導圈子是不能講民主的...... 領導圈子不能太過開放,例如不應該舉行開放式的選舉,也不能開放辯論。我們過去犯下了這個錯誤,所以很容易就被政府的情治人員滲動。」(p. 258)


CANVAS也認為,專制政權並不會靠突然的民眾自發行動倒台,反抗運動需要經過策劃︰

當我們看到國外的抗爭場景,看到成千上萬的人走上首都的街道要求自由、呼籲專制政權下台時,我們就很容易一廂情願認為,當下見證的是一種自發行動,而人們湧上街頭控訴自己的權利長期被剝奪,促發其革命的火花是隱藏的,也是沒有人能預料的。然而事實往往不是如此。革命如果想要成功的話,需要鉅細靡遺的策劃、周全的準備、還要掌握詳實的資訊,了解專制政權會採取什麼方式鎮壓,又要如何智取,才能克勝一個為延續政權可以不擇手段的政府。確實,形勢改變時,革命浪潮襲捲全國,一下子變天。但是其中往往有一個組織或運動團體,已經不厭其煩地默默從事危險工作好幾年,一步一腳印地努力,才促成這一天的誕生。堪凡斯與其他機構所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一般人對於革命的迷思。「沒有自發性革命這種東西,自發性只會讓你丟掉小命,」帕波維奇表示︰「你計畫得愈周全,成功的機率就愈大。」(pp. 329-330)


現實世界可不會像電影那般,靠個人感召就突然有廣泛民眾行動。

CANVAS也相信民主運動不能被當權者看穿,要不斷地變化︰

民主運動最大的危險,莫過於被敵人看穿。民主運動一旦取得初期成果,讓當局感到如履薄冰,這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率先出招,讓政府無法靜下心來計畫下一步要怎麼回應。如果要爭取政府內關鍵部門的支持,就必須維持領先一步的優勢,讓支持政府的人自我懷疑,並能增加示威者與公眾的信心(pp. 347-348)。


暴力則會令專制政府有藉口打壓,並激怒與疏離專制政府中同情民主運動的人,所以CANVAS向學員申明︰「暴力乃是弱者的最後庇護所。」

書中又提到金恩‧夏普(Gene Sharp)的《從獨裁到民主》(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據指可說是各國民主運動人士的《孫子兵法》,是如何推翻專制政權並建立民主體制的實用指南。該書可從網上下載,有不同語言版本,不知為甚麼中文版譯者是位台獨人士。

提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追根究底,還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政治體系,下層官員也因此習於報喜不報憂。地方官員的治理權來自中央授權,缺乏其他獨立的正當性來源,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他們有千百個理由隱匿不報,當作沒這回事。中國的領導人也很清楚,這些謊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然而其解藥——更開放、更大的問責性、更深化的民間改革——將會危及一黨獨大的權柄(p. 406)。


這有點像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問題,又有點像是現代威權政體的通病︰過度中央集權,又不能事事監管,就有空間讓下級官員欺上瞞下,令管治效率不彰。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Exorbitant Privilege

看完了Exorbitant Privilege,基本上是近代貨幣簡史,重心則在現時美元為何地位那麼重要,未來發展又會如何。作者認為未來美元地位不會像現在強勢,但也不會完全遭取代,只是國際貨幣會趨向多元。

談及日圓無法成為國際一線貨幣的歷史︰

And allowing a foreign demand for yen to develop would have put upward pressure on the exchange rate, negating undervaluation as a too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nternationalize its currency, Japan then, like China now, would have had to abandon its tried-and-true growth model.


Eventually in the 1980s it did… The Big Bang allowed large Japanese company to access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Seeing that they were losing their corporate clients, the banks scrambled for other customers, whom they found in real estate developers. The Big Bang spawned a massive real estate boom and bust whose consequences took years to clean up… As a results, Tokyo never rose above second-tier financial-center status (p. 45).


作者指現在上海意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人民幣打算國際化時,借鏡日本經驗,放寬金融市場時應該謹慎行事。

提到歐元︰

This history also reminds us that the euro is fundamentally a political project. This is its weakness, since it explains how it was that the euro was created before all the economic prerequisites needed for its smooth operation were in place. But it is also its strength, since it explains why the member states now feel compelled to complete them – and why the euro is likely to emerge from its crisis stronger than before (p. 70).


講述美國次按危機時,作者不忘諷刺Larry Summers、Robert Rubin與Alan Greenspan事前對衍生工具大加讚揚,並拒絕加強監管衍生工具市場的提議。提到各種支撐次按證券的數學模型時,作者指︰

The fact that the models were based on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necessarily in order to render them tractable, meant that in the hands of careful practitioners they were never used as more than a starting point for thinking about risks. Careful practitioners similarly understood that the model was fitted to a relatively short series of observations of the prices of certain assets. Information on the prices of complex mortgage-related securities spanned only the period when home prices had gone up, for example, and consequently contained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might happen if prices came down. The problem was that there were few incentives to be a careful practitioner (p. 107).


為何次按危機後美元仍然維持其優勢?作者認為原因在於美元仍是世上最大經濟體,而且其國債市場仍是最流動,方便其他國家中央銀行買賣,加上國際市場習慣以美元計價,假如沒有影響重大的原因,為求方便交易商不會貿然轉用其他貨幣。

其他國際貨幣競爭對手也有其問題,英鎊與瑞士法郎問題是國家經濟規模太小,無法提供足夠債務工具滿足國際需求;日本則不鼓勵日元在國際流通,而且其經濟增長率低,人口老化,利息水平接近零,令持有日圓欠缺吸引力;歐元是美元現時唯一對手,但其債券市場不夠流動,也沒有單一政府可以快速應對金融危機,最近的歐元危機也明確顯示歐元缺乏恆常應變機制;中國則由於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美元地位下降會會對中國自身造失損失。

至於其他非國家貨幣選擇,像國際貨幣基金的特別提款權(SDR),則流動性不足並缺乏廣泛用途,難以在市場活躍交易,至多會是中央銀行儲備的額外選擇;黃金儲備在應付金融危機時同樣難以快速轉為現金救急;其他像森林、石油儲備、煉油廠等同樣如此,其流動性不足以救急,只有儲備過多如中國等國家才會以此為儲備選項。

作者因此認為未來走向是國際貨幣走向多元︰

So where does this leave us? It leaves us with the prospect of multiple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A world of multiple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is coming because the world economy is growing more multipolar, eroding the traditional basis for the dollar's monopoly…


it was clear that the tension between a multipolar economic world and a dollar-dominat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ould have to be resolved… there was little question about the form this resolution would take (p. 150).


最後一章討論未來可能出現的美元崩盤,作者認為中美因政治角力而令中國大量沽售美元的可能不大,因為中國自己擁有大量美元儲備,而且其10% GNP來自向美國出口,美元貶值會對中國造成甚大損失。同樣,其他國家也不願看到美元貶值令自己的出口失去競爭力。故此作者認為較有可能的美元崩盤會起因於美國自己,也就是其財政赤字無法收拾,尤其是美國近年稅收減少但政府開支增加,不久前受到金融危機打擊,人口也日漸老化,最終可能舉債過多,令外國投資者對美元失去信心。

假如美國最終需要以外幣舉債,聯邦儲備局就不能像以往一樣只顧國內通脹與就業,需要顧及美元匯價穩定,影響經濟的能力會大為下降。或說美元下跌會令製造業回巢,藍領工人待遇會得到改善,紓援國內不平等情況,作者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The United States has abundant capital and skilled labor by the standard of emerging markets. Capital and skilled workers are the inputs used most intensively by its export industries and sectors… An exchange rate 30 percent lower is not going to be of much help to an unskilled or semiskilled worker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ng head to head with Chinese labor, especially when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is growing by 6 percent per annum.


Ramping up U.S. exports is desirable on any number of grounds. But it will benefit mainly capital and skilled labor… If Americans are concerned, as they should be, with income inequality, they will need to address it through other means, be they changes in the tax code and caps on bankers' bonuses or mor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 175).


歸根究底,國家的影響力主要是受其經濟表現,而不是貨幣幣值或外國投資影響︰

The point is that it is not the exchange rate or the net foreign investment position as much as the fundamental underlying health of the economy that matters for geopolitical leverage. If one wants a single unified explanation for the behavior of the exchange rate and net foreign investment position, it would again by the fundamental underlying health of the economy. Whether the dollar rises or falls by 30 percent will matter much less for U.S. strategic influence than whether U.S. economic growth averages 2 or 4 percent per annum over the next decade (p. 177).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有閒階級論

看完了《有閒階級論》,討論有閒階段各種特色與經濟制度的關係。作者指有閒階級以固定形式出現的明顯必要條件有二︰一是有掠奪型生活習慣,如戰爭或獵取巨獸。二是維持生計所需並不匱乏,令社會很大部分人能免於勞動。這些條件自蠻荒時期開始萌芽,隨著工具與武器的技術發展,群體活動落入作者稱為功勳與生產兩類,原始社會認為前者肯定勇武、自決、進取,後者則是日常、重複、平淡無奇︰

就在這種將事物天真的區分為慣性和活躍的指引下,原始社會群體的活動就落入兩種類型,用現代的語彙來說,可稱之為功勳和生產。生產是通過其執行者的巧手將被動(「無意識」)的材料創造出一件新事物並賦予新用途的努力;至於功勳,光就其給執行人帶來有用的結果而言,是將別的執行人以前為了其他目的所耗的精力,轉化成是為了其本人的目的服務(p. 24)。


這種分類也造成性別分工,男性預期參與展示勇武的功勳工作,乞在道德上不允許其參與婦女的生產工作。作者也認為所有權的最原始形式來自蠻荒社會將敵人婦女當作戰利品,形式一種婚姻所有制,並逐漸將之擴展至所有婦女,以彰顯男性勇武的欲望。所有權繼續發展,累積各種物品就不只是為了個人消費,更是為了與別人攀比︰

所有權的根本動機就是攀比;這項攀比的動機在所有權得以成為制度後,仍對其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作用,並在受所有權制度影響所及的一切社會結構特質之演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財富的占有賦予個人的尊崇,這是一種帶歧視性的區分(p. 34)。


一旦個人所有權的慣例開始堅定不移的實施後,私有財產所產生的那帶有歧視性以進行比較的觀點就慢慢有所變化。其實,該一轉變不過是另一轉變的反映。所有權的初始形態,即以單純的掠奪及侵占而變成擁有的型態,開始進入以私有財產(奴隸)為基礎之後續的產業初級組織階段;遊牧族群發展成大致上能自給自足的生產型社會;於是,財產不再那麼被視為是成功掠劫的明證,反而是突顯出這些物品的占有者比該社會其餘諸人來得優越。而今那分出高下的比較,主要是來自擁有者和族群其餘成員的比較。財產仍然保有戰利品的特性,但隨著文化的進步,財產愈來愈變成族群成員在遊牧生活中,以準平易相處(quasi-peaceable)的方式進行所有權競賽時,所贏得的戰利品(pp. 35-36)。


目前財力標準成為新一輪財富增加的起點,增加的財富又會提高比較的標準,人們在自己所屬級別較平均不利時就會心懷不滿,造成永無休止的爭奪,沒有人能一直居於有利位置。

當社會由掠奪型文化轉為準平易相處,產業演進令社會生計不再依靠狩獵或其他功勳類活動,有閒階級的生活特質就是炫耀式免於一切有用的勞役,名副其實的「有閒階級」由此出現︰

遠離勞動不僅僅是一項尊貴或值得豔羨的行動,且在現時已成為具有身分地位的一個先決條件。在累積財富的早期階段,對財產作為博取聲譽基礎的主張是極其天真及逼切的。遠離勞動是公認的財富的證據,也因忘是社會地位的公認符記;而這項對財富豔羨度的主張帶來對休閒更強烈的要求(p. 46)。


作者認為,各種休閒知識、儀態、教養、談吐、禮節也是有閒階級炫耀式休閒的符號,任何人都可以觀察到一個人舉止優雅,合符禮儀,這種眼見為憑的證據,反映其人花在儀態上的精力與時間,正是其休閒生活的見證,令旁觀者明白在他們看不到的時間中,這位優雅的人都是遠離勞動,處於養尊處優的富裕中。

除家主本人外,有閒階級家庭的主婦及各種僕役也會執行各種家庭儀式,這些家庭儀式都沒有實質生產價值,僅是為炫耀家主的地位而設。作者稱這類儀式為越位休閒(vicarious leisure)︰

這種由家庭總管督導家庭主婦及僕役所進行的越位休閒,經常演變成苦役,尤其當名聲競逐處於接近且激烈時,更是如此。這種情形在現代生活中可是司空見慣。一旦這種情形發生,這些構成奴僕階級職責的家事勞務,也許稱為虛擲的勤奮要比越位休閒來得恰當。然而越位休閒這個詞的好處,在於指出忘類家事職務何所出,並形簡意賅的展現此類效用的實質經濟基礎,因為這些職稱的主要作用,是藉此將財力名聲歸諸於主人或其家庭,那可是要有相當數量的時間與精力、炫耀性的虛擲在這個名目上才能如此(p. 58)。


隨著公認財富標準不斷提高,執行越位休閒的奴僕也不能從事生產活動,以宣示主人較高的財富地位。他們的唯一職責就是供主人使喚,專職維護休閒紳士的榮譽。

除了炫耀式休閒外,有閒階級也需以社會認為合符品味的方式消費博取聲譽,作者稱之為炫耀性消費︰

符合博取名聲的規範是現成的目的,還有追逐此類的創新,就是要讓取得的名聲,根據標準一直沿續下去。因為消費這些更優質的物品是一種擁有財富的證據,於是,這種消費是值得尊崇的;但相反的,不能適量及適質的消費就成為下賤與罪過的符記。......


炫耀性消費貴重物品是有閒紳士博取聲譽的手段。當財富累積在手上時,任憑個人如何努力,若沒有旁人的協助,僅以這種方式尚不足以證明其富裕。於是藉著貴重禮物的饋贈,和安排昂貴的宴席及娛樂,遂將朋友及競爭者的助力帶進來,禮物及盛宴可能有比單純的誇耀更好的緣由,但以此作為目的來取得效用卻起源甚早,並一直到現在還保有這項特質;因此,禮物及盛宴在誇耀方面的效用,現已是使用這類習俗的實質理由(pp. 69-70)。


受到宴請的賓客則可稱為越位消費階級,他們需以某種方式明確表示這類消費是屬於主人,因此坐享而來的好名聲也屬於主人。

作者指炫耀式休閒與炫耀性消費的效果都來自揮霍︰

從以上有關炫耀式的休閒及炫耀性消費的成長回顧看來,該兩者之所以能同樣贏得聲譽的效用,全在於共同享有揮霍這項元素。在前一情況所揮霍的是時間及精力,後一情況所揮霍的是物品。二者都是展現擁有財富的方式,並且在習俗上也是眾有接受的對等物。兩者之間的選擇,僅僅是在宣揚上何者較便利的問題,除非有時候受到來自不同來源,以致產生另類禮節標準的影響。基於便利的考慮,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的方式會有所側重(pp. 77-78)。


當社會規模較小,成員之間較易接觸,小事也能在人情環境間快速傳播時,炫耀式休閒與炫耀性消費同樣有效。在社會更為複雜,人情環境更寬廣,人口流動更常見時,眾目睽睽展示的物品就更直接,採取炫耀性消費就更為便利。

炫耀式休閒地位降低的另一因素則是「技藝的本能」,即人們天生有看重生產效率與有益於人類事物的偏向︰

炫耀式的休閒作為博取聲譽的基礎之所以相對沒落,部分原因固然是以消費作為擁有財富證據的效果相對的提高;但有部分可追溯到另一股勢力,這股勢力和炫耀性揮霍的慣例相反,而且在某程程度上還有些對立。


此項相反的因子就是技藝的本能。要是環境許可,該本能會使人們看重生產效率及有益於人類的事物。該本能會使人們反對物質或精力的揮霍。人人都具有這項技藝的本能,即使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之下,這項本能也依然能發揮自如。因此任一項開銷不管在實際上是多麼的揮霍,也至少會有個冠冕堂皇的目的作為粉飾的藉口。...…


當社會從(以奴僕制及身分制為特徵的)準平易相處階段進入(以工資勞動及現金給付為特徵的)平易相處階段時,這項本能就愈來愈發揮作用。這項本能從那時起,就積極形塑人們對何者才是值得尊崇的觀念(pp. 82-83)。


作者也指炫耀式揮霍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責任感、審美觀、效用觀、信仰虔誠度或禮儀遵守度,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學觀。例如宗教儀式總是表現優雅、不帶辛勤的氣氛,節日禁止實用的勞動,天國與財富總是一同聯想,神職人員也不應從事生產活動,就像是神的越位休閒僕從一樣。以美感定價的消費品,都必需符合美麗與昂貴兩項要求,甚至昂貴與美麗已經混為一談。越位休閒地位重要時女性也以能無所事事為美,產生束腰與纏足等令女性行動不便的做法。炫耀式揮霍定律本身並不是變化的起源,但唯有在其支配下能適於生存,事物才能持久存續。

服裝也是財力文化的展示方式之一,其原則為炫耀式揮霍主導,炫耀式表現穿戴者的休閒,並必須跟上潮流及崇尚新奇。提及婦女服裝︰

舉凡高跟鞋、長裙、不切實用的繫繩女帽、束腰衣和所有文明婦女衣物所具有的一種明顯特徵——對穿戴者舒適的普遍忽視,在現代文明生活的結構中,這許多的例證即意指婦女在理論上仍為男人的經濟依賴者——或許在較高的理想層次上,婦女仍是男人的動產。婦女之所以能享用這一切炫耀式休閒和裝束,最篤實的理由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婦女都是奴僕,在經濟職能分化過程中被指派的任務是顯示其主人的支付能力(p. 148)。


作者認為有閒階級的制度妨礙文化發展︰

有閒階級的制度直接妨礙了文化的發展︰(一) 是由於該階級本身固有的慣性;(二) 透過炫耀性揮霍和保守傾向的規範性示範;和(三) 間接藉由制度本身所賴的財富和生計分配不均的體系。


此外還是補充的是,有閒階級讓各項事物保持原狀,也有一種實質利益。在任何的特定時期,其一般情勢下,這個階級總是具有特權的地位,而任何有違現存的秩序,都會被認為是有損於該階級而非有利於該階級。所以,單就有閒階級本身的利益著想,其理應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這項利益動機適足以補充有閒階級的強烈本能偏見,從而比沒有此動機時,更固守著保守傾向(p. 168)。


有閒階級的制度也會對社會成員個人性格有影響,經由保存及鞏固遠古制度的傳統,使蠻荒特質擴展至有閒階級以外。作者認為,熱愛競賽活動、敬祀儀典、仰賴運氣都是這些蠻荒特質在現代社會的殘存,這與蠻荒社會中推崇勇武、身分制意識及神人同形同性論有關︰

掠奪型氣質、身分制的意識和對神人同形同性論的崇信,在其最佳開展的情況下,都統屬於蠻荒文化;當該三種現象出現在處於蠻荒文化水準的社群時,三者之間就存在著某種互為因果的關係。該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再出現在今日各個個人及各個階級的性向和職性之中這種方式,足以暗示被視個個人的特質或習慣的那些同類心理現象之間,也存在類似因果關係或系統性關係。......身分制的關係,作為社會結構的一個特徵,是掠奪型生活習慣的一個結果。......對神人同形同性論的崇信,是給有形事務中存有超自然、不可思議的偏好這種概念,添加一種詳細身份關係的規章(p. 235)。


描述以慈善活動博取聲譽的情況︰

博得聲譽或禮節的各種規範,在財力文化影響下堅持以精力上經常性的無謂消耗作為財力上無可訾議生活的標誌。如此一來,非僅形成輕視實用職業的習尚,並且在那些參與組織旨在追求社會美譽的個人行動上,產生了更具決定性後果的指引作用。要求人們不應對生活川物質必須品的任何生產過程或細節過於嫻熟,以致會落入庸俗,這已是一種傳統。人們可以透過捐獻或參與管理委員會及類似機構,以令人景仰方式表現出對芸芸眾生福利定量的關懷。人們也可藉由設法提昇芸芸眾生的品味,和提供他們進行精神改造的機會,來表現對芸芸眾生文化福利普遍和深層的關懷,從而更能令人稱頌。但人們不應輕意流露出對芸芸眾生生活的物質環境耳熟能詳,或對平民階級的思維習慣有親切的認識,以致將這些組織的精力最終導向具物質上實用的目標(pp. 277-278)。


作者對當時的婦女運動有如此見解︰

新婦女所忿忿不平的那些事務,正是該運動典型特性記述所引用作為她理應感到滿意的那些理由。她受到寵愛,並且獲准、或甚至被要求進行大量和炫耀性消費——為她丈夫或其他自然監護人進行越位消費。她可免於、或被禁止,從事粗鄙卻有實用性的工作——為的就是要執行越位休閒以維護她自然(財力上)——監護人的良好聲譽。這些差事是不自由的因襲標誌,並且還和人類從事具目的性之活動的衝動不相容。然而,婦女也是具有她自己那一份技藝本能的,並且有理由相信她所具有的那一份還不止於平均的一份,就此而言,生活的毫無建樹或支出上不求實效是令人厭煩的。她必須展開她的生命力來回應她所接觸到的經濟氛圍中直接、切身的刺激。對婦女來說,以她自己的方式來過自己的生活,並且以比第二順位更進一步的關係進入社會的產業生產工序,這類的衝動可能要比男士來得更強些(pp. 285-286)。


高深學養與越位休閒︰

學養在其初始之時就某種意義上原是神職越位有閒階級的副產品;並且,至少直到最近為止,高深學養就某習意義而言一直都是神職階級的副業或副產品。當系統化的知識內容日漸豐富之際,旋即就興起了秘傳知識與開放知識之別,這可追溯到教育史上極為久遠之前;如果要說這兩者的實質差異,其區別就是,前者所涵蓋的是根本不具經濟或生產效果的那種知識,而後者主要包括產業生產工序和自然現象的知識,這些經常是可轉供利於生活物質目的之用。這條分界線久而久之就變成高深學養和膚淺學養的標準界線,至少在一般民眾的理解中是如此認為(pp. 294-295)。


古典言辭有著尊貴的尊崇價值;它因身為有閒階級生活方式下眾所推崇的溝通方式,而博得注意和尊敬,古典言辭帶著針對的暗示使用這種語言者是免於勞務的。這種眾所推崇的語法其優點在於贏得聲譽;它之所以備受好評,是因為它的累贅和過時,也因此證明它是消耗時間才能學得,並且證明使用者免於也毋須使用直截了當的話語(p. 317)。


本書寫於1899年,也有些當時流行但現在已過時的理論,例如人種帶來不同性格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