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繼承人

看完Bourdieu和Passeron的《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附有一大堆數表與繪圖,不過沒怎麼認真看,只是看文字。

書中提及社會出身對學習生活的影響︰

大學生既是教育的用戶,又是它的產品。沒有其他的社會屬類,在行為態度上帶有比大學生更多的過去所學東西的印跡。可是,正如許多研究證明的那樣,在整個學習期間,特別是在學業重大轉折的時候,社會出身施加着影響︰對學業(尤其是某些專業)花費昂貴和沒有一定遺產便無法進入某些職業的認識,在學業及其出路的信息方面的不平等,把某些職業、某些學業上的選擇(比如拉丁文)和某一社會階層聯繫起來的文化模式,以及由社會條件所制約的適應支配學校的模式、規則和價值觀的稟賦,所有這些因素決定了人們在學校裏感到「如魚得水」或者「很不自在」,而且別人也持相同看法。在各方面能力相同的情況下,這些因素決定了不同社會階級學生的不同學習成功率,在那些需要以基礎知識、文化習慣或家庭收入等先決條件為前提的專業更是如此。比如人們知道,教育方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掌握教育特有的思想語言的能力(真正的或表面的),這方面的成功為學過古典課程的人所有。因此,人們看到,在既非天賦亦非個人因素的情況下,當前的成功與失敗是如何在實際上取決於早期引導的。歸根到底,這是家庭環境作用的結果,而學生和教師(習慣於考慮各學年之間的相互聯繫)卻往往從剛結束的學年查找原因。這樣,來自家庭出身的文化習慣和才能,在最初指導(產生於早期決定論)的作用下,影響成倍增加。懲罰表面上與社會不平等無關,實際上對後者起着促進作用。最初的引導越是以懲罰為形式體現於純學校性的邏輯之中,就越使引發決定論的作用更為有效(pp. 17-18)。


說到階級對文化習慣的影響︰

文化和腦力勞動的貴族形象與人們對文化的共同認識是如此地接近,致使它甚至影響到對精英理論最深信不疑的人,阻止他們在表面的平等之外再要求更多的東西。


通過改變標記實現的價值觀的顛倒,把認真變成了認真精神,把對勞動的崇尚變成了窮苦勞動者的斤斤計較和艱苦努力,並想以此來彌補天資的不足。從以「精英「的價值體系判斷小資產階級的價值體系的時候起,這一變化就開始了。就是說,按有教養、出身高的人的淺薄涉獵衡量小資產階級的價格體系。而這些人毫不費力地就掌握了知識,他們的現狀和前途有保證,可以悠閒地追求風雅,敢於賣弄技巧。可是,精英文化與學校文化是如此地接近,小資產階級的兒童(農民或工人的子弟 更甚 ,只有十分刻苦,才能掌握給有文化教養的階級子弟的那些東西,如風格、興趣、才智等。這些技能和禮儀是一個階級所固有的,因為它們就是這個階梯的文化。對一些人來講,學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價換來的成功;對另一些人來講,這只是一種繼承(pp. 27-28)


大學生階層並不統一︰

大學生階層不像一個職業群體,它更接近於一個鬆散的集合。如果大學生只是大學生,如果他們沒有加入其他群體,即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加入他們的家庭,或者沒有加入處於第二位的選舉集團,如宗教聯合會或政黨,那麼大學生階層就會表現出混亂的各種症狀。但是,不管表面如何,名稱怎樣,這是一些為大學生組織的團體,而不是大學生團體。所以,那些由於缺乏一體化而感到孤獨和被拋棄的更大學生的大學生,在已經向實現一體化階層的理想邁出了一步的組織中,找到了更留戀一體化的機會。於是,和家庭環境或處於第二位團體聯繫更多的女大學生,同時也就成了大部分活躍同學群體嘗試的發起者。不過,這些努力中的大部分所表現出來的意志主義說明,它們既不能依靠現存的組織節日活動的傳統,也不能依靠對團體的感情(p. 46)。

大學生總是希望表現自己︰

不管大學生有多少差異,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成功機會多麼的不一樣,他們至少在一點上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希望在對統一的崇拜和多樣化的遊戲中鑒別自己的性質。這裏的性質,不是一個樣板,它比理想小,比框框大,為大學生的歷史本質下了定義(p. 48)。


一些大學生相互掩飾他們為之準備的前途,從而相互隱瞞他們當前工作的真實情況。驅使他們這樣做的集體騙局,是大學理智策略的第一種形式。象徵性地從事知識份子職業,像讓‧沙多(Jean Château)談到兒童時所說的那樣,以「裝模作樣」的方式完成知識份子的任務,從某個方面對某幾類大學生來講,是接受統治知識界的價值觀的條件之一。今天,文學和哲學專業的大學生,還可以像處於黃金時代的師範生那樣,把學習時間當作加入宗教團體之前的退省,為一種純知識份子式的生活作準備,而且似乎就應該(或者說到目前為止一直應該)是這樣。學習遠不是一種簡單的手段,它本身具有自己的目的。孤立地看待當前的學業,人們就會以對出發點和目的地的雙重否定為代價,給自己一種全面體驗知識份子志向的錯覺。從此,學會在社會性決定因素面前做手做腳和耍兩面派,就成為一種很好的職業準備。因為這樣可以掌握一些技術,知識份子通過這些技術可以獲得真實的或虛構的對自由智力的體驗(p. 56)。


技術在大學生之間成了魔法︰

為所用概念下定義的能力或修辭學與邏輯學方面的基本原則等智力技術,當大學生知道了它們的存在時,則認為它們有損於自由的、有靈感的創造這個腦力勞動的浪漫形象,是無法承受的壓力或無足輕重的附屬品。在與可能的未來的全部合理聯繫被隔斷之後,現時成了夢中譫妄的場所,把關於有所的技術和技術的有效性的想法拋在一邊。


因此,如果說在大學生界經常見到的職業「技術」幾乎總是具有魔法的性質,這絕非偶然。無疑,現行制度的邏輯是鼓勵學生的惰性和依附性,使他們處在一個不能完全受完全合理的方式所支配的境地︰比如,通過貶低成功配方的作用,通過有時去掩蓋正在發揮吸引力(有時是其全部吸引力)的物質和智力技術,通過使他們的判斷標準含混不清,具有天賜能力的教師只能加深大學生的無能感、武斷感和注定失敗感。在大學生這方面,因為他們更喜歡這樣,因為相信天賜的能力比相信通過艱苦勞動去掌握技術所付出的代價要低,所以他們就在缺乏天資的情況下,認為只有魔法才可以對學業的成功產生作用(p. 82)。


在結論中作者又提及了不利階級的家庭︰

當一個學生的母親說,而且往往是當着學生的面說,「他法文不好」的時候,她在三個方面成為不良影響的同謀︰首先,她不知道兒子的學習成績直接與家庭的文化氛圍有關,把只是一種教育產品的東西,而且是還可以通過教育行動至少加以部分糾正的東西,變成了一個人的命運;其次,她缺乏有關學校事物的信息,有時不知用甚麼來反對教師的權威,從一個簡單的學習成績中得出了過早的和最後的結論;第三,她同意這種判斷,從而使兒童加重了天生如此的感覺。這樣,學校的具有合法化地位作用的權威可以加重社會方便的不平等。因為,處於最不利地位的階級對自己的命運過於覺悟,對於實現命運的途徑又過於不覺悟,從而促進了自己命運的實現(p. 94)。


最後作者提出民主教育的條件︰

如果人們同意,真正的民主的教育,是以使 盡可能多的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盡可能全面地和完整地,掌握盡可能多的形成某一特定時刻學校文化的能力 為無條件目的的教育,人們就會發現,這一教育既反對以培養和選擇出身優越的精英為方向的傳統教育,也反對面向按一定規格批量生產專家的技術統治論的教育。但是,以教育的真正民主化為目的還不夠。如果缺乏合理的教育方法,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幼兒學校到大學,逐步地並始終如一地克服文化不平等的社會因素的影響,給每個人以同樣的受教育機會的政治願望即使具備了各種制度的和經濟的條件,也只能以實現真正的不民主而告終。換言之,一種真正具有合理性的教學方法,即以文化不平等社會學為基礎的方法,則可有助於減少在教育和文化面前的不平等。不過,只有具備了以真正民主的方式招收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條件,首先建立起一種合理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才能真正付諸實施(pp.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