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異數

看了Malcolm Gladwell的《異數》,說的是成功的故事。

一開始作者就說,成功不只是因為個人努力︰

其實,成功不是那麼簡單,不是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成就的。成功不是無中生有,和家世背景,以及有沒有貴人相助大有關係。今天很多功成名就的人,表面看來,似乎是自己打拚來的;然而隱藏在他們背後的優勢、機會和文化遺產,也不可小覤。這就是他們為何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為甚麼擁有與眾不同的世界觀。我們成長的地方和年代,其實和我們的成敗大有關係。如果沒有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我們無可想像會有今日的成就。成功者的個人特質固然重要,還是不足以解釋一個人為何成功,我們還要問成功者的出身,才能解開成敗之謎(pp. 13-14)。


選才制度中有些看來隨意的選擇有時會帶來很大影響,例如運動員以一月一日為一個年齡組的開始,那生於上半年,尤其是一、二、三月的小孩,因為在同年齡組中他們實際年齡最大,選拔時較易選上,繼而可以得到更多與更好的練習,因此有較大機會成為出色的運動員。作者批評這種「自我實現預言」的選才制度︰

我們把成功和個人特質畫上等號,其他人因而失去出頭的機會。我們制定出來的規則反而壓抑成就,我們太早就宣布某些人是失敗者。我們對成功者過於敬畏,對失敗者則不屑一顧。更重要的是,我們太被動了,忽略了自己所扮演的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在這裏說的「我們」就是指社會,也就是失敗與成功的判定者(p. 27)。


作者又以電腦業巨頭為例,指出他們的出生年份非常接近(1954-1955),藉以說明時代造就了成功人士︰

我們認為,成功完全是個人資質優異加上努力不懈的結果,而忽略了一些簡單的事實。其實,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故事︰有人因為把握住機緣,格外努力,最後得到相當大的回饋。他們的成功不完全是自己打造出來的,也是他們生長的時代造就的(p. 67)。


個人努力對成功自然也不可或缺,本書說一個成功人士最少要努力一萬小時才能有成就,數字是否準確姑且不理,但努力的重要很明顯。不過作者指天才般的頭腦反而不是必須,重要的是所謂「實用智能」︰

實用智能包括「知道在甚麼時候、用甚麼方式以及說甚麼,以達到最大效果」。這是一種程序性的能力,你不一定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麼做,可能也無法解釋,反正你就是知道怎麼做。這也是一種實用的處事能力,與知識無關(p. 105)。


實用智能是後天學習而來的,與基因的關係不大。隨後作者舉了個反例,一名絕頂聰明、但因家庭背景而欠缺實用智能的人(例如,忘記申請獎學金續期),怎樣庸庸碌碌的過日子。作者對這位名為藍根的天才有以下評價︰

他承認失敗,除了他的美麗心靈,他在這個人世的遭遇只是不堪回首。他想找更好的工作,但沒有門路,甚至連跟微積分老師都話不投機。即使是笨蛋,如果有貴人相助,都能過得比他好,可藍根一輩子都沒碰到這樣的人。這不是藉口,而是事實。如果要當搖滾巨星、職業運動員、軟體大亨,甚至是天才,都不可能只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裏,靠一己之才揚名立萬(p. 119)。


在又舉了很多例子之後,作者總結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所在︰

大律師、數學天才和電腦大亨這些人似乎都非比尋常,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異數」,但他們也是歷史、社群、機運與文化遺澤的產物。他們的成功其實沒有甚麼特別或神秘之處,是優勢和文化的網絡形成的。有些優勢是他們努力的回饋,有些則純粹是因為運氣好而得到的。他們之所以成為那樣成功的人,這些都是關鍵。如果我們仔細看社會上這些出類拔萃的異數,會發現他們背後有著深厚的社會與文化繫絆,這是無法切割的(p. 299)。


順便一提,「很多例子」包括猶太律師、美國南部家族鬥爭、航空意外、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的關係、暑假長短對學生的影響等等,可以說是目不暇給。從猶太律師的例子可以看到,有些時代優勢當代的人是很難察覺到的(例如「成衣工人之子」,事前怎知道會與律師成功與否有關係……)。所以本書強項都是分析現象,既不能也不會很明確地預知未來。如果想要一本如何走向成功的指南,本書或者大概不是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