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

看完了齊美爾的《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是本短文集。

本書不大提及金錢的經濟意義,反而是討論金錢的文化意義,例如金錢成為所有價值的手段,而這樣廣闊的手段有時反而成了目標︰

金錢變成了這種不受條件限制的目標,從原則上講人們任何時候都能追求這個目標,這與許多人們始終渴求的目標大相徑庭。對於許多這樣的目標來說,人們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期望或追求它們的。這一結果就給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刺激,現在他有了一個目標,一旦其他目標給它空間,它就會像電阻部件一樣出現,而且這個目標一直以潛在的方式存在在那裏。貨幣給現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的輪子,它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生了現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p. 13)。


由於金錢具有非常客觀的和中性的特徵,能夠以毫無引起內心波動的同待方式面對最高級和最低級的行動,很容易產生放蕩不羈或肆無忌憚的行為。在另外一些情況中,這些行為之所以沒有發生,也只是作為純粹的金錢行為,它們經常受到交換對象的固有結構,受到參與交換的行為人之間的個人關係的限制。這樣,在別的方面個性誠實正直的人,卻可能參加欺騙性的「坑人」。比起在其他關係中所做的道德上令人生疑的事情來說,許多人在純粹金錢事務方面的行為,更加肆無忌憚,更加模稜兩可(pp. 15-16)。


這種抽象,這種對個體的無差異,除了金錢,還有法律與理智︰

所有這三者︰法律、理智性和金錢,都具有不考慮個體特點的完全無差異性;所有這三者都從生活運動的具體完整性中提取一個抽象的普通因素。這個因素遵循它自身特有的獨立準則來發展,從這些準則出發介入存在利益的那個整體,並依照自身來規定這個整體。儘管所有這三者就其本質而言對內容都抱無差異的態度,但這三者卻都對內容的形式和方向作出了嚴格規定,這樣,它們不可避免地將使我們在這裏研究的矛盾帶入了生活的總體性。在平等取得人類關係的形式基礎的地方,平等作為手段卻對人的個體不平等表現得最為尖銳,影響最為深遠(pp. 37-38)。


關於時尚,作者如是說︰

一方面,就其作為模仿而言,時尚滿足了社會依賴的需要;它把個體引向大家共同的軌道上;另一方面,它也滿足了差別需要、差異傾向、變化和自我突顯,這甚至不僅因為時尚內容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將今日時尚打上一種相對於昨日和明日時尚的個性化烙印,而且也是因為這些事實︰時尚總是階級時尚,較高層次的時尚與較低層次的時尚截然有別,而且在後者養成較高層次的時尚時,便拋棄這種時尚。通過某種生活方式,人們試圖在社會平等化傾向與個性差異魅力傾向之間達成妥協,而時尚便是其中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pp. 102-103)。


透過玫瑰的寓言,作者指出完全平等主義如何不可能︰

在愛情萌動階段,偷偷地摸一摸手帶來的幸福,並不亞於熱戀階段毫無節制的歡娛。我們感受到的並非是生命刺激的絕對的量,正如我們滿足與匱乏的整體水準並非在於何種高度與深度。毋寧說,生命個別實現是因何種差異而相續突顯出來的。因此,誰若從一種生活水準上升或下降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水準,在經過短暫的適應期之後,新的生命水準範圍內的波動與差異,就可以完全一樣的歡樂或悲傷情感來回答,正如可以用過去狀態中何等強烈或微弱的情感來回答(p. 113)。


作者也論及了競爭︰

通過向客體轉變,競爭獲得了所有客觀性的那種殘忍,這種殘忍不是來源於對他人痛苦的幸災樂禍,而正是在於不考慮主觀因素。這種對主觀因素的不考慮,正如它刻劃邏輯、法律和貨幣經濟那樣,讓有個性的人(他們絕對不是殘忍的人)仍然採取競爭的所有嚴厲,而且心安理得︰不想有甚麼惡意。……我們同他人的關係,不受自我的限制,而是移交給了外在的社會力量。最終,如同在純粹的競爭中一樣,在這個自我起決定性作用性的地方,一種得到滿足的正義感補償我們對競爭殘忍的道德直覺,這不僅適用於勝利者,而且有時也適用於失敗者(p. 137)。


論賣淫︰

正如「好」社會處處只絞死小賊,它對悲慘的街頭妓女也充分表現了道德上的憤慨,而妓女的情況越是改善,「好」社會的態度倒越是克制。社會將不幸的人看作自己的敵人,而根本不是把不義看作敵人。不幸者——也許有罪、也許無罪的吃虧者一出現,就遭到也許公正、也許不公正的驅逐判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因為她沒有在生活中找到一個更好的位置(p. 140)。


賣淫是性成熟的要求同結婚最低年齡的要求相衝突的結果,其悲劇不能取消,只能有所減弱,因為人們不再將這種悲劇的犧牲品看作個人過錯的主體,而是看作社會過錯的客體(p. 149)


不奇怪此篇文章第一次發表時是匿名,用本名大概會被那時候的人批鬥。不過總覺得作者的分析有兩點沒提及,一是性開放會令賣淫的價值減少,二是即使已婚人士也會光顧收費的性服務。

本書中有不少段落說兩性關係,賣弄風情那一篇內容比較有趣︰

賣弄風情的本質就是︰哪裏存在愛情,哪裏就存在擁有和沒有,無論是在其基礎、還是在其表面上。因此,哪裏存在擁有或沒有,即使不是以現實的形式,而是以遊戲的形式,哪裏就會有愛情,或者頂替它的東西(p. 173)。


在男人自身只渴望這個階段的地方,正是因為男人確信︰賣弄風情的女人不會當真,才使他面對這個女人時有某種把握感。他能夠在不渴望肯定,也不害怕否定的地方,繼續沈湎於這種遊戲的魅力,不需要考慮與那種渴望可能相對的結果,不用像他希望的那樣,或許還有某種害怕,從業以開始的道路通向終點。


這不過是以最精細的方式表現了遊戲和藝術的關係,賣弄風情處處展現出這種關係的特徵。賣弄風情最大程度地展現了康德用來解釋藝術本質的特徵︷「無目的的目的性」。這件藝術品根本沒有「目的」,但是它的組成部分仍然顯得如此有意義、相關聯,每個部分在其位置上是必要的,好像它們為一個完全可以說明的目的而一同作用(p. 179)。


為甚麼愛情就是存在的擁有和沒有,作者說︰

人就是二元性的生物,其生活和思維以兩極對立的形式運動,每一種存在內容首先在自己的對立面上找到自己,並由其對立面來規定自己,這些或許源於人類這一物種的終極性分裂。這一物種的要素永遠相互尋找,相互補充,決不會克服它們的對立面。帶著自己最狂熱要求的人,渴望或許被最深的形而上學鴻溝與自己分隔開的存在。這也是人類孤獨最純粹的形象,或許甚至還是對孤獨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始形式。帶著這種孤獨,人最終不過是一個陌生人,不僅在世界萬事萬物的關係中如此,而且在與最親密的人的關係中也同樣如此(p. 183)。


討論兩性關係的也包括以下一段︰

其實,女人根本不是如此逼切地在一般意義上需要男人,可以說,在女人自身中就已經包含了性的生活,把它作為將其本質包含在自身中的絕對。如果這種本質應該找到一種方式表現出來,女人更需要的是作為個體的男人。男人的性感覺容易激動得多,因為對男人來說,性的生活不是存在的總體,而只是一種部分功能,為此,男人只需要一種完全普通的興奮。因此可以理解︰女人更多地依戀具體的男人,男人更多一般地依戀女人(p. 194)。


因為本書的主題太多了,全部說明不易,剩下的還是有興趣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