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批判的社會學導論

看完一本很薄的《批判的社會學導論》,作者是紀登斯,對,《第三條路》那位。

作者說,社會學,或者社會理論,與其研究對象的關係,和自然科學不同,因為社會理論本身即可以影響人的行為。透過歷史的感受力與人類學的感受力,社會學以一種批判的態度探索未來︰

社會演變的過程並非由任何無法改變的法則所支配。做為人類,並非任何具備自然法則的必然性之力量所能命令;它無法命令我們非得朝著不由自主的方向行走。但是,這表示,我們必須意識到各種可能的未來,這些未來的可能性,無形中展現在我們前行的路上。在第三種感受力中,社會學想像把批判現存社會的工作視為社會學的任務(p. 21)。


之後作者談了許多,工業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理論的分別、階級的變化、國家、城市、家庭,甚至世界體系,但是看完沒留下太多印象,果然思維能力嚴重退化了。就隨便引一段說家庭的︰

在那種大多數人都是在無聊而壓抑的條件下工作而社會關係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製造出一系列空洞的公式之環境下,家庭層面中的人際關係或許確實可以成為逃避「冷酷世界」的一個避難所。但是,只要在更大的社會中缺乏充分深刻的改造,家庭仍然可能被各種對立的緊張狀態切割為二——解放與壓逼、希望與絕望(p. 125)。


結論中作者指出馬克思作品忽視了四個方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種族與人種壓逼、性別壓逼以及國家權力與暴力結合,不論是否同意作者,在閱讀馬克思時也不妨多加注意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