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真實烏托邦

看完了《真實烏托邦》,討論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公,與社會賦權的路徑與可能。書中提出「解放社會科學」三項基本任務︰針對現存世界的系統性診斷與批判;展望可能替代方案;了解轉型過程的阻礙、可能性與矛盾。本書關注兩種規範性宣稱的正義觀,社會正義與政治正義︰


社會正義︰在一個社會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應能平等取得必要的物質及社會資源,過著蓬勃發展的生活。
政治正義︰在一個政治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有著平等的機會來取得必要資源,以有意義地參與會影響他們生活之決定。這包括個人有自由做出影響他們自己做為不同個體之生活的決定,以及個人有能力參與會影響他們做為社群成員之生活的集體決定。
(p. 57)

社會替代方案可依據三項標準評估︰可欲性強調正義抽象原則;可行性提出社會結構與制度如何轉型的方案;可達成性評估轉型方案會否被推行的機率,這視乎正反行動者的相對權力與有意識採行策略,以及社會結構條件,當中包括非意圖累積效果與行動者改變自身行動的條件。

資本主義在本書指由私有制及無產工人定義的階級關係,以及透過去中心化市場交易組成的經濟協調。作者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批判有十一點︰

1. 資本主義階級關係讓人類不必承受的苦難持續存在。
2. 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
3. 資本主義讓個人自由及自主性之中原本可以消除的缺點持續存在。
4. 資本主義違背了自由平等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
5. 資本主義在某些重大的面向上沒有效率。
6. 資本主義整體上會偏向消費主義。
7. 資本主義會破壞環境。
8. 資本主義商品化威脅了廣被推崇的重要價值觀。
9. 資本主義在由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中給軍事主義及帝國主義火上加油。
10. 資本主義侵蝕了社群。
11. 資本主義限縮了民主。

作者澄清,並不是所有當代世界嚴重問題都歸咎於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的核心任務是具體指出何種資本主義機制直接導致某些危害,以及如何間接阻礙各類減少壓逼的努力。

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替代選項之一,認為資本主義無法長期持續,資本主義發展動力深化階級鬥爭,最終導致革命性轉型,過渡至集體擁有生產體系的社會主義,並以階級與國家消亡的共產主義為終點。作者評論,馬克思主義傳統在資本主義批判與階級分析架構上有價值,但其歷史趨勢理論有嚴重問題,對危機深化、無產化、階級能力、斷裂式轉型的理論都與實際動態不相符。古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軌跡理論,預言未來會發生甚麼。作者認為,我們可以轉為建適可能性的理論,探索未來可以發生的事物,告訴我們是否走在正確方向。

作者區分各種權力為三種權力形式與相應的行事方式︰經濟權力建基於經濟資源控制,透過收買人們行事;國家權力建基於控制規則制定與領土內執行規則能力,透過強逼人們行事;社會權力建基於動員人們進行自願集體行動的能力,透過說服人們行事。資本主義中生產工具私有,透過經濟權力運作。國家主義中生產工具國有,透過國家權力運作。社會主義中生產工具由社會所有,透過社會權力運作。資本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都是理念型,實際社會是三者的混生體,鬆散結合不同體系,在這一刻不同功能可以相容,但不代表未來一定如此。

在經濟、國家與社會三種權力形式上,社會賦權路徑有三個原則方向︰1. 社會賦權左右國家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影響;2. 社會賦權左右經濟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形塑;3. 社會賦權直接左右經濟活動。三種權力與經濟體的關係表示如下︰


1. 社會經濟
2. 國家經濟
3.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4. 對國家權力的民主控制
5. 對資本主義廠商的國家管制
6. 控制經濟權力的社會參與

作者討論當中七條路徑的特質︰

1. 國家社會主義︰透過國家影響經濟活動,例如提供健康、教育、運輸等公共財,當中關鍵是如何深化國家的民主性質。
2. 社會民主國家主義經濟管控︰透過國家影響經濟權力,例如安全標準、證照制度,但國家可能以有利資本而不是公民社會的需求管制經濟。
3. 結社民主︰讓公民社會直接參與治理活動,過程與政府及商業組織合作,例如各方參與的開發協調會議。
4. 社會資本主義︰由公民社會影響經濟權力,例如工會投入薪資與工作條件的協商,反血汗工廠運動等。
5. 合作市場經濟︰工人合作社組成聯盟,形成市場提供服務,以加強社會權力直接組織經濟活動的角色。
6. 社會經濟︰由自願性團體直接組織非市場生產,例如維基百科與非營利機構負責老人照護服務。
7. 參與式社會主義︰國家與公民社會共同組織與控制商品與勞務生產,例如參與式預算制定。

民主治理體制有三種形式︰直接民主,由公民直接參與政治治理活動,例如公投民主;代議民主,人民透過選舉代表進行統治;結社民主,由各種集體組織參與政治決策與治理。作者以巴西愉港參與式市政預算為例,提出「賦權式參與治理」形式的直接民主,其原則為︰

1. 由下而上的賦權式參與,由一般人參與影響他們生活的決策細節
2. 實用主義傾向,賦予人們解決具體問題的權力
3. 審議,參與者提出理由說服彼此,而不是利益交換
4. 權力下放及分權化,決策層級盡可能下移至真正面對問題的層次,例如地方行動單位
5. 重組分權化,地方單位與中央權威連接,中央權威支持地方單位審議,以有效公平方式讓後者問責
6. 以國家為中心的制度化,改變國家權力的主要程序,而不是運用外部壓力
7. 抗衡力量,指減弱權力與菁英優勢過程的有組織力量,例如政黨、工會、社運組織

對於活化代議民主,作者提及他稱為「民主卡」的安排,讓每名成年人有定額金錢捐助政黨進行選戰。接受民主卡安排的政黨不能再接受其他選舉獻金,讓獻金機制與政治平等的民主原則更為相符。作者另一項提議是隨機挑選的公民會議,以加拿大卑詩省政府2003年的選舉制度公民會議實驗為例,指出隨機挑選的公民會議或可成為第二議院,對公投議題進行審議。

結社民主以次級團體行動推動民主,其潛力為補救弱勢集結資源、促進公民教育、提供有用資金、有助解決集體問題。例如將代表工人與僱主團體納入全國政策形成過程是否有效,視乎團體能否廣泛代表各種社會類別、團體領導者能否以民主過程向成員負責、團體能否有效制裁成員。在經濟政策以外,結社民主也可能在勞動技能養成與保育瀕危物種棲息地這類議題中發揮作用。

社會經濟指運用社會權力直接組織與控制的經濟活動。以維基百科為例,其組織原則不僅是非資本主義,更可說是反資本主義,當中包括︰

1. 非市場關係︰自願、無償的貢獻及免費取用
2. 完全、開放、平等參與
3. 貢獻者之間直接、審議的互動
4. 民主治理與決斷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就業與經濟高峰會」是另一社會經濟案例,由公民社會與經濟的各類組織參與對話,提交方案給政府與公民社會,例如幼兒托育與非醫療性老人居家照護。魁北克經驗有四項制度設計元素促進社會賦權︰

1. 國家提供社會經濟補助,對支持社會經濟活動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2. 社會經濟投資基金發展,提供內部募款機制
3. 透過結社民主治理,深化連結公民社會中社會經濟活動的團體
4. 組織的民主參與形式,肯定平等主義的解放價值

社會經濟潛在問題是公民社會中存在排他性團體,以及如何與資本主義銜接。社會經濟需要穩定資金來源,作者提出資金可來自「無條件基本收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吸引之處在於大為減少資本主義的強制、在勞動市場產生平等主義、直接大量減少貧窮、讓非商品化照護服務的價值得到肯定、增加勞工集體力量,同時為社會經濟提供資金。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質疑主要是勞動供給減少與資本外移,這兩項問題隨著無條件基本收入水平增加可能會加劇,在缺乏實際經驗下難以預測影響。

社會資本主義指公民社會社會權力直接衝擊資本主義經濟權力的運作,例如工會、大學捐款、退休基金等。共同資金進行民主控制的策略,包括由勞方控制創投基金,以及股份納稅制的受薪者基金。魁北克總工會的團結基金是勞方控制的創投基金,由工會直接管理,得到政府補助,投資者多數是工會成員,以自願地方代表協助申請購買基金,只投資通過社會審查的廠商,以長期觀點看待獲利,積極介入投資的公司管理與員工訓練。

股份納稅制的受薪者基金未曾被實施採納,其提案為股份公司支付的稅款成為新股,這些新股納入受薪者基金,擁有一般股份權利,但不能出售,在動態演變下稀釋私人股份的價值,公司所有權逐漸移至受薪者基金集體組織。透過控制受薪者基金,公民社會中的社會賦權團體可以對股份公司施加民主控制。

工人合作社指工廠由僱員所有,並由其成員以民主方式治理。西班牙巴斯克的蒙德拉貢合作社公司是工人合作社的重要例子,透過製造、銷售、金融三大部門組成一種合作市場經濟,部份隔絕於資本主義全面逐利的壓力。蒙德拉貢合作社公司的特點,包括社會政治與技術雙重結構、原則上全體大會是合作社最高治權機構、個別合作社選舉代表出席更高層級會議、合作社有隨時退出的權利。

其他社會賦權制度設計方案包括︰社區土地信託、國際勞動標準運動、學生反血汗工廠運動、森林保育認證、公平貿易運動等。

社會轉型理論由四項元素組成︰社會再生產的機制、再生產過程的裂縫及矛盾、非意圖社會變革潛在的動力及軌跡、集體行動及轉型鬥爭策略。社會再生產理論說明人們為何沒有挑戰壓逼,指出影響人們個別或集體行動的四類機制︰強制力、制度規則、意識形態、物質利益。 再生產過程裂縫及矛盾則有以下四項重要根源︰

1. 社會再生產的複雜性及條件不一致
2. 策略的意向性與其衍生結果
3. 制度僵化與路徑依存
4. 偶然與不可預測性

非意圖社會變革潛在的動力及軌跡出於兩種互動︰一,人們行動有現存社會關係運作時,累積出非意圖的副產品,例如女性決定生育後繼續工作,是想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但累積效果成為廣泛社會變革。二,有意識社會變革計劃累積的意圖性效果,包括各類集體行動者有意以各種方式改變社會結構與制度。解放轉型過程涉及兩種互動匯合,既要有策略與鬥爭,也需要不是由集體行動者促成的適當時機。

轉型策略有三大邏輯︰斷裂式、間隙式與共生式,其特色列表如下︰



與轉型邏輯最密切相關的政治傳統

促成轉型的關鍵集體行動者

針對國家的策略邏輯

針對資本家階級的策略邏輯

對成功的比喻

對超越資本主義之系統性轉型軌跡的想像

斷裂式

革命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者

透過政黨組織起來的階級

攻擊國家

對抗資產階級

戰爭(勝利與失敗)

間隙式

無政府主義者

社會運動

提出國家以外的替代方案

忽視資產階級

生態競爭

共生式

社會民主派

社會力量及工人的結盟

利用國家︰在國家場域內進行鬥爭

與資產階級協作

演化式的適應


斷裂式轉型在二十一世紀看似不切實際,但作者認為仍值得討論的原因是︰革命式斷裂仍激勵著一部份運動者;認識斷裂式轉型的邏輯與侷限有助釐清其他策略;在特定情境下,有限度的斷裂有可能發生;未來斷裂式策略會否可行仍未可知。

斷裂或策略是否符合多數人利益視乎三項關鍵因素︰沒有斷裂下生活會怎樣;斷裂時期結束後新制度會怎樣;斷裂開始至新制度均衡期間會怎樣。即使是最樂觀的路徑,人們預期新制度下生活會好轉,但關鍵是轉型期物質福祉的低谷會多深與多久。不同階級經歷的轉型低谷有別,讓斷裂式轉變難以在民主條件之下維持。假若在轉型期採取非民主手段,則較有可能轉變為威權國家主義,而不是社會賦權的基進民主。

間隙式策略刻意發展支配權力以外的活動,建設替代的制度,有意識培育新形態的社會關係,以促進整體的轉型。間隙式策略指出超越資本主義的兩種主要途徑︰改變現有條件,以促成斷裂的現實;逐漸擴張間隙式策略有效範圍,超脫資本主義束縛。作者認為,這兩種情境的問題是它們忽視國家,視國家為不變整體。國家不能只簡單從它與社會再生產的關係理解,也必須從社會再生產缺口與矛盾的觀點理解。

共生式轉型主張社會賦權如果有助解決資本家與菁英面對的問題,會最穩定與容易捍衛。共生式轉型的核心概念,是穩定的正向階級妥協可能性,通常取決於工人階級結社力量與資本家物質利益。兩者呈反J型曲線關係,即工人原子化對資本家最有利,隨著工人階級力量增加,資本家利益滑落,但在工人階級力量越過特定門檻後,其增長會對資本家利益有正面影響,顯示如下︰


階級鬥爭與妥協不是憑空發生,而是在特定的制度中,當中有三種制度場域特別重要︰

政治的場域︰有關國家形成與執行
交換的場域︰有關勞動市場與商品市場
生產的場域︰有關生產過程

三種場域的特點表列如下︰


工人階級力量的典型形式

增強的工人階級力量如何威脅資本家階級利益

增強的工人階級力量如何促進資本家階級利益

政治的場域

政黨

資本家單方面對再分配政策的政治影響力

穩定維繫三方統合主義式合作的能力

交換的場域

工會

資本家單方面僱用、解僱、訂定資薪的能力

在吃緊的勞動市場中限縮資薪的能力;出售產品的能力(凱因斯主義提倡的效果)

生產的場域

工人協調會

資本家單方面控制勞動過程及工作結構的能力

促進複雜的垂直及水平合作的能力;解決生產中資訊問題的便宜方法


當工人階級力量接近理論最大值,再有一點增強就可以對資本家利益與權力形成關鍵性的挑戰,令整體圖像變成︰


在實際資本主義世界中,不是所有理論值都能實現。社會體制根本結構特徵形成體制性排除,除非改會社會的基本結構原則不能改變;歷史上可變的制度安排形成制度性排除,讓行動者立即可實行策略範圍受限,直到行動者能有效挑戰那些制度。如下圖所示︰



不同社會的體制性排除與制度性排除並不相同,讓工人階級力量發展可能在某一社會較受資本家接受,在另一社會則被拒斥。轉型的共生式策略總是包括相應的兩項過程︰一,針對制度性排除的區域鬥爭,試圖開啟曲線向上部份以促進集體行動;二,在制度範圍內,試圖達到最受人們偏好的均衡狀態。

作者總結全書的關鍵課題︰

1. 資本主義同時阻礙社會正義及政治正義的實現
2. 經濟結構必定是混生體,包含不同元素
3. 社會主義式混生體必須讓社會賦權掌控經濟
4. 社會賦權有多條制度各異的路徑
5. 社會主義無法保證可以實現,必須仰賴人們的能動性
6. 沒有直接的策略路線,無法只靠一種策略邏輯推進轉型
7. 未來可能範圍不確定,無法事先得知社會賦權軌跡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