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窮人的經濟學

看完了《窮人的經濟學》,透過描述實際的窮人如何生活,了解如何對抗全球的貧窮問題。作者認為比起著眼於「大問題」,例如制度、國際援助與跨國研究,思考有答案的具體問題才有真正的幫助。知道窮人如何做決定,才能找出最有效幫助他們的方法。

每天花費不到99美分的人,也不是將所有錢花在食物與其他必需品上。當窮人意外得到更多錢,即使是最窮的一群,亦不會將增加的額外支出全部花在食物上。額外花在食物的錢不是全部用來增加熱量,而是買比較美味、價格較高的食物。例如一項研究的印度窮人中,相比最便宜熱量來源的玉蜀黍,會花額外金錢在米、小麥,以至較不具營養價值的糖。

作者指,窮人就算可以也不會攝取更多熱量,部份原因是大多數人有足夠東西吃,很少人因為吃不飽而無法工作。但這項解釋並不足夠,因為兒童營養不足會影響未來生命機會,而這項投資對窮人而言很有價值。當中因素包括人們可能未認識營養的價值、對外人的飲食建議有懷疑,以及不容易從個人經驗得知營養的價值。

窮人飲食習慣的另一解釋,是他們覺得生活中有比食物重要的事,例如婚禮、嫁妝、葬禮,以回應社會壓力。讓生活沒那麼苦悶也是窮人的優先選項,這可能是一部電視,或者美味的飲食,還有生活中的節慶。假如窮人懷疑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徹底改變的可能,他們會專注當下,讓自己生活過得快活一些。

從實際的窮人生活中可以看到,直接將錢投入改善小孩與孕婦的養分,社會回報相當巨大。在人們喜愛的食物中加添微量營養素,比注重在便宜穀物上更有價值。

成長過程未感染瘧疾的兒童,終生所得比感染過的兒童高。這表示防治瘧疾的投資有很高金錢回報。潔淨食水與衛生設備同樣是很好的健康投資。但實際的情況是,窮人似乎不想把過多金錢與時間犧牲在這些投資上,寧願花錢在染病後的治療。

政府提供的公立醫療系統做得不好,例如醫生與護士缺勤,問診時間不足,是人們避開公立醫療系統的原因之一。瞭解醫療知識並不容易,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如此。當窮人感到無能為力,也需要抓住希望。例如很多人根本付不起治療慢性病的費用,試試傳統醫者與巫師,至少讓病人感覺做了點事。

作者在烏代浦提供兩磅木豆為誘因的疫苗注射實驗結果,是注射率由6%升至38%。窮人好像有理由拒絕注射,但他們確知自己沒有有力基礎評估疫苗成效。讓他們給小孩注射疫苗不需要根本改變其信仰。

人們也不是相信接種的價值,就會帶小孩去接種所有劑量。對現在的想法與對未來的想法不同,兩種想法有時間不一致。人們傾向把小成本延後,如果接種的好處在未來,花時間去接種的成本卻要今天承擔,就不如將事情擱置到明天。提供兩磅木豆,就是讓母親可以今天就拿到東西,補償今天付出的成本。

相比窮人,較富有的人優勢在於他們處於理所當然的環境,不需要利用有限的自制與果斷,就能保持健康。作者認為,宣導個人需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未免說得太輕易而舉。只有資訊是沒有效的,人們實際上懂得的都比自己想像要少。

作者指,期待教育應傳授甚麼的特殊想法,扭曲了父母的需求,也扭曲了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傳授內容,並改變孩童的實現目標,這一切都造成資源浪費。父母往往視教育為買彩券,而不是穩當的投資。他們相信最初幾年的教育回報低於接下來的幾年,認為多讀一年高中的收入增加遠比多讀一年小學多。事實上,多受一年教育的收入是等比例增加。父母的觀念讓他們將一切教育資源放在同一籃子上,而不是平均分散至所有小孩。

整個教育體系與父母的觀念相近,以培養最好的學生通過最難的考試為前提。父母與教師對學生的成就不抱期待會造成傷害。期望過高與自信不足,讓學生受到成見威脅影響,怪責自己並放棄努力,在上課時發呆或拒絕上學。私立學校的教學重點是針對困難的公開考試,課程進度超前且無所不包,大部份學生越來越落後。

菁英式學校體系不公平而浪費。有錢人的小孩在學校受呵護,協助他們發揮真正的潛能。窮人小孩假如沒有早期展現天賦,就會認清學校並不歡迎他們,放棄離開。這造成大量人才浪費。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系無法教導大家完整的基本技能,亦無法挖掘人才。

成功的實驗發現,只要學生與老師都願意重視基本技能,每個小孩都可以學好這些技能。課程需要不停測驗學童真正知道的東西,以評估他們是否進步。教育計劃也發現,低年級補救教學只需要老師受相對短的訓練。重新規劃課室與教育有助落後的學童專注在基本知識。改變父母、學生與老師的期待令學生表現更好。善用科技輔助教學可讓學生設定自己的學習節奏。

從現有的研究顯示,沒有確鑿數據證明家庭規模越大就越不利於小孩,吃虧的很可能是母親。容易取得避孕藥對降低生育率幫助有限。讓少女晚點懷孕,例如幫助她們上學效果較好。女性在家中的說話份量是家庭規模的關鍵,這會受妻子的年齡與教育,以及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影響。私下向婦女提供避孕藥,丈夫並不知情,採取避孕措施的比率也會提高。

許多父母眼中小孩代表經濟前景,以確保老年能得到照顧。研究發現,當生育率下降,家庭儲蓄率會相應提高。這表示生得較少,父母也將減少投資在小孩身上的金錢。假如女孩在婚後不預期會照顧父母,社會可能會出現性別篩選。當女孩在婚姻或勞動市場上更有價值,性別篩選問題會比較不嚴重。

作者指,家庭與個人並不相等,家庭的決定可視為家人之間討價還價或權宜的結果。家庭綁在一起不是因為家庭和諧,而是透過不完整、非常粗糙,而且很鬆散的「契約」,劃清每個人對其他家人的責任。靠著社會規範強行落實規則,問題在於改變緩慢,規則可能完全與現實脫節。

社會政策的目的是讓家庭行動更完整,有時是讓人免於家庭暴力。有效的人口政策讓人不需要生那麼多小孩。良好社會安全網,以及讓人為退休多存點錢,都能降低生育率,或許也會降低對女性的歧視。

窮人隨時處於很大風險。大多數窮人耕種的土地沒有灌溉系統,容易因氣候而欠收。農產品價格波動相當大,農人無法確保收成時的農產品價格是否足夠回報投資,城市居民則受食物價格波動之苦。窮人另一種主要工作是臨時工,按日薪計,工作機會斷斷續續。

一旦厄運來臨,對窮人的傷害可能比沒那麼窮的人更大。對窮人來說,收入減少意味著砍掉基本開銷,例如減餐。現在收入減少也會影響未來收入增加的機會。失去希望的心理因素令窮人更難努力東山再起。壓力與憂鬱則令人難以專注,可能造成生產力降低。

面對收入減少,窮人自然反應是更努力工作。這樣做卻可能在本來機會減少的環境下,令互相競爭更會激烈,導致薪酬更低。窮人費盡心思分散風險,從事不同活動,分散農地位置,部份家庭成員暫時遷移。身兼多職很難成為專家,不斷暫時遷移也需要放棄正式職位獲得技術與經驗的機會。

窮人降低風險的另一種方式是務農與做生意相對保守。例如堅持使用傳統農耕技術,避免採用新技術要花一大筆錢投資。較富有的農民則因為能夠承擔損失,較願意冒險。貧窮農民也會擔任佃農,由地主負擔一部份耕種成本,取走一部份收成。這會減低農民努力耕作的誘因。

窮人處理風險的另一方法是形成互相認識的廣泛網絡,在成員有困難時互相幫助。傳統互助網絡有助減緩衝擊,但效果有限,有困難的家庭仍必須承受減少消費之苦。生病尤其難以得到互助網絡幫助,這可以解釋為醫療費用所費不貲,超出人們對分享的道德義務。

貧窮國家缺乏向窮人提供的保險,原因包括規範保險業者與監督投保人很困難,容易出現「道德風險」;非強制參與的醫療保險有「逆向選擇」問題,導致只有知道未來可能生病的人買保險,而保費則高於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水平;明目張膽欺詐會令保險公司難以經營。

即使提供保險,窮人的投保率與投保額也不高。作者認為關鍵在於,市場販售的保險只能保護人們對抗大型災難。例如入院後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卻因疾病不在重症保障名單中而拒絕,人們就不再願意繼續投保。當保險只針對大型災難,窮人不想花太多時間想那些特別不悅的未來,可能是本能反應。

窮人承受的風險之高,保險公司顯然難以接受。作者指,為了讓真正的窮人保險市場出現,政府可能需要介入。政府可以為窮人支付一部份保費,或許一段時間後,大家看到保險的作用,市場開始成長,補貼就可以逐步取消。氣候保險則可能可以透過公共基金促進普遍利益。

由於缺乏抵押品,窮人可以貸款的金額很少。當貸款金額越少,監督與審核貸款的成本比例就越高,因而令利率提升。一旦借款利率上升,借款人更有機會不還款,放款人需要更謹慎監督與審核借款人,利率就會進一步提高。結果是惡性循環造成利率飛漲,或者借款人乾脆不貸款給窮人。

因為借款給窮人的主要限制是蒐集資訊,窮人大部份從熟人處借款就相當合理。這可以解釋借款者離不開原有債主,以及銀行為何不借款給窮人。銀行不擅長以用暴力威脅借款者還款,以法律解決則為時甚長,並要面對逼害窮人的政治指責,乾脆不借錢給窮人比較簡單。

小額貸款機構同樣仰賴緊盯客戶的能力,典型做法是貸款給一群人,讓群體中每個人互相擔保。小額貸款機構與傳統貸款的明顯分別,是它幾乎去除所有彈性,每週償還固定金額,以群體為單位收款。這種方式有助降低放款行政成本,實際違約率也低於7%。

然而作者指出,小額貸款能改變人們生活的宣稱缺乏實際研究支持。作者對一間小額貸款機構的研究發現,沒有跡象看出小額貸款令女性更有權力,創業家庭比率則由5%升至7%。作者表示,這雖然不是多年來過度承諾所說的奇蹟,但確實發揮作用,顯示小額貸款是對抗貧窮的關鍵工具之一。

作者的研究也發現小額貸款參與率不高,在研究地區只有四分一家庭向小額貸款機構借錢。原因之一在於連帶責任,讓不想牽涉他人生意的女性抗拒加入,也會讓團體制止勇於冒險的人。每週還款缺乏彈性,不適合需要較多時間才能回本的計劃。小額貸款機構過於在意「零違約」的特色,與創業精神有不符合之處。

小額貸款機構的困難在於,其成功是基於把償還貸款變成一種社會默契。假如借款人相信其他人可能違約,對小額貸款機構失去信心,違約率就可能大幅上升,造成清償危機。小額貸款機構的設計,並不是要把大筆資金交給可能失敗的人,例如想擴張企業的老闆。

窮人不大在正式儲蓄機構開戶,但有許多其他儲蓄方法,例如共同組成儲蓄俱樂部、互助信貸協會、將押金放在金錢管理人或錢莊。由於銀行等正式存款機構受嚴格監管,小額帳戶的相對手續費太高,不適合窮人需要。作者指出,允許當地店舖代理銀行業務,有可能讓存款業務手續費大幅減少。

即使有不錯的儲蓄機構,許多人還是存不了錢,當中有部份原因來自人的心理。時間不一致讓人容易注重當下的誘惑,放棄未來的計劃。窮人對此有自知之明,因而會一磚一瓦慢慢蓋房子,確保餘錢花在目標上,甚至會付錢給人強逼自己存錢。

假如目標太過遙遠,存錢對窮人的吸引力會減少。如果需要定期重複克服自制的問題,存錢會變得更困難。作者指出,以穩定工作、保險與社會安全網讓窮人對未來感到安心,會讓他們有動力儲蓄。

窮人創業成功的故事令人振奮,但作者提到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窮人經營的生意都非常小,二是這些非常小的生意大部份利潤也很少。這些生意平均僱用人數少於一人,幾乎沒有機器或車子的資產,扣除家庭成員勞動成本後大部份都虧本。投資在這些生意的邊際回報(每投資多1元的回報)不錯,但扣除成本後的整體回報淨值則不高。

作者考察印度窮人的生意特徵是︰精力充沛、有生意頭腦,但大部份力氣耗費在小本生意,做的事與其他人完全一樣,因而賺不到合理利潤。這些生意沒有成長,除了融資原因外,也因為小生意成長潛力減少的速度很快,到達瓶頸後需要大幅投資才能轉型,只能在生意整體報酬很高才能實現。如果知道自己存款達不到想要目標,窮人就可能不會投資那麼多。

窮人創業比較像是傳統就業管道不通後,自己買一份工作來做,而不是特別想要創業。窮人特別希望子女就任公職,顯示他們渴望穩定有保障的工作。當人們知道每個月有固定收入,擁有掌握未來的感覺,就可以更專注於建立自己與小孩的未來。如果人們不敢想像未來生活品質會大幅改善,有可能選擇停止嘗試,留在原地不動。

作者指,要創造更多令人感到安穩的「好工作」,讓人們更容易遷移至城市會有幫助,例如低收入住宅與社會安全網。在整個國家各小鎮創造更多好工作也很重要,例如改善基礎建設、制定適合現況的勞動法,以及運用政府資源協助建立大企業的產業政策。

作者認為,一點一滴的進步,加上小變革的累積,終究會帶來寧靜的革命。制度改變不只限於大制度,大制度能實現要透過特定的地方制度。作者強調細節的重要,從下而上的觀點顯示,即使在不良制度中,也有改善政府問責程度並減少貪腐的空間。同樣,好制度也不保證可以暢順運行。

作者不同意政治經濟學認為制度決定經濟政策界線範圍的說法。大規模浪費與政策失敗,往往不是深層結構問題,而是政策規劃時懶得思考。政治與政策一樣,必須一點一滴改變,在過程中注意細節,了解人民如何決定,並願意進行實驗。

作者總結本書學到的五堂課︰一,窮人通常無法掌握關鍵資訊,誤信許多錯誤事情;二,窮人要為自己的生活承擔太多事;三,對窮人來說,有些市場不是如海市蜃樓,就是要承受不利價格;四,窮國不會因為貧困或有不幸歷史就注定失敗;五,對人民可以及不能做甚麼的期待,許多時會變成自我實現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