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網絡讓我們變笨?

看完了《網絡讓我們變笨?》,主題是網絡怎樣改變我們的腦部與行為。作者指,在我們熟習運用網絡後,以往冷靜、專注、不受干擾的直線思考頭腦,被需要簡短、不相連、經常同時激發地吸收與發佈資訊的頭腦取代,而且越快越好。

大腦神經具可塑性,會因為我們的經驗而改變,卻也會為我們行為定調,將透過活動強化的神經迴路定形。例行活動會越來越快,沒用到的迴路則會被剔除。各種科技並不純粹只是工具,也會在使用時強化與削弱特定神經迴路。

作者以印刷頁面為例,指出閱讀比口述令人更容易理解文字意義,並發展出長時間集中的能力,讓讀者可自行在文字中建立關連。作家寫作更為個人與偏離正統,並可以修正自己的作品,擴充自己的論證與抽象概念。

網絡時間增加件隨著閱讀印刷出版物時間減少。網絡是一種萬用媒體,取代以往眾多功能單一的工具,能夠與讀者互動、提供超連結、能輕易搜尋內容、同時展示多媒體內容。作者認為,單是將紙本書籍內容移至具連線功能的電子裝置,就會令它變成很像網站的東西,身處網絡的種種干擾,以連結與其他數位功能讓讀者四處漂流。

當閱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有參與感,社交因素凌駕文學因素,作家的風格會改變,使用容易被人接受的風格,以方便別人討論。對網絡影響的研究指出,線上環境會促使我們閱讀變得草率、思考急逼而不專注、學習膚淺而不深入。網絡一方面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斷觀看螢幕,卻又會透過快速連發的訊息與感官刺激,打散我們的注意力。

使用網絡時,大腦廣泛區域都會活動,為衡量眾多連結、瀏覽相關網頁下決定,同時處理無數感官刺激。腦部資源分配至這些決定,會干擾認知與記憶能力,犧牲深度閱讀,無法透過思考創造豐富連結,變為單純的資訊解讀者。當短期工作記憶的資訊超過認知負荷,資訊就無法深入轉為長期記憶,難以分辨資訊是否重要。

網絡本來就是設計成中斷系統,一種刻意用來分散注意力的機械。每一次訊息通知都代表思緒短暫中斷,腦內資源需要暫時重新分配。當中斷頻率很高,思索會分散,記憶會受阻,我們也會變得緊張不安。注意力轉移需要「轉換成本」,大腦需要花時間改變目標,並阻擋前一項工作殘留的認知干擾,增加我們忽略或誤判重要資訊的危險,過度高估當下發生的事。

大多數網絡使用者平均只花不到半分鐘觀看一個頁面。數位閱讀變成快速掃視內容,容易令人接觸廣泛主題,但涉獵不深。掃視閱讀本身成為主要閱讀方式,讓我們在手眼協調、反射作用與視覺提示處理能力得到改進,可能也加強了快速解題能力與稍為擴充工作記憶。但我們會犧牲有深度與創意的思考能力,更容易依賴既有想法與解決方法。

在腦部,外顯記憶需要經過突觸固化與系統固化才能儲存下來,腦部記憶需要處理一段時間才能成形,記憶品質取決於處理的過程。人腦不同於電腦,在於生理記憶永遠處於更新狀態,在回憶時也會再次獲得新的連結與脈絡。儲存新記憶不會限制大腦的能力,反而會使其增長。當我們用網絡替代個人記憶時,固化過程減少,同時工作記憶負擔增加,反而令我們變得更健忘。

作者提出,在評斷任何一種新科技或進步時,必須同時對所得與所失保持敏感認知。讓認知過程自動化的軟體輔助技能很有幫助,但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思考習慣,限制我們的想法,遵照別人寫的劇本行事。

需要大腦寧靜專注的不只是深度沈思,還有同理心與同情心。大腦需要花時間才能超出身體直接的感受,了解與感覺某情境的心理與道德層面。如果我們作出攸關他人社會與心理的道德決策時沒有足夠時間,就可能會無法完全體會他人的心理狀態。作者提醒,假如科技巨輪轟然向前,可能會掩蓋只有透過沈思與反省才能得到的細膩感受、想法與情感,令算計式思考成為唯一一種受認可與採用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