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推力

看了《推力》,討論怎樣以選擇設計令民眾有更好決定,這種有意的設計就是推力(Nudge)。作者稱此為自由家長制(libertarian parternalism),也就是設計者引導民眾選擇,但民眾亦有權選擇其他選項。

選擇設計可以令民眾有更好決定的原因在於,人們總是會受偏見與謬誤影響,之前書籍摘要也提過,思考系統分成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較為直覺,系統二較省思,系統一的判斷較快,系統二只能局部修正。以前提過定錨、可得性與代表性、過度自信、損失趨避、維持現狀、framing等,在本書也有介紹,不再重複。

人們在面對誘惑時的決定有時會與之前所說不同,例如面對零食狂吃、有信用額就消費過度、戒酒不成等,而且行動也有時不太用心,缺乏自制與無心選擇造成自己也不樂見的結果。作者提出加強自制的策略有︰要努力才找到的鬧鐘、與朋友打賭、夏令與冬令時間等。

人們在大多數意見面前也往往會選擇從眾,這可能會令人們出現偏頗觀念,反過來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力輕推人們往良好的方向。例如美國德州以一種榮譽感推動民眾減少亂拋垃圾,人們會受一起吃飯的人影響飲食習慣,投資策略會受親友鄰居影響。在交稅、遵守郊野公園規則、戒酒、節能等方面,提供其他人這樣做的比率就會令更多人這樣做。Priming也有類似效果,也就是提及某個概念就會令人增加或減少相關行為,例如問人們是否準備吃某種食物、節食或運動,人們的問答會影響其後續行為。

作者認為在人們面對很少遇到的艱難抉擇,例如選擇配偶;抉擇後沒有即時反饋,例如飲食、運動、煙酒;而且難以將問題轉為容易理解的詞彙,例如選擇退休計劃的基同基金時,特別需要推力協助。市場機制在競爭不足、消費者不完全理性與不同商品提供完成相反服務時,更可能利用消費者的誤解獲利,而不是消除這種誤解。

良好的選擇設計須符合刺激—反應相容性,也就是刺激與期待的行為一致,例如木門手把暗示門應該要拉,「紅色」這個字用綠色顯示則為造成混淆。人們也會因惰性與維持現狀偏見,導致他們選了無所作為後分派的選項,即預設值,所以預設值設計對行為會有很大影響。

各種貸款、手機計劃、汽車保險等的條款複雜,容易令人混淆。作者認為政府可規範業界披露的訊息,列出每一種收費及收費總額,他們稱之為RECAP,即紀錄、評估與比較不同價格的資訊內容。人們也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誘因,選擇設計令他們更留意這些誘因,例如在冷氣機顯示維持這溫度每小時要花多少錢,就比每月甚至幾個月寄一次的帳單更令人留意電費。

作者指高明的選擇設計應考慮誘因、對應關係、預設值、反饋、預期錯誤及整理複雜選擇。

有些人似乎自認儲蓄太少,但行為上卻沒有改變。作者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輕推他們︰讓他們自動加入儲蓄方案,但保留選擇退出權;參與「明天存更多 」計劃︰參與者事先約定儲蓄率依薪酬改變幅度自動調整,利用人們的惰性讓他們存更多錢。

退休計劃與其投資選擇令人眼花撩亂,許多人會在價格波動時改變其投資比重,例如股票下跌時減少股票比率,結果買高賣低;每種基金的股債比率並不一致,但人們會選擇平均購買同等比重的各種基金,也會令股債比率難以掌握。作者認為退休計劃可改善的選擇設計有︰預設選項按人們的風險偏好,例如退休年齡來分配,或者預設選擇專家挑選的一種平衡基金;將各種表現指標轉為較易理解的資訊;並規定公司委託他人管理退休基金時,必須考量員工最大利益。

作者以瑞典社會保障制度民營化的經驗為例,指出讓民眾自行選擇五花八門的基金,回報表現比預設基金反而較差。假如要讓民眾選擇複雜的選項,又不提供資源協助,人們在困難又沒有即時反饋的決定中容易犯錯。

選擇設計亦可提高器官捐贈率,認定同意制,即預設同意捐贈但可以簡單地選擇改變;強制選擇制,即沒有預設選擇,民眾必須明確表態,兩者似乎都比明確同意制,即預設不同意,需明確表態才是同意,有更高的捐贈率。但作者之一在推特表示,他認為認定同意制忽視家屬情感,也沒證據顯示會提高器官移植率,他較認同強制選擇制。

作者也認為由政府賦予婚姻法律地位不合事宜,壟斷了婚姻的法律形式。他們建議婚姻應民營化,由公民伴侶與民間團體制訂他們認同的婚姻規則,由他們自行定義婚姻。作者也建議像婚姻這種長遠承諾需要一些指引,因為人們對自己的婚姻總是過份樂觀。婚前協議可由人們自訂規則,但法律可提供一套標準做法讓人們參考。作者指,婚姻民營化可增進個人自由,也減少現時許多不必要的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