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1929大崩盤

看了高伯瑞的《1929大崩盤》,就是抽述當年美國股市恐慌的前因後果。序言中作者提及關於本書的趣聞,有次作者去機場書店問有沒有本書出售,店員說︰「這可不是一本你能在機場中販賣的書。」(p. 23) 順帶一提,本書英文原名是The Great Crash

作者一開始提到在1920年代的股票榮景中,股票抵押品的情況相當普遍︰

在股市中,投資人可以獲得融資購買股票,他可以完全擁有這些資產。然而他卻也能藉由把股票留在經紀人處,當作融資的擔保品,因而擺脫擁有的最大負擔——拿出現金。買主又能得到股價上漲的利益——股價上漲,但當初購買價並沒有隨之上漲。在股市中投機的買主也能獲得他所購買股票的股利分配。然而,在過去的情形,這些公司盈餘幾乎一定不如融資所要付出的利息高,通常盈餘的金額要少多了。股票的收益率經常是從無到1、2%,但是融資的利息時常是8、10%或是更高的利率。投機客願意支付利息,放棄股票的所有權,只為了獲得漲價的價差(p. 47)。



1928年年底經紀人同業拆款達60億美元,屬前所未有。

對於1929年初市場似乎日益失控地狂熱,政府卻袖手旁觀,作者指出︰

一個泡沫是很容易刺破的,但若用一根針點入,然後讓它逐漸縮小則是一樁極精細的工程。在那些意識到1929年早期究竟發生了何事的人之中,有些人懷抱著希望,但是沒有多大信心景氣可以逐漸下降。真正要做的抉擇是,在採取立即而精心設計的行動之後立刻崩盤,還是緊跟著更嚴重的災難之間做選擇。當災難來臨時,當然應該有人為最終的崩潰負責。毫無疑問地,如果景氣被人刻意瓦解,應該要有人負責(p. 55)。



換句話說就是誰都不想負上觸發崩盤的責任,大概是出於同樣理由,即使在崩盤開始出現時,聯邦準備理事會的回應居然是保持沈默。

投機狂熱時期普通股的需求遠高於供應量,催生出名為投資信託或投資公司的投機工具︰

投資信託並沒有創立新的企業或是擴張老的公司。它只是協助人們可以經由購買新的股票擁有老公司的股份。甚至在美國的二〇年代,現有企業可使用、或新企業可創造的實質資本,其總額都有所限制。投資信託的好處是,它可以讓公司股票的總量與公司現有資產的數額完全脫勾。前者可能是後者的兩倍、三倍或更多。因此,證券承銷業和可上市交易的股票量都大幅增加。可以購買的股票數也增加了,因為投資信託賣出的股票較他們買入的為多。其中的差額進入短期同業拆款市場、房地產或投資信託發起人的口袋。很難想像還有哪個發明更能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或是更能消除因普通股短缺所造成的焦慮(p. 80)。



投資信託公司以著名經濟學教授為顧問,以表現公司的專業金融知識,當中包括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教授,對,就是Fisher Equation那Fisher,他在股市開始崩盤時仍然堅持股市會合理地維持在股價高原上。

當年,《華爾街日報》一直鼓吹股票狂熱是正常的,並質疑那些懷疑論者缺乏專業知識;而《紐約時報》則是不斷聲稱股市已出問題,但其後兩年股市繼續向上,到喪鐘來臨一刻,該報似乎一吐烏氣,極盡冷嘲熱諷。似乎過了那麼多年兩報的定位還是差不多。

要留意的是當年實際參與股票投機的人數只是美國人口少數,當年美國人口一億二千萬,三千萬個家庭,當中150萬人積極參與股票市場,其中︰

在1929年股市高點時,活躍的投機者人數要少於(而且可能大大少於)100萬。在1928年底至1929年7月底之間,根據當時的傳說,美國人像旅鼠一樣搶進股票市場,但全國交易所的融資戶頭大約只增加5萬戶。1929年股票投機交易引人側目的不是人數的多寡,而是它成為美國文化的核心思想(p. 118)。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後來稱為的大恐慌第一日。或者因為經濟在近幾個月步向蕭條,或者因為已經歷幾次跌市,市場信心盡失,當天早上幾小時股價暴跌,成交量12,894,650股,紐約證券交易所陷入混亂。之後各銀行聯手試圖穩定人心,但相對於急劇跌勢,任何人都顯得無能為力。10月28日開始一整個星期,市場滿目瘡痍。之前備受讚譽的投資信託公司,現在成為崩盤的加速器︰

現在也很清楚的是,一度被視為高股價的牢撐和防止崩跌的內建機制的投資信託,如今成了股市疲軟的真正原因。就在兩個星期以前,人們表現出淵博的知識、熱切談論槓桿的操作,現在完成產生相反的作用力。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減除投資信託公司手中普通股的價值(p. 170)。


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刻像那幾天一樣,有那麼多的人那麼緊急地需要那麼多的資金。凡是被市場「卡」住的人,都讓債權人得以像蝗蟲一樣將他鎖定。那些無法應付保證金催繳令的人,想要賣掉手中的一些股票,以便能保住其餘的資產,然後伺機翻身。但是現在這些人發現,他們手中投資信託的股票不但賣不到好價錢,其實根本已經分文不值。因此,他們被迫賣出手中的績優股票。像美國鋼鐵、通用汽車和AT&T這樣優秀的公司,其股票在市場上以不正常的巨量被脫手,對股價產生前面已經充分展現的影響。投資信託的泡沫已經破裂,而且以葛氏定律(Gresham's Law)——劣股逐良股的方式展現在眼前(p. 171)。



股市崩盤後,因景氣而放鬆戒心的人們,再度開始警戒地懷疑別人,繼而發現景氣中不少挪用公款、內幕交易、造市、避稅等行為。政府面對崩盤只是裝作認真地開會。民眾開始將矛頭指向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其行為可疑的總裁理查‧惠特尼(Richard Whitney)。作者指1929年美國經濟有五項問題︰

1. 所得分配不均 — 消費較受投資與奢侈品花費影響,而股市崩盤令這類花費大幅減少
2. 企業結構不良 — 眾多企業經營不善,甚至可能是騙局,而通貨緊縮則令企業投資受限
3. 銀行體系不良 — 缺乏存款保障及緊急融資渠道,造成恐慌下銀行因擠提而倒閉
4. 對外貿易差額不明 — 大量向外借貸,並無法回收貸款
5. 經濟知識貧乏 — 政府宣布減稅但成效有限,堅持平衡預算造失大量失業,過度恐懼通貨膨脹限制降低利率、寬鬆信貸、方便民眾借款的能力

第5點或多或少激起後來凱恩斯主義出現。

其後出現的大蕭條成為美國以至世界的惡夢,作者指出︰

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一般人的態度是,不會採取任何措施加以阻止。也許,這是最令人不安的特點。在1930年、1931年和1932年,有一些人必須忍受饑餓,其他的人則因為恐懼將來也得忍受饑餓,而身心受創。然而還有些人因為收入減少而陷入貧窮,他們因為從光榮和受人尊敬的生活跌落谷底,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仍有一些人畏懼自己也會步入後塵。同時,每個美國人都得忍受極度失望的感覺,人們似乎顯得無能為力。對於支配政策的想法,人們也顯得無可奈何(pp. 245-246)。



大崩盤過後,人們可能會受教訓,可能會避免投機狂熱,政府也整合聯邦準備制度、限制保證金下限以防止投機、設立聯邦銀行存款保險、建立福利制度保障民眾收入等,1929年那種形式的崩盤可能不會再出現。但人們受過的教訓下一代可能會忘記,投機份子總會發現可利用的漏洞,作者認為,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任由另一次崩盤發生。

此書於1955年初版,來到2009年出中文版新版,自然是因為新一次金融危機,至今美國仍受稱為Great Recession 或Lesser Depression的影響,人類總是犯上相同的錯誤吧。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Hallucination

看完Oliver Sacks的Hallucination,既是受作者吸引也是受書名吸引,就借了來看。書中提到的例子太多,沒寫下來應該會過目即忘,就適當地記下一些內容︰

Charles Bonnet Syndrome - 指視力衰退或失明時出現的妄想,通常患者知道他是正在妄想,可能會看到影像、文字、音符、數學符號,但文字與符號往往都沒有意義,妄想也多數不會與患者互動,而且缺乏變化。

Sensory Deprivation - 在長期寧靜、光線不足、缺乏變化的環境中會引起妄想,妄想影像可能顏色鮮艷,多變,無法以意志改變,缺乏睡眠同樣有可能引發妄想。與之相似,嗅覺器官失靈或會導致腦部產生氣味妄想。

聽到聲音 - 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患者幾乎都會聽到妄想聲音,但聽到妄想聲音則不一定是精神分裂,此現象在一般大眾間比想像中普遍。精神分裂患者聽到的聲音大致上較為敵意,而其他人聽到的聲音則有可能頗為瑣碎。在遇難時也可能會聽到聲音命令受傷的人行動,作者自己就試過在登山意外中聽到這種聲音。有聽力問題,或者受譫妄(delirium)、痴呆(dementia)、中毒或壓力影響的人,會較容易有聲音妄想。聽力受損的人也可能會妄想聽到音樂,音樂妄想可以非常清晰,通常是同一首歌或其中一節,內容是患者熟悉,通常是早年聽到的歌曲。與由不同元素組成的視覺妄想不同,音樂妄想相當完整。

柏金遜症(Parkinsonism)妄想 - 一種稱為L-dopa的柏金遜症藥物可能會觸發腦炎康復者(postencephalitic patients)視覺妄想,一般柏金遜症患者在用藥多年後則有機會出現偏執型(paranoid)妄想,例如感覺有不認識的人在身旁。作者指似乎並不是L-dopa本身會導致妄想,因為L-dopa用在其他病症並不會引起妄想,柏金遜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睡眠不足及受鮮明夢境影響,或許是增加妄想出現機會的因素。

Altered States一章主要是說藥物引起妄想的例子,包括作者自己服食各種藥物的經驗,有大麻、LSD、牽牛花種子、鴉片、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安非他明(amphetamine)等。

偏頭痛(migraines) - 偏頭痛可以引起妄想,作者童年也有偏頭痛妄想經驗,藍橙色的之字形線條——之字形圖案與初級視覺皮層(primary visual cortex)的受體分佈有關。典型偏頭痛妄想是閃爍的盲點,但有時也會出現幾何圖案、影像不成比例、聲音扭曲、氣味妄想等。

羊癇(epilepsy) - 局部羊癇發作(focal seizure)可能會出現視覺妄想,例如看到某種物件逐漸靠近,直至因發作而失去知覺,患者也可能出現聽覺或氣味妄想,同一患者通常在發作前出現的徵狀都相同。另外有一種羊癇發作稱為「奇幻式」(ecstatic)發作,會令患者產生奇幻及超脫的感覺。

偏盲(hemianopia) - 指因枕葉(occipital-lobe)損傷(如中風)造成一邊視力受損或失明,可能會導致失明區域出現視覺妄想,患者能意識那是妄想,而妄想可以持續多日並不斷變化。

錯亂(delirious) - 發高燒、濫藥、酒精中毒與長期酗酒後戒酒,或腎病、肝病、肺病、糖尿病令血液出現化學變化,都可能導致患者產生錯亂,意識會在不同狀態中游移,令患者無法認清當下情況,好像置身於夢境中,可能會看到各種奇幻影象、聽到聲音或音樂妄想。

睡前(hypnagogic)與睡後(hypnopompic)妄想 - 睡前妄想頗為普遍,在入睡之前會出現不受意識左右的影像。與夢境不同,睡前妄想較零碎,與個人情緒無關,妄想者就像只是在劇場旁觀自動出現的影像。最常出現的影像有人臉、符號、鮮艷顏色、一閃即逝的圖形等,而在睡前出現聽覺妄想也並不少見。睡後妄想沒有睡前妄想那麼普遍,有異於閉眼出現的睡前妄想,睡後妄想是在睜眼後出現的,會產生存在於物理空間的感覺,並會影響妄想者的情緒,當中較多是負面情緒。

渴睡症(narcolepsy) - 指在日常活動中突然短暫失去意識的情況。渴睡症患者可能會在失去意識的「短睡」("microsleeps")與「間場」("in-between states")中出現非常鮮明夢境或妄想,可能是視覺、聽覺或觸覺(tactile)妄想,甚至會有離體經驗(out-of-body experience)。

睡癱(sleep paralysis) - 渴睡症或失眠患者也有可能出現睡癱,整體人口三分一至二分一也據指偶然會有此經歷。睡癱是因為睡眠處於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動眼期)時突然醒來,或者REM在入睡一刻立即出現,導致患者意識清醒卻在夢境狀態與身體無法移動。與睡癱相關的妄想會較鮮明、詳細、形式多變及令人恐懼,令妄想者較印象深刻並感到驚恐。

The Haunted Mind一章介紹的是因導致劇烈情緒那些過去造成的妄想,如至親離世後「看到」故人、痛苦經歷後因某些相關事物觸發經歷「重現」、受迷信環境影響出現惡魔妄想、極大壓力下物件扭曲成其他形象、「看見」鬼神、兒童「看到」一個不存在的玩伴、臨終前「看到」有人迎接等。

分身(Doppelgänger) - 是指看見另一個自己身影的妄想。其中之一是離體經驗,妄想者會感到自己離開身體四處飄浮。原因可以是睡癱、羊癇發作、偏頭痛、腦皮質受電流刺激、藥物影響、腦缺血、心臟停止跳動、心律不正(arrhythmia)、大量出血或休克等。另一種分身是看見兩個自己做同樣動作與姿勢,即自窺妄想(autoscopic hallucinations),有不少病例都與精神分裂有關;甚至更為罕見的情況中分身會與患者互動,稱為"heautoscopy"(即autoscopy前面加上he)。

Phantom limbs - 指截肢的人仍能「感受到」物理上不存在的手存在,凡經截肢的人幾乎都有phantom limbs經驗,phantom limbs可透過意識控制其「移動」,但在一段時間後有可能會變得不能動、癱瘓或只剩下手掌。Phantom limbs似乎可以「套」在義肢中使義肢移動,透過視覺錯覺鍛鍊也可令癱瘓的phantom limbs變得可動。

與phantom limbs相反,在反射性麻痺中,患者四肢沒有受損,但卻無法移動,這可能會做成腦部認為四肢是「外物」,而不是屬於自己。而頂葉(parietal lobe)受損則可能會令患者認為無法移動的身體部份屬於其他人,有「影子」("shadows")在他的身體中。

在緊張、單獨、黑暗、陌生的環境中,有機會令人感覺附近有人存在,即使實際上四周沒有別人。這是在人類顳葉(temporal lobe)中用於察覺敵人或伙伴的功能,假如顳葉相關部份受損,就可能會出現誤認有他人存在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