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貨幣崛起

看了一本名為《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的暢銷書。

作者在導言中提及三項有關金融的知識︰

首先,貧窮不是貪婪的金融家剝削窮人的結果,它與金融機構缺乏,也就是與銀行缺乏(而不是它們存在)有關,這是因為只有借款人有機會獲得有效的信貸網絡時,他們才能夠逃脫高利貸的魔掌,而且只有當儲戶把他們的積蓄存在可靠的銀行時,他們的錢才可以從有閑階級流向需用錢者。


我的第二個重要的認識同平等和缺乏平等有關。金融體系存在的缺陷,正是對我們人性不足的反映和放大。我們從不斷累積的金融學領域的大量研究資料中了解到,貨幣放大了我們人類過度反應的傾向——從良性循環中的極度興奮轉向惡性發展時的過度沮喪。從根源上來講,繁榮與衰敗是我們情緒波動的產品,而金融增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讓幸運者和聰明人富有,使倒霉蛋與平庸者貧困。金融全球化意味著在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之後,世界再也不能被清晰地劃分成富裕的發達國家和貧困的欠發達國家。世界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越強,生活在其中的金融知識豐富的人機會越大,而金融文盲趨於貧困的風險更大。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整體收入分配方面不再強調「世界是平等的」,因為相對於非熟練和半熟練勞動力的回報而言,資本回報率一直在飆升。這種回報前所未有的龐大,使那些金融知識匱乏的人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最後,我開始認識到,要準確預測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和規模遠比其他事情艱難,因為金融系統如此複雜,其中非線性的,甚至混亂的關係如此之多。貨幣的崛起從未平穩,每次新的挑戰都會引起銀行家新的反應。正如安第斯山脈一樣,金融歷史不是一條筆直上升的曲線,而是經歷了一系列的鋸齒形不規則的高峰低谷。用另外一個比喻來說,在比自然界進化更嚴格的時間的框架內,金融歷史看起來就像行動演化的典型事件(pp. 10-11)。


貨幣、信貸與金融機構之重要︰

沒有貨幣的世界將會比如今的世界情形更糟糕。把所有的放債人僅僅視為盤剝不幸的債務人的吸血鬼的想法是錯誤的。高利貸者的行事方式也許如此,但銀行自美第奇家族統治的那些日子以來,已經逐步走上正軌,正如羅斯柴爾德三世所簡要提出的︰「促進錢從所處的A點流動到有需要的B點。」(pp. 47-48)


債券市場的影響︰

我們所有人——不論是否願意(我們大多數人甚至並不清楚)——都在兩個重要方面受到債券市場的影響。首先,我們積攢下來以備年老之時使用的資金中絕大部分都被投資到了債券市場。其次,因為債券市場規模龐大,而且政府被看做是最值得信賴的借款人,所以可以說,債券市場為整個經濟設定了長期利率。當債券價格下跌時,利率將會上漲,其後果就是給所有借款人帶來痛苦(p. 52)。
在政治家看來,債券市場之所以強大,部分原因在於它每天都對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做出判斷。但是,債券市場真正的能力在於,能夠通過較高的借貸成本對政府施加影響。即使只是0.5%的上漲,都能使政府本已龐大的財政支出增加更多待償還的債務,從而導致已經債台高築的政府蒙受巨大損失。在錯綜複雜的金融關係中,存在著一條反饋回路︰更高的支付利息導致更大的財政赤字,債券市場將會更加糟糕,債券再次遭到拋售,利率再次上漲…… 政府遲早都要面臨無法回避的三選一的困境︰拖欠部分債務,印證債券市場最嚴重的擔心?或者為了穩定債券市場,削減其他領域的財政支出,從而惹惱選民或既得利益集團?抑或力圖通過增加稅收而降低財政赤字?債券市場的建立,為政府借款提供了便利條件,並在危機階段左右著政府政策(pp. 53-54)。


股票泡沫的周期性特徵︰

股票泡沫有三個周期性的特徵。第一,不對稱信息的作用。關注泡沫公司經營狀況的內幕交易者知道的內情往往比外部投資人多,並想騙取外部投資人的錢財。當然,這種不對稱性現象在商業活動中總是存在的,而在泡沫時期,內幕交易者往往採取欺詐手段利用這些信息牟利。第二,跨境資本流動。當資本可以自由地從一個國家流動到另一個國家時,泡沫往往容易出現。在主要金融中心的經驗豐富的投機家,也許缺乏內幕交易者的那種真實的內部信息,但是比較起那些天真的投資新手,他們能很好的把握時機——盡早購買並在泡沫破滅之前及時拋售。換句話說,在一場股市泡沫中,不是每個人都失去理性。但至少有一部分過度樂觀派,相比而言不是那麼理性。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倘若沒有寬鬆的信貸,真正的泡沫就不可能產生。這就是為甚麼諸多的泡沫追根溯源,要歸結為中央銀行的無所作為或者胡作非為的原因(p. 96)。


概率與保險︰

換句話說,保險就是日常生活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與金融領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交集的部分。無可否認,精算科學賦予保險公司一種相對於投保人的固有優勢。現代概率理論誕生之前,保險公司只是賭徒;現在,它們則變成了賭場。這樣說的理由是——正如斯克魯格斯淪落之前那樣——勝負比率現在已經處於對下注者/ 投保人不公平的狀態。不過,正如經濟學家肯尼斯‧阿羅很久以前曾經指出的那樣,收益微小(不繳納保險費)對非確定性巨大損失(災難之後無法獲得賠付)的賭博相比,人們更青睞於那種損失微小(每年繳納保險費)對較小概率的巨大收益(災難之後獲得的保險賠付)的賭博(p. 158)。


金融革命的影響︰

然而事實是,金融革命把世界分成了兩個部分︰有保值者與無保值者。你需要金錢來保值。保值資金通常需要至少六七位數字的投資,並支付所投資金的2%的管理費和20%的利潤,這意味著大公司可以採取保值以應對利息率、匯率和商品價格意外增加的風險。如果他們願意,他們還可以通過出售巨災債券或其他衍生產品對颶風災害和恐怖主義活動進行保值。與之相比,普通家庭並不能承擔保值,就是能夠承擔,也不知道如何來操作。我們這些相對弱勢的群體需要依靠相對遲鈍而且昂貴的保險機制來應對人生中的突發災難,或者寄望於國家福利來擺脫困境(p. 181)。


關於房屋的投資︰

房子並不是唯一的安全投資。它們的價格既然能上漲就能下跌,另外,正如我們所見,房子是非流動資產,這就意味著當你陷入經濟困境時,你不能迅速把它賣出去。房價在下滑的路上掙扎,因為房主不願意在經濟低迷時降低要價,結果導致眾多房主持有待售房產,這意味著這種房屋所有權將降低勞動力的流動,以致於延緩了經濟恢復的速度。這就是「財產所有民主制」的消極面,雖然這種制度將房客變成房主這一點很誘人。(p. 218)


當前廣泛流傳的觀點認為房子是很好的投資,於是通過同樣的反饋機制,衍生出了經典的推理泡沫。這種反饋機制通常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簡而言之,這是資本貨物的非理性繁榮。正如我們所見,這種感覺起源於政治因素。當鼓勵擁有住房也許有助於籠絡選民,同時也因強逼人們以房賭房而扭曲了資本市場。當金融理論界警告反對「本土偏好」時,他們是反對投資者將他們的錢投資到本國的本動產上而,而真正的「本土偏好」是把所有的錢投資到自己的房子上面。……要想這樣做,專家建議我們去借未來的錢。但是,在這個充滿風險的高度槓桿化的資產市場,我們不應該被引誘,去用所有的東西做賭注。在借款費用和投資回報之間,在債務和收入之間,應始終保持能承受的幅度(p. 224)。


談到貸款︰

記住,不是財產使你有物可押,而是財產增加了你的信用度。真正的抵押品來自於穩定的工資(p. 221)


在玻利維亞這樣的國家進行小額貸款運動中有一個巨大的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是風險較小的信貸對象,不管她們是否有房屋作為抵押(p. 222)。


當然,如果認為小額貸款和赫爾南多‧德‧索托的財產權理論是解決全球貧困問題的萬能藥方,那就大錯特錯了。據粗略估算,全球人口中,約有2/5的人處於金融系統之外,他們沒有存款,更別提信用度了。按尤努斯的說法,不管你是否需要他們有抵押擔保,僅僅給他們提供貸款並不一定能使他們擺脫貧困。我們驚奇地發現,一些小額貸款公司每年向貸款者收取高達80%甚至125%的利息——這和高利貸差不多了。這表明,小額貸款公司盈利的最佳方法,其實是儘量提供數量較多的小額貸款(p. 223)。


在討論對沖基金時作出提出一個有趣的假想騙局(因為這段的翻譯甚差,參考了原文對照改寫)︰

一個智力平庸的騙子也有可能採用這簡單的策略,從易受騙的投資者那裏吸納1億美元,設立一家對沖基金來賺取大量錢財,︰


1. 他用1億美元購入收益率為4%的一年期國債。
2. 他以0.1美元出售總額1億美元的備兌期權(covered options)︰如果在來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下降超過20%,他的1億美元的備兌期權將會被支付。
3. 他花費1000萬美元(來自出售備兌期權)再購買一些國庫券,之後又出售總額1000萬美元的0.1美元價格備兌期權,淨賺100萬美元。
4. 然後,他去度長假。
5. 在這一年年底標準普爾500指數不會下降20%的概率是90%,若是如此,他就無須支付給購買備兌期權的人。
6. 他計算這一年的基金回報︰1100萬美元來自出售備兌期權,還有1.1億美元短期國庫券4%的收益——不計費用開支有15.4%的可觀回報。
7. 他收取所管理基金2% (200萬美元)的費用和20%上述回報,這樣他就淨賺超過400萬美元。
8. 該基金將在此基礎上(標準普爾500指數不會下降20%的概率為60%)平穩運行超過5年,這樣他能賺1500萬美元,即使沒有新資金進入基金,而他也沒有進行槓桿投資(pp. 260-261)。


[根據注釋,此例子改篇自下文︰Hedge Fund Wizards by Dean P. Foster and H. Peyton Young fro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12/18/AR2007121801642.html]

談到歷史的教訓︰

一個重要的歷史教訓是,即使在經濟全球化更先進、英語帝國的霸權地位似乎相當安全的時候,大的戰爭也有可能爆發。第二個重要的教訓是,世界沒有重大衝突的日子越長久,就越難想像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而且,也許更容易開始產生衝突)。第三個,也是最後的教訓是,一場打擊自滿投資者的危機要比打擊歷經磨練的投資者所引發的破壞更大。正如我們反複看到的那樣,真正發生的大危機難以超越今天的銀行管理者、基金經理和交易員現存的記憶。華爾街首席執行官的平均職業生涯剛剛超過25年,這意味著那些對美國銀行體系的親歷回憶不會退到1983年以前——也就是石油和黃金價格開始暴漲後的10年。單單這一事實本身,就為研究金融歷史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佐證(p. 267)。


金融危機不可避免︰

即使在今天,儘管我們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前所未有的複雜,但這個星球的金融仍然脆弱如昔,仍有可能發生以往發生過的危機。就我們所有的聰明才智來看,我們注定要被「隨機性所愚弄」,注定要為「黑天鵝」的出現而驚訝。我們甚至有可能要經歷幾十年「超級泡沫」所引發的通貨緊縮。


這樣說的根本原因有三個。首先,未來或者說「期貨」存在太多的可能性,因為相對於可預測的風險而言,從來都沒有一個可確定的未來(p. 270)。


……人類的行為模式是我們提出金融體系固有的不穩定性的第二個理由。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所有金融機構完全受我們從興奮到失望的固有意向擺佈;我們時常無法保護自己免受「尾部風險」的侵襲;我們永遠不會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pp. 271-272)。


……我們大部分的認知扭曲是進化的結果。照此推理,金融歷史發展路徑不規則的第三個原因,也與進化論有關(p. 274)。


……金融歷史基本上是組織突變和自然選擇的過程。隨機「飄移」(創新/ 突變,不是由於自然選擇,而只是發生)和「流動」(創新/ 突變所造成的,比如中國銀行採納了美國的商業慣例)在發揮作用。當不同的金融物種在一起運作和相互適應時(如對沖基金和它們的主要經紀人),也可能存在「共同進化」。但是,市場選擇的是主要驅動力。金融生物體為有限的資源而互相展開競爭。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某些物種可能佔據主導地位。但競爭對手的創新或者出現全新的物種,阻止了任何永久的等級制度或單一經營的可能。一般來說,這就是「適者生存」法則的應用。帶有擅於自我複製和自我延續「自私基因」的機構,也往往能夠長久生存、不斷激增。


……大多數金融突變是蓄意的、有意識的創新,而不是隨機變異。事實上,由於公司能夠在其生存空間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進行金融演化(如同文化演進一樣),因而可能更具拉馬克遺傳基因理論而非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特性(pp. 276-277)。


由演化論比喻引申到金融管制︰

金融體系的每一次劇烈震盪,必然會造成重大損失。任其自生自滅,「自然選擇」會迅速發揮作用,淘汰市場上最弱的組織——它們通常會被成功的公司所吞併。但是,大部分危機都會導致政府出台新的規則和管制,因為立法者和監管者急於穩定金融體系,急於保護消費者或者選民的利益。關鍵在於,過分嚴苛的預防性監管規定,不能也不應當消除金融機構滅亡的可能性(p. 281)。


最後作者總結︰

金融市場實際上就像人類的一面鏡子,展示了我們每時每刻評價自己以及周遭世界資訊的方式。


鏡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們的醜態,這不是鏡子的過錯,因為它也能清晰地映照出我們的美麗(p. 282)。


但是鏡子照在誰人身上?它實際上是不是哈哈鏡或者万華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