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馬、車輪、語言

看完了《馬、車輪、語言》。書中第一部份以語言學嘗試重構原始印歐語的時代與原鄉,以子代語族之間的文法、詞彙、地理位置、生態等推斷,原始印歐語年代大概在公元前4500-2500左右,地點在高加索與烏拉爾山脈之間的東歐大草原。原始印歐語群體祖先採用最先出現在聶伯河畔的放牧模式,改變草原社會的儀式與政治,讓前原始印歐語可以傳播至整片東歐大草原。

佔本書大半的第二部份描述歐亞大草原從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歷史。公元前5800-5700年左右,先驅農民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留下特里波里文化遺址。約在公元前5200-5000年,酋長首次出現在東歐大草原考古紀錄,當時馴化的牛、綿羊與山羊第一次廣泛傳播。在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發掘出這段時期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遺址,代表特色是有飾陶器、女性小雕像,以及牆壁建起前先鋪一層黏土的房屋。同一時間,聶伯河、亞速海以北、頓涅茨河出土遺址開始飼養牛羊,並出現明顯分配不平等。

公元前4700-4600年的窩瓦河中游的赫瓦倫斯克遺址有更大型的墓葬,包括百多名殉葬者與幾十頭牛、馬、羊。特別是馬具備前所未有的新儀式與象徵意義,可能與馬首次馴化有關。作者夫婦曾為馬銜在馬齒上的痕跡進行實驗,與古馬齒進行比對,認為現有證據最早騎馬的地方是北哈薩克波泰與特塞克文化,時間約在公元前3700-3500年。

東南歐一帶的「古歐洲」在公元前4300-4200年到達全盛期。公元前4200-4100年,氣候開始轉變,冬季變冷長達百多年,洪水更頻繁氾濫。到公元前3800年,多瑙河下游與保加利亞東部的文化大幅萎縮,村莊被廢棄,人們更依賴放牧而不是耕地。草原牧民移入多瑙河口周圍的沼澤與平原,有可能是最早的騎馬者。墓葬中發現石製權杖、武器、金飾,顯示戰爭可能被榮耀化,農民需要由牧民提供保護。

公元前3800-3300年左右,東歐大草原不同部落與區域文化擴張至其他邊界。北高加索山脈出現極度鋪張的酋長,與南方城市文明接觸,考古學上稱為邁科普文化。在西方,聶伯河特里波里農業村鎮首次接受墓葬儀式,村鎮規模擴大,直至公元前3300年被遺棄。公元前3500年,烏拉爾河東方部份草原人口決定穿過哈薩克,到達兩千多公里外的阿爾泰山脈,形成阿凡納羨沃文化,向該地引入家畜、金屬工具、陶器風格與喪葬習俗。阿凡納羨沃文化後來發展為印歐語系吐火羅語族。

公元前3300年左右,源自頓河—窩瓦河的顏那亞文化遍布整片東歐大草原,以運用四輪車牧羊為特徵。同一時期,草原氣候明顯變得乾燥涼爽,人們更頻繁移動以飼養牲畜。四輪車與騎馬令更機動性的全新放牧形式得以成立,讓牧民能走出河谷,在遼闊草原上生活上數月。牧場擴大與流動放牧帶來新的爭議,觸發顏那亞獨特身份認同的意識,伴隨而來的是物質文化與原始印歐語橫跨東歐大草原傳播。

有五項因素與印歐語在歐洲的傳播相關︰1. 東歐大草原社會更嫻熟於育馬與騎馬,滿足大草原之外社會的馬匹需求;2. 騎馬者的遊歷比步行者廣,有能力管理更大牧群,作戰速度比步行戰士快;3. 草原社會的「庇護人—附庸」系統讓「他者」也能享有一定權利;4. 賓主從「盛情款待」建立的互利共生,將他者納入明確權利與保護中;5. 喪葬與歡慶儀式用於建立聲望與展至財富,既能宣示身份認同,也可用來招攬人群。

公元前2500年後,歐亞大草原更為涼爽乾燥,在公元前2000年達到乾旱高峰。氣候變化令森林後退、草原擴張、沼澤減少。由於牧民依靠沼澤過冬,沼澤減少令牧民面對競爭加劇與生產力下降威脅,傾向在關鍵資源處附近定居。公元前2100-1800年間,烏拉爾河—托博爾河大草原間有超過二十個辛塔什塔風格的城牆聚落建立。辛塔什塔文化遺址發掘出最初的馬戰車,可能是以投槍與弓箭為作戰武器。在儀式、政治與征戰層面,辛塔什塔的革新都對後來印度—伊朗語族身份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1800-1200年間,斯魯布納亞文化(木槨墓文化)是西方草原最重要的青銅時代晚期文化。斯魯布納亞物質文化由窩瓦河延伸至聶伯河,最明顯特徵是數百個小型聚落遺址。放牧模式變得在地化,不需要長途遷徙,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與採礦需要。

公元前2000-1800年間,伊朗高原許多遺址與墓葬出現「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BMAC)的風格與出口物,包括新月斧、塊滑石小瓶、金屬雕塑等。這段時期BMAC與大草原人群的交往日益明顯,出現大草原文化的陶器。

約公元前1900-1800年,安德羅諾沃層文化在烏拉爾山以東現身,後來向東擴展至阿泰爾山脈、南至阿姆河,其文化源頭來自辛塔什塔文化。安德羅諾沃層文化擴張,反映牛羊放牧為本的經濟模式趨向成熟穩定,幾乎整個烏拉爾山以東大草原皆以此為基礎。安德羅諾沃金屬器以錫青銅為主,遺址有明確證據反映與中亞的貿易或劫掠。《梨俱吠陀》編纂於公元前1500-1300年,其族群可能是源於BMAC與安德羅諾沃的混合文化。

青銅時代晚期,大草原是希臘、近東、伊朗、印度與中國邊緣發展的各文明間橋樑。馬戰車技術、馬匹與騎馬、青銅冶金與戰略位置,都讓大草原社會擁有前所未見的地位。斯魯布納亞與安德羅諾沃層位文化,將大草原從文化彼此孤立躍升為交流傳播要衝,此一轉變永遠改變歐亞歷史的動態。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看完了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主題是心智的演化。

透過自然選擇,生命演化一方面盲目、沒有意識、缺乏目標,另一方面卻產生經過設計的實體。自然選擇下的演化由沒有理由與目的開始,隨著某些過程看來像是會產生其他後續過程,這些過程似乎可形容為有其理由。

達爾文的演化論指,自然選擇本身沒有理由,但有能力以自動尋找理由的方式改善設計。生物每一代中只有一部份競爭者成功繁殖,那些因好運以有能力繁殖的個體可以稱之為「被選者」,在盲目的篩選過程中創造出目的。

圖靈提倡,完美而漂亮的運算機器不必定要懂得甚麼是運算方法。機器只需要處理一系列「假如…就…」的條件指令,處理現在與下一步要做甚麼,就可以盲目地完美進行運算。圖靈展示出資訊處理的巨大設計空間,從絕對無知到人工知能的路徑可從在設計空間中逐步提升。

達爾文與圖靈的奇異倒置揭示,心智可以從純粹物質的過程開展,行事能力可以在沒有充分理解下出現,理解不是能力的唯一來源。圖靈與達爾文奇異倒置的分別之一,是圖靈機器需要智慧設計者發明。

如果行事能力不需要理解也能建立,人類為何與如何演化出理解能力?作者分析,理解不是能力的來源,反而是由能力構成理解。理解不是截然劃分為有或無,而是某種相對程度。語言對人類智能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有能力準確傳遞人們籠統理解的資訊。

設計過程涉及運用語義資訊,透過合適調整部件改善特定事物的前景。語義資訊是製造分別的分別,其價值與接收者相關。這些資訊不是編碼在DNA中,而是在演化過程與實際環境中發展。

透過自然選擇演化,是指群體成員的特徵可遺傳差異導致繁殖率有別,從而令群體數目轉變。演化依靠大致正確但不是完美的複製,因為突變是所有創新的最終來源。作者提出從達爾文演化至智慧設計的三維空間︰


空間三維軸分別是「由下而上—由上而下」、「隨機—特定搜尋」與「理解程度」。右上角是智慧設計的極端,某種像神一樣的天才智慧設計者。所有現實文化現象佔據中間位置,有不完美的理解與搜尋以及中度協作。

電腦的運算單元彼此相同,透過由上以下的軟件運作。神經元則是各有不同,透過由下而上的聯盟與競爭運作,每個神經元不斷搜尋對它自己有利的鄰近網絡。由上而下的智慧設計依靠事前預測,自然選擇產生的設計則在事後回顧才知道是否可行。神經元在基因定出的指標下,利用機遇與自己的可塑性改善表現。大腦較像是隨機應變的白蟻窩而不是智慧設計的軍隊。

迷因的文化演化將由上而下的智慧設計工具安裝在人腦,轉化人腦為「心智」。迷因是透過自然選擇演化的文化傳遞物,經由感知傳播。字詞是迷因的最佳例子,如同病毒一樣「自私」,希望被人說出而不是消失,在演化設計下引發與促進自己的複製。語言演化為更易學習、發音、認知、表達主張、疑問、要求與組織,以配合大腦的構造。

幼兒透過由下而上的過程學習母語,不理解發音的意義,只是牙牙學語試圖表達意願。歷史上第一個字就如同幼兒學說話時一樣,可視為對人類有益的共生物種,在演化過程中被馴化。人類開始運用字詞,享受運用字詞的好處,直至字詞從自然現象變成人們自己的工具。人們經過思考刻意運用語言,避而不用自己不喜歡的字。

當人們開始編輯自己的語言製作,字詞就完全被人類馴化。人類語言經由音素數位化,將字詞在文化演化的角色變得與DNA在基因演化的角色相似。在字詞確定成為文化創新與傳播的主導媒介後,字詞開始轉變演化過程本身,讓新型研發過程更接近智慧設計理想。

演化適應可以經由基因或文化傳遞︰基因一途在數十億年調適DNA複製、編輯與處理寄生基因的系統,文化一途則在遠較短的時間內,演化出有助可靠傳遞資訊的設計特徵。兩者共同演化讓迷因更配合腦部,其後腦部則演化出改善迷因與宿主運作條件的硬體結構。

基因與文化共同演化需要有長期的特定環境。環境變異既不能單調也不能太多變︰在太單調環境研發新事物沒有甚麼好處,在太多變環境研發新事物的好處無法累積。其他助長因素包括二者步行空出雙手製作工具、稀樹草原讓人類節省運動所需能量、水邊食物補足欠缺食物時的糧食等。社會智慧是基因與文化共同演化另一可能臨界點,讓人類有能力解讀其他人的意圖,這種能力其後演化成合作的天性。

當語言出現,基因與文化共同演化的結果變得有可能累積,引發人類的認知與思考能力。文化探索讓達爾文設計空間去達爾文化,不斷增加設計過程中的理解成份。在口頭溝通成為人類必備技能後,選擇壓力會傾向可以改進語言運用的生物改變。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幼年期延長,讓子代依靠親代保護、供養與教育的時間增加。與此同步的是人類相互密切注視,促進不同人共享注意力與意圖。

人類自我注視、反省與利用字詞及迷因思考的能力增加,讓字詞及迷因進入人類的顯見影像,進而允許設計空間的由上而下探索展開。與自己說話可以建立新溝通渠道,讓隱藏的知識公開。透過字詞、圖像與其他自我模擬工具,人類可以檢視、分析與盤點任何正在考慮的事物,不只可以思考食物與居所,還可以思考食物與居所的思考,思考對食物與居所思考的思考等。

藉由更多有意搜尋與更多由上而下設定問題,讓問題更有效得到解決,人類文化累積速度不斷增加。運用語言的人類預設事情可以理解,當情況並非如此會讓人感到混亂。面對需要找出理由的需求,人們經常會在沒有頭緒時憑空選擇一個理由,因此讓某種方便的意識形態誕生,例如「神自有無法理解的方法」。必然有理由的傾向讓迷因將人腦變成人們的心智,人們有能力以大致能夠表達的理由,接受或拒斥遇到、放棄或發展中的想法。

人類獨有能力將只有模糊概念的行動在事後自我指定理由。藉由以文化迷因自我正當化,人類學會事先計劃、探索與批評理由,透過與自己及他人討論預早解決部份生活問題。迷因演化會讓一種用戶介面得以出現,這種用戶介面使迷因在與他人溝通時的「自我」變得「可視」,自我成為敘事的重力中心。

人們心智的第一身觀點與對他人的第二身觀點沒有很大差異,視第一身觀點為意識是一種錯覺。人不能感覺到自己腦部的複雜神經運作,只能妥協於經過詮釋與剪輯的用家幻象,這幻象如此令人熟悉,以致於人們視之為不容置疑與深刻認識的唯一現實。人類意識的特點是其中重要部份由文化演化組成,以字詞與其他許多思考工具,創造出與「由下而上」動物心智不同的認知建構。

休謨提出,因果關係的印象來自人們內在,而不是外在,因果關係印象本身是預期習慣的效果。人們心智中的慣習傾向才是其因果關係感的來源,而不是源於某種外在物體。

在當代,演化可以在電腦程式中進行,構成某種類達爾文式機器學習系統。運用電腦程式可以產生運算過程無法理解的結果,讓人類走入後智能設計的時代。作者提議,在運用人工智能時,假如機器決策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與福祉,需要有更高標準的問責與訓練,鼓勵系統設計者更透明與謹慎。保留人類對系統理解的實際運作原因是,人造物會損壞,需要有人修理。假如只有很少人能理解它們,維持文明的許多重要系統就無法暢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