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嘉峪關外

看完了《嘉峪關外》,主題是1759-1864年清帝國下的新疆。乾隆征服新疆時曾受到漢人官員質疑,國家統治延伸至蠻荒之地徒然浪費。乾隆辯稱征服新疆減輕內地軍事支出,可以節省資金。朝廷努力達至「以西域治西域」的目標只有部份成功,屯田與對哈薩克貿易讓新疆在糧食與牲畜自給,但軍府仍需要每年從內年輸入協餉應付支出。

為減少當地人不滿,清朝在南疆稅率偏低,政府壟斷重要商品在新疆又無法實行,皇帝諭示當地官員不得嚴從內地章程。這些官員以官鋪、租賃與「生息銀兩」投資資金獲取利潤,用於滿蒙士兵額外所需。官員同時操縱貨幣制度,徵收商業稅,商業網絡成為新疆政府重要的額外收入來源。

在乾隆的正式公告中,內地漢人、蒙古人、新疆穆斯林都是圍繞清朝皇室,沒有特權地位。1830年第二次和卓入侵後,朝廷決定取消漢人移居南疆限制,這預示帝國觀念的重大轉變。1850年代內地各省遭嚴重破壞後,新疆政府欠缺輸入餉銀,陷入財政危機,徵收更多商業稅。新疆與內地貿易量一直減少,原因包括貿易路線不再安全,與商業稅不斷增加。內地協餉消失讓南疆政府對當地回子徵收更多新稅,當地回子對清朝統治日趨不滿。清朝軍事力量不斷衰落,伊犁旗人喪失軍事能力,也沒有經費維持戰力。

總覽清朝對新疆的「帝國主義」性質,作者指清朝向中亞擴張的動機複雜多變,不能忽視乾隆本人在擴張過程中的影響。對清朝來說,擴張最初缺乏經濟動機,沒有證據指清帝國以搾取新疆自然資源與商業財富為擴張動機。乾隆曾提出以擴張為帝國提供生存空間,讓不斷增加的內地人口向新疆流動。新疆清朝當局沒有過於干涉當地宗教與風俗,沒有希望同化當地平民,反而以維持不同民族的文化界限為目標。但在十九世紀中期,清朝在新疆開始有理念上的轉變,讓大量漢人移民來替代新疆的民族。

清帝國主義消除草原遊牧民族進一步的戰略威脅,並強化它在西藏的地位。在經濟上,清朝從新疆運出最有價值的東西是玉石,成為皇家私人的財富。直至1850年代,清朝沒有向通過新疆的商隊直接徵稅,商稅幾乎都是針對內地貿易茶葉、大黃等貨物的坐商。新疆內地私商在北路以山西商行為代表,通過內蒙古至烏魯木齊販運茶葉與奢侈品。西路私商規模較小,沿河西走廊至新疆各城,身份各有不同。

清朝秩序下的新疆有利於貿易發展,農業擴張與白銀輸入也一直刺激新疆經濟。另一方面,清朝默許當地領袖伯克對回子農民的勒索。內地沒有從新疆獲得超額利潤,清朝也沒有成立壟斷公司來控制新疆的貿易。

清帝國主義讓中國精英改變心理上「中國」的觀念,新疆從十八世紀批評者的「無用之地」,變成1830年代末經世主義思想者眼中,可轉變為內地人真正的家園。十九世紀後半外來壓力增加,讓清朝鼓勵漢人移民新疆、蒙古、滿洲與台灣,並在當地實施當地形式的行政機構。清朝為了確保其安全,以帝國的「漢化」(而不是自動服膺較高文明的「中國化」)為妥協,漢人取代滿蒙掌握權力,在邊疆地區定居的漢人日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