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真確

看完了《真確》,內容是討論我們對世界有錯誤認知的現象與原因。作者的調查顯示,我們許多人對世界無知,給出種種與實際不符負面答案,比隨機亂猜更差。作者認為這種過度誇大的世界觀,源於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

作者談及我們的十種直覺偏誤,並提出思考工具培養求真習慣。第一種偏誤是二分化,認為世界只分成「我們」與「他們」、「已開發」與「發展中」、「富國」與「窮國」等。這種印象在1965年時或許正確,但2017年世界多數人(75%)已身在中等所得國家,活在低所得國家人口只有9%。

作者建議更現實的分類是將國家分為四級,一二級界線是2美元,二三級界線是8美元,三四級界線是32美元,大概十億人在第一級,三十億人在第二級,二十億人在第三級,十億人在第四級。大多數人都在第二與第三級,與1950年的西歐與北美生活水準相當。

二分化直覺偏誤來自比較平均值、比較極值與自己的上層目光。為扭轉這種偏誤,作者建議我們檢視分佈狀況,發現個體間重疊之處,注意多數個案都落在中間,以及不要從俯瞰目光認為底下所有事都一樣。

第二種偏誤是負面型直覺偏誤,我們傾向留意壞事而不是好事。世界許多進展緩慢分散,不易受人注目,但各種進展累積起來則是巨大進展,例如赤貧人口比例在二十年內減半、四十年來壽命提高10歲、識字率提高至86%,以及另外許多生活改善。

負面型直覺偏誤有三種情況︰對過去的錯誤記憶、新聞媒體與社運人士選擇報導,以及擔心說壞事正在好轉會顯得冷血。作者提醒,慶祝現有成功是一回事,繼續目前奮鬥是另一回事,兩者並不衝突,失去希望反而無法達成目標。

為扭轉負面型直覺偏誤,作者提出我們應區分狀態(現在怎樣)與改變趨勢(變好或變差)之別,事情可以既是糟糕也在變好。我們應留意好消息絕少會報導,逐漸進步不會成為新聞,新聞多也不代表變事多。我們也不應沈浸於美化過去,要珍惜現有成果,相信未來世代也能跨過障礙。

第三種直線型直覺偏誤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例如以為地球人口會不斷增加,但聯合國的預測是逐漸趨平。正如小孩身高不會一直增長至400公分,許多趨勢都會有直線以外的走法,例如迅速攀升後趨平的S型,迅速減少後趨平的滑梯型、只在特定間隔提高的駝峰型、一直翻倍的倍增型等等。為了明白一項現象,我們需要確實了解線的形狀,不能假定它就是直線。

第四種恐懼型直覺偏誤與人類過去演化的環境有關,現在則變成媒體吸引注意力的工具,扭曲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讓我們錯估天災、航空安全、戰亂危害、化學物、恐襲的危險程度。面對恐懼型直覺偏誤,我們應留意新聞與自己的注意力都偏重恐怖消息,風險不是自己感覺多害怕,而是有多危險與自己暴露在多少危險,並避免在驚恐時下決定。

第五種失真型直覺偏誤讓我們將單獨數字與特定例子想得過於重要。有兩種工具可扭轉失真型直覺偏誤,其一是比對數字,單獨的數字沒有比對基準就沒有很大意義。在比對許多數字時,先找出最大的那些數字,它們通常比其餘全部加起來還重要。其二是善用除法,例如將數字除以總人口,找出的比例通常更具意義。

第六種概括型直覺雖然必要而有用,但它可能令我們誤將許多不同事物歸為一類,甚至以特例套用在整個分類。作者提議,要知道哪些簡單分類會導致偏誤,極好方式之一是旅行,體驗自己在家鄉習以為常的一套可能沒有用處,甚至造成危險。扭轉概括型直覺偏誤需要我們質疑自己偏好的分類,作者提出五種這樣做的方法︰尋找同一類別相異之處,不同類別相似之處;留意「多數」只代表超過一半,如果可能應問清楚百分比;當心別把特例當通則;假定自己不是「正常」,別人也不是笨蛋;注意適用某一群體的做法未必適用於另一群體。

第七種宿命型直覺偏誤認為固有特質決定命運,事情永遠會是這樣。作者提醒,文化、國家、宗教與人都不是石頭,會不斷改變。例如女性生子數目並不是受宗教固定不變地影響,不論宗教,赤貧女性都生下更多孩子,在所得增加後生育率都會減少。為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我們要注意緩慢改變不是沒有改變、樂於更新知識、跟父母與祖父母的價值觀比較,認識價值觀改變之大,以及蒐集文化改變的例子。

第八種單一觀點直覺偏誤讓我們以為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肇因,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解答。這種思考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卻讓我們看不到不符這觀點的資訊。作者建議,我們應時常檢驗自己喜愛的概念,保持虛心,與不同人談話。雖然這樣我們會沒時間建立許多見解,但許多錯誤見解還不如幾個對的見解。

抱持單一觀點有兩個主因,其一關乎專業,專家只是自己領域的專家,在其他問題上與普通人表現差不多,有些社運人士專注自己的領域,甚至有意無意將關注的議題放大。不靠數字不能理解世界,但單靠數字同樣不能,要看到數字背後的現實世界。抱持單一觀點的另一原因關於意識形態,認為某種政治方式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公部門與私部門的答案不是只能擇一,而是視情況而定,而且兩者並行。

第九種怪罪型直覺偏誤會替壞事找出簡單清楚的元凶,讓我們誇大特定個人或群體的重要,沒看見複雜的真相,也很難解決問題。作者指出,壞事發生時,我們該把矛頭指向系統而非個人,好事發生時,我們也該把更多功勞歸功於默默推動成功的體制與科技。假如我們真的想改變世界,就得弄清楚世界真正運作的方式,而不是只想揍人一拳。

第十種急迫型直覺偏誤告訴我們再不做就沒機會,現在就要下決定,但事情幾乎從來不是這樣,不是非得擇一不可。作者堅持不應訴諸恐懼,談到未來是該抱開放態度,清楚其中牽及的不確定。有時最有用的行數就是改善數據以獲得更正確的認識。社運人士自己要冷靜才能採取明智的行動,不致危及民眾的信任。

作者最後對求真習慣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提出多項建議。在教育上,我們該教孩子基於事實的架構,訓練他們善用上述求真習慣法則,最應該教他們抱持謙虛與好奇,樂於說出「我不知道」,主動吸收新知識。

在職場上,企業應依照基於事實的世界觀做事,了解未來全球市場成長主要在亞洲與非洲,注重這兩地的員工,知道全球化仍未結束,並在投資時擺脫對非洲的天真認知。記者應時常檢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並加以更新,培養求真思維。我們也應明白新聞終究不算是增進世界觀的理想管道。各種專業團體也可以嘗試提問更多事實問題,找出自己所屬團體的無知。

作者相信,終有一天所有人都擁有基於事實的世界觀,因為基於事實的世界觀更有助把人生走好,也讓人更安心,並知道我們該怎樣令世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