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看完了《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講解騙徒詐騙的步驟與技巧。人們認為騙子應該與自己一樣對說謊愧疚,因而有相應的表現,但騙子並不一定會感到羞恥,即使羞恥也不是在任何情況都無法隱藏。說的謊越多,就越不容易從微表情露出馬腳。人們在沒有負面提示下會預設信任他人,這本身不是壞事,但會讓騙徒有機可乘。

判斷誰可能被騙時,受害者的個人特質並非最重要因素,情境因素則是重要指標。如果一個人常感到被孤立或寂寞、人生遇到重大轉變或有財務需要,就特別容易受騙。處於格外脆弱的情緒狀態會讓人變得衝動愛冒險,讓平常看來愚蠢的計劃或建議變得令人心動。

欺詐第一步是選定受害者,需要正確判斷對方的來歷喜好。這包括觀察目標的外觀特徵,以及透過肢體表情讀出弦外之音。一般人會從自身的觀度觀察別人,因而經常誤判。騙子則有動機辨別他人的細節,讀出目標的情緒與欲望,並展示自己希望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印象與影響力。

騙子能識破人們的喜好,裝作有共通點,令人產生熟識感。熟悉感可以透過事先準備與鋪陳、偽裝偶遇、重複出現、假裝有共同認識的人而建立。當受害者對騙子越來越有熟悉感,會更願意與騙子分享私事,騙子的籌碼就更多,更懂得如何討受害者歡心。

在選定目標時,騙子知道如何讓目標降低警覺,無法辨別社會線索,以免事跡敗露。人們降低警戒的因素包括時間、感情或情景中的壓力,讓目標以為自己有主導權,以及涉及金錢與貪欲。

選好目標後,騙子開始展開前情鋪陳,最重要的是動之以情,讓目標無法保持理智。人們總是先生出感覺,然後才透過認知與辨識過程產生清楚看法。特定情緒會令人做出特定行為,用特定方式解讀訊息。騙子得預先設想每種情緒與行動的關聯,度身訂造有效的戰略。

在詐騙前戲中,說故事是最有力的方式,讓人毫無保留接受某些訊息。當故事言之成理,人們往往全然接受它的真實性。故事的成功要素是戲劇化的情節,讓人感同身受,在故事角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認同故事隱含的喻義,改變對現實的看法。新聞事件可以令民眾情緒激昂,騙子稍加利用就可以編造絕佳的詐騙前戲。

接下來是設下圈套的階段,騙子需要提升聽眾好感,降低聽眾抵抗力,說服目標跟從自己的計劃。騙子可以先幫目標一點小忙,再得寸進尺要求他們為自己做更多事。以退為進是另一種手法,騙子先提出較不合理的要求,在被拒絕後再利用人們的罪惡感,讓人答應較不麻煩的要求。「中斷再造」技巧是在提出要求後,改變說辭再次出擊,打斷人們的評估過程。「低飛球」則是先開出簡單要求,在對方接受後再變卦,提出更多要求。珍奇稀缺性可以引入上鉤,珍貴情報讓人逼不及待交易。說話內容很多、很快、聽來複雜,能夠增加聽眾認知負荷,影響他們的判斷能力。

當騙子設好圈套,目標會覺得故事聽起來合理,自己值得有這樣的福氣。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最獨特,能力特別出眾,不會是被騙的傻瓜。騙子投其所好,滿足人們的虛榮心,利用人們最得意的特質讓目標深信不疑。就算有人指出受害者上當,受害者也不會反省改變,反而先懷疑證據的真假,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人們對個人挫敗寧願忽略而不想記取教訓,這表示上過一次當的人,往往會被同樣手法騙第二次。

人們接收周圍訊息時,傾向接收正面積極的一面,過濾負面悲觀的訊息。只想成功時,人們會忽略失敗的可能。騙子會利用「獲利誘餌」,讓人們自以為得到合理的結論,使短期詐騙變成長期詐騙。對未來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讓人們嘗到獲利誘餌時相信好運會持續,甚至自鳴得意而錯失抽身良機。

當受害者完全信任騙子,騙子會讓受害者淺嘗失敗滋味,以確認能從受害者身上撈到多少好處。破局失利後,受害者理應設立停損點,卻因為之前的獲利誘餌而期望過高,加碼下注,期待翻身。人們選擇性接受特定證據,好讓現實看來符合期待。詐騙專家早已選好最佳守備位置,讓目標對故事深信不疑,不會轉身離開。

在受害者身陷騙局,再次付出,一敗塗地後,騙子達陣收網,享受成功果實。人們做出重大投資與選擇後,就無法理性評估潛在損失有多嚴重。減少損失代表承認錯誤,而承認錯誤的心理成本太高。偏好維持現狀令受害者繼續損失,讓騙子有時間獲利脫身。

騙子達陣後需要排除阻礙,避免騙局公開,好繼續用相同騙局引誘新目標上當。有些騙局會一開始要求受害者守口如瓶,否則不會獲利。但大部份情況下,騙子無需買通他人,就能讓受害者因害怕名聲受損而閉嘴。

作者最後指,人們上當是因為誤信騙子口中的真實,以為騙局會讓人生變得更好,會為人們的存在賦予意義、提供價值,並點出方向。追根究底,詐騙專家販賣希望,因此騙徒是史上最古老的行業,並歷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