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浮萍男孩

看完了《浮萍男孩》,討論美國男孩為何變得缺乏動機。知道本書緣由是在《大西洋月刊》看到一篇提倡男孩"redshirt"(延遲一年上學)的文章,文章作者的blog提到本書作者Leonard Sax,就找來看。

書中提到令男生變得冷漠、沒有動機的因素有五大項。首先是學校的改變。幼兒園的學習課程加速,要五歲小孩學習以前小一的課程,遊戲活動減少,閱讀與寫字教學增加。這對五歲的男生特別困難,因為男生的腦部成熟年齡較女性遲。當男孩在幼兒園落後,形成不喜歡學校的印象,對往後學習也會造成障礙。作者提出,女孩會為取悅老師做家庭作業,男孩則只在對作業有興趣才會做。當基礎教育課程加速,可能會製造出性別差異。

學校更著重書本知識而不是經驗知識,會損害男孩對事情有熱情與好奇心的發展。被剝奪戶外時間的男孩與真實世界互動時,有時會抓不到概念與問題重心。

作者認為當代美國的學校對男生並不友善,在作業課題中不考慮男女孩處理情緒的腦部發展差異,為免麻煩禁止孩子丟雪球,即使課題是戰爭也完全不允許作文功課有暴力情節,將競爭變成「人人都是贏家」,令男孩覺得很愚蠢。

如果允許界內與界外,而不是純粹「零容忍」,男孩就不會那麼容易覺得學校不屬於自己。如果是喜歡競爭的小孩,集體競爭可以令他們投入,不用因毫無勝算而逃避,並理解團隊的榮譽,不會那麼自我中心。

男孩失去動機的第二項因素是電玩遊戲。有些男生對電玩很有動機,但對其他事情則缺乏興趣。作者指當中與有些男生希望控制其環境的意志有關。他們認為自己獨一無二,擁有隱而未顯的命運,但也知道自己的世界觀對別人沒有說服力。在電玩世界中,玩家可以很偉大,失敗也可以輕鬆重來。相對而言,真實世界對他們就顯得非常無趣。

帶有暴力成份的電玩會令小孩缺乏注意力,較易做出真實的危險行為,更容易肥胖與過重,更有機會將包括自己的所有人看成非人與物體,對攻擊性行為更不敏感,同理心與憐憫降低。暴力電玩以虛擬世界的動機交換真實世界動機,令男孩較易認為真實世界的事物並不真實。

第三項因素是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藥物。美國男孩服用ADHD藥物的比例在三十年內大增。這可能與責任轉移、家長不妨一試心態,以及醫師傾向以藥物效力評估病人有關。作者指,ADHD藥物改善正常兒童表現的效力,與改善ADHD兒童表現的效力相同。這表示藥物改善孩子表現,不代表孩子就有ADHD。作者特別反對濫用安非他命與派醋甲酯類興奮劑藥物,兩者可能會令伏隔核變小,令孩子失去動機。

第四項因素是內分泌干擾物資,作者主張這包括環境雌激素、鄰苯二甲酸與雙酚A,並懷疑其他塑膠也會干擾內分泌。鄰苯二甲酸與雙酚A在動物實驗中會損害大腦系統,也可能與ADHD及肥胖問題有關。近年美國男性的男性荷爾蒙水平比其祖父輩低,作者引述研究推論這與鄰苯二甲酸有關。

第五項因素是文化。作者認為當代美國文化忽略男孩轉型成男人的過程,世代之間的文化交流薄弱,男孩缺少正面的成年男性模範引導。成為大人不是長大就好,需要由男孩主動完成。任何文化都需要對如何定義男子氣概作個別與集體選擇。在沒有成年男子社群引導下,一些在乎自己是不是真正男人的年輕人,可能會轉向幫派暴力、濫藥或飆車以肯定他們的男性認同。

作者指,近年美國傳統工作被淘汰或不再吸引,服務業也吸引不了太多男性,培養出一批沒有生產力的年輕人,看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或目標。男性角色需要重新思考,但不是許多男性選擇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反而變成家庭的寄生蟲。

更多年輕男性與父母同住,選擇未來不結婚與生孩子。色情資訊讓男性不需要真實女性也得到性滿足,越來越年輕男士過度利用色情資訊後,無法對真的女人興奮。作者稱為「賴家王老五」的一群美國年輕男士,特點是懶散、沒有鬥志,依賴父母維生,自己只是想玩,並對此非常滿意。

本書目標讀者應該是家長,作者針對上面討論的五項因素向家長提出若干建議。對教育制度的轉變,作者提議家長了解幼兒園的上課情況,是否過早強調識字能力,有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等,並找出學校如何評估孩子,是否只運用紙筆測驗。假如發現孩子在學校很辛苦,學校缺乏體驗式學習,可以與其他家長組成團體再與學校商談。

對於電玩遊戲,作者指家長需要提供比電玩更有趣真實的管道,才較有可能限制孩子的電玩時間。例如加州「合法飆車」運動讓年輕人安全體驗飆車的樂趣,或者讓孩子參與像欖球等肢體接觸較多的團體運動。

當學校指孩子可能患有ADHD時,作者建議由沒有偏見的專家診斷,最好不是家庭醫生或駐校心理學家,他們傾向診斷孩子患有ADHD。作者列出評估小學男性是否ADHD的各種因素︰一,過動、衝動或缺乏注意;二,在十二歲之前出現症狀;三,症狀在不同地方都會出現,而不只是在學校;四,在社交與學業有顯著功能障礙,純粹表現低於平均不在此列;五,不能歸因至其他疾病,如家庭問題、憂鬱症等。一旦確診ADHD,作者認為用藥應由非興奮劑類開始,興奮劑類藥物劑量應盡量降低。

作者提醒,對學校不感興趣不是ADHD,ADHD是孩子想注意聽課但無法做到,討厭學校的孩子則是漠不關心。如果孩子小學時表現優異,進中學後則失去動機,則很可能不是ADHD,可能是生活適應有困難,需要他人輔導。

對環境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作者意見是避用塑料產品,樽裝飲品可以用玉米原料製造的樽取代。

男孩需要健康的男性角色模範,作者認為這需要家長提供,不然男孩會在市場上選那些不健康的模範。作者批評學者拒絕父親身為提供者的傳統角色,卻沒有任何替代,真空由不尊重的文化填補。成年男性社群為男孩提供不同的男性角色,這可以是宗教社群、童軍、球類活動、保護自然組織、射擊俱樂部等。只要家長選擇男孩可以與其他男人互動,看到其他男人怎樣生活、休閒、照顧家庭與服務社區的社群就可以。

作者主張,在完全忽略性別差異與狹窄的性別角色之間,第三種方法是承認性別的重要,並引導男孩打開視野,而告訴孩子真正的男性價值是熱衷學習,勇於承擔做對的事,讓男生受益而女生不會吃虧。

作者一系列三本討論性別與教養的著作當年引起討論,像是作者提及那些特徵的性別差異是否真的那麼明確,以及作者對各項研究的解讀是否合適。就本書而言,作者指學校忽略男孩腦部發展,過早著重讀寫知識似乎頗有說服力。電玩遊戲的影響看來比作者提及的要複雜。關於ADHD對評估偏誤的批評較有力,對藥物長期影響那部份較多是推測。內分泌干擾物質重點只在塑膠,有點意猶未盡,也沒有提及男性荷爾蒙水平下降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肥胖與壓力。成年男性角色崩解的文化問題涉及許多方面,解決方法或許不是本書討論範圍內可以處理。

本書引用許多真實例子,實際人物的故事總是有引人入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