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獨裁者手冊

看完了《獨裁者手冊》,作者首先提出統治法則的四項教訓︰

1. 政治的一切就是取得權力、保住權力,而非為國民全體謀福祉。
2. 確保政治生存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奪權與掌權時只需依靠少數幾個人。
3. 假如這一小群黨羽知道有一大堆人等著取代他們,統治者的權勢就更穩固。
4. 人民享有不同程度自由,會決定他們上街抗爭能否成功改變,還是繼續活在壓逼之下。

從本書的觀點看,沒有所謂國家利益,只有領導者個人的利害與行動。

作者提醒,沒有人能獨自統治,沒有人能有絕對權力。差別在於仰賴領導者施捨好處的人數,以及有資格進入獲得好處族群的人數是多少。對領導者而言,人可以分為三類︰

1. 名目選民︰依法有權(不論權力大小)可以選擇領導者的人。個別名目選民的權力甚微,屬可替代的一群。
2. 實質選民︰可以「真正」選擇自己的領導者那些人。例如黨國制的黨員、皇室制的皇室成員、國會制的國會議員。屬有影響力的一群。
3. 核心圈盟友︰最重要的一類,成員來自實質選民。他們可以選派候選人,控制全國政策,有能力推翻領導者。屬少數關鍵支持者。

以上三個群體是本書討論的基礎,作者稱它們是所有組織政治運作的根本。三大群體的規模變化與相互交錯決定政治裏發生的一切。

在民主政體中,關鍵支持者規模太大,私下收買他們成本太高,每個成員可得到的好處太少。因此民主政體更重視以公共政策爭取支持,稅率通常較低。

相較之下,獨裁者、公司執行長等仰賴一小群關鍵支持者,將部份收入以私人利益收買這一小群人忠誠更能有效統治,容易助長以私利導向的政權,領導者偏好徵重稅分配給少數關鍵支持者。

根據本書「統治是為追求政治生存」這基本理論,作者歸納出在不同政治制度下成功的五大基本法則︰

1. 盡可能壓低關鍵支持者的人數,關鍵支持者人數越少,領導者權力就越大,花錢也更為自由。
2. 盡可能擴張名義選民人數,以輕易撤換麻煩的盟友,讓他們彼此防範,不論他們屬有影響力的一群還是關鍵支持者。
3. 控制金錢流向,領導者決定誰有飯吃。
4. 給關鍵支持者只要剛好足夠保持他們忠心,不要過多。
5. 千萬不可從少數關鍵支持者口袋中掏錢以討好人民,關鍵盟友不滿叛變,領導者就會被推翻。

作者指出,這些法則一樣適用於民主政體。

奪權的挑戰者需要做的只有三件事︰排除現任統治者、掌握政府機器,以及建立支持自己成為新統治者的核心圈。排除現任統治者的方式包括現任死亡、利誘關鍵核心成員投誠或由外推翻現有體制。在舊有統治者消失後,挑戰者需要以最短時間控制國家機器。新上任的領導人要安撫支持者,讓他們不會擔心成為棄子。

在民主制度下,挑戰者是否成功,依靠能否提出比現任政府更好的獎賞。民主政體的政權交替不像獨裁政體緊迫,因為現任者在敗選瞬間,勝選者的支持聯盟已自動成形。民主領袖必須以公共政策酬賞支持者,但這不代表民主政治沒有私人利益。民主領袖需要很多支持者才能上台,分化對手加以擊破是奪權的有效方法。

保住權力與奪權所需的技巧大為不同。新領導者需要迅速行動,剷除部份盟友,拉攏與引進更願意為自己效忠的人。寧可任用忠心無能的人,也不要留下能幹的潛在敵人。要讓核心盟友圈每個人都知道,有許多人可以取代他們——這就是很多獨裁政體舉行假選舉的原因。

只要逃過制裁,領導者永不應放過任何選舉作弊的機會︰規定選民資格、暴力阻止、操弄選票、補貼小黨、設立弱勢群體保留席次等等。集體動員投票令可能真正有影響力群體人數遠比名義選民少,透過公共政策酬賞支持自己的群體,懲罰不支持自己的群體,就變得更有效率。

核心盟友圈大小左右領導者的平均在任期。核心盟友圈較小的專制者存活較久,但他們要撐過任期前六個月卻異常困難。一旦專制者掌握財源、整肅盟友後,他們要活下來就簡單得多。核心盟友圈較大的民主領袖則需要不斷討選民歡心,雖然上任頭幾個月有蜜月期,但不斷尋求好政策的壓力讓他們甚少能在任超過十年。

在專制政體中財源何在尤加重要,但錢也藏得特別好。秘密藏錢不但能防範敵人,也能讓支持者不知道其他人拿到多少,令每個擁護者的價碼被盡量壓低。專制者在上台頭幾個月必須盡量搜括財源。有時他們也會暫時擺出關心民眾的樣子,以撐過最困難的頭幾個月。

稅金是領導者的重要財源,可能的話他們都想盡量加稅,但刮得出多少錢也受限於三件事︰一,稅金會降低人民工作意願,令可抽稅額減少;二,稅金負擔也會落在關鍵支持者頭上;三,徵稅需要技術與資源。

在仰賴小型聯盟的政體中,徵稅既可以給領導者用於獎賞支持者,又可以令盟友圈以外的人變得更慘,從而令盟友身份的更為重要。當稅金可回流到關鍵支持者手中,他們就會就不猶疑支持高稅率。雖然名目稅率不高,但專制政體的隱含稅極高︰私有財產可被直接沒收。

當某國擁有豐富資源,領導者不用依靠稅金就可以賞賜支持者,就不需要提供讓人民努力工作的條件,並能讓盟友圈以外的人更加無力反抗。

政治讓領導者舉債變得更有吸引力。債務由全民承擔,但借貸好處卻是在盟友圈內分享。隨著盟友圈縮小,成員間從舉債獲利增加,舉債的誘因更強。為了比挑戰者更有能力酬賞支持者,領導者能借多少就會借多少,不借錢反而會危及領導者的權力。作者認為,國際間的減債計劃只會讓專制者的政權穩固,有資源可以收買盟友。經濟危機一結束,專制者的改革承諾就會成為空談。

作者指民主並不是富國的奢侈品︰

小型聯盟的領導者常說,凡是可以改善人民福利、推動優良政策的事,如言論自由、媒體自由、集會自由等,屬於奢侈品,要等國家經濟繁榮後才能給予人民。這只是一時方便的說詞,領導者只是想讓人民繼續窮困,好繼續壓迫他們而已。

……在財富還沒出現之前,只要預先出現「必須仰賴大型盟友圈才能上台」的政局,該國人民的生活品質就可提高,而且還可預示了未來的經濟繁榮。相反地,經濟的發展與成功並不保證帶來良善的治理,事實上還可能是阻礙治理。(pp. 157-158)


領導者只需依賴少數關鍵支持者時,高等教育是為權貴的子女而設。對專制者來說,沒必要讓一堆人學習無關創造收入的技能。專制者提供醫療照護的動機,也是讓勞工工作創造收入。幫助嬰兒對維持權力用處不大,結果是嬰兒照護水準較差。出於維護權力的成本考慮,專制者也較不著重一些基本而重要的公共財,如乾淨飲用水。至於道路、電網、水壩等基礎建設,既可提供公共財,又能當作私人酬賞,較受到專制者重視。

當自然災難發生,災後情況會反映出領導者如何分配收入。如果關鍵支持者眾多,救災會非常迅速,重建也快速有效率。相反,當關鍵支持者人數不多,救災不力不會導致有人丟官。專制者往往會傾向誇大損害爭取國際援助,當援金到手後,就流入高官要員的私人帳戶。

統治者需要私下酬賞盟友以獲得他們支持,因此,貪腐可以令領導者得到更多權力。喜歡貪腐的人最容易成為支持者。領導者要逼害、打壓、消滅敵人,就需要有人幫忙做這些骯髒事。正因為金錢讓少數人生活優渥,這些人才會貫徹領導者的意志,保護領導者的權力。即使在民主政體中,私人酬賞也會為私利扭曲經濟,只要領導者提出對特定選民有利的政策,這些人就會支持他。

貪腐在小型盟友圈政體中更為盛行。在這些政體中,與其讓警察得到國庫而來的私人酬賞,不如讓他們自由貪腐。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更依賴現有政權︰他們既會感謝現有政權讓他們上下其手,也知道自己如果不忠誠就會喪失特權遭到起訴。不管任何反貪腐法律都不可能讓貪腐絕跡,因為整個政治系統就是建立在貪腐之上,由領導者到支持者每個人都沾上邊。作者認為,讓政治領導者對更多人負責,令盟友圈擴張,貪腐才會失去其作用。

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民主國家領導者的行為與專制者差不多。收買其他民主國家的政策昂貴,因為民主國家要向多數人負責,補償反對該政策者的代價很高。收買專制國家的政策則遠為簡單,只需要收買該國少數關鍵支持者。民主國家領導者為了帶出討好自己國家選民的政策,需要聽話而不是民主的外國政權。民主國家打著促進民主的名號干預外國,卻往往大幅降低目標國的民主程度,讓易於收買的專制者變得更聽命行事。

在民主政體中,抗議是為了提醒領導者人們已經不滿,可能會讓領導者下台。但在專制政體中,抗議意味著人們要推翻現有政府,改變統治方式。專制者厭惡自由會讓人民聯手反抗政府,但缺少自由人民工作就沒有效率,進而令領導者收不到稅。因此,專制者有多仰賴稅收維持政府運作,決定了他們對人民的壓逼有多深。

民主化革命最常出現於推翻原政權後,沒有豐富資源的國家。沒有天然資源,好的革命領導者為鼓勵人民生產,必須讓人民擁有更多自由。民主化革命另一原因,是領導者上台時盟友圈規模已較大,政府為了生存,最少會暫時試圖維持聯盟現狀。

關鍵支持者規模會影響領導者對戰爭的看法。依賴眾多關鍵支持者的領導者不會輕易讓士兵涉險,只會在確信可獲勝時才開戰,否則他們會設法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因此,兩個大型盟友圈國家開戰的機率非常低,除非其中一方極為弱小。民主領袖需要提供國內人民喜好的政策,更在意戰爭的結果。在戰局不利時,民主領袖會盡力求勝,因為敗仗的領導者幾乎等著下台。獲勝後民主國家也更可能繼續留下,確保戰後協議執行,通常這意味著扶植傀儡政權。

依靠少數關鍵支持者的領導者更容易開戰,即使獲勝機會並不特別高。專制者開戰時竭盡全力,要是這樣不足獲勝他們就會撤退。要是能帶來更多財源,專制者不反對打勝仗,但對他們而言,保住權力比追求額外財富更重要。即使打敗仗,專制者受到的影響也比民主領袖小得多。只要能保住足夠資源,戰敗造失慘重傷亡也通常不會令專制者下台。

作者指,可替代一群人、有影響力一群人、關鍵支持者與領導者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即使想讓世界變得更好,仍會受政治現實所束縛。所有懷抱改革善意的人也不應該追求完美。即使治理上一點小改進,也可能力許多人受惠。

要讓世界變得更好,先要提防人們做事的動機。以意識形態捍衛原則或權力通常是幌子。最重要是了解倡議的人真正想要甚麼,不同政策與改革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利益。人民總是希望有影響力的一群人擴大規模,以從政府提供的大量公共財中受益,但他們未必能得償所願。推動長遠改革最值得探究的,是關鍵支持者群體想要甚麼。

關鍵支持者與領導者都希望盟友圈較小,但關鍵支持者希望可取代他們的群體人數較少,而領導者則希望可取代盟友的人較多。一旦盟友圈開始擴張,領導者與關鍵支持者想要的目標就會出現分歧。盟友圈希望體制改變的契機,會發生在私人酬賞隨盟友圈擴張而減少,但公共利益與社會生產力隨盟友圈擴張而提升時。

作者以下圖說明這種情況︰



當關鍵支持者人數繼續擴張會令盟友圈福利增加時,關鍵支持者會開始支持擴張聯盟,並與領導者發生矛盾。隨著聯盟日益擴張,領導者要說服盟友圈成員進行肅清,或是政敵想發動政變,以縮減聯盟規模就會越來越困難。

當新領導者剛上台,或者領導者患病或太老在位不會太久時,盟友圈成員無法確保自己還能留下,最容易被改革打動。面對經濟危機,領導者沒有足夠金錢收買關鍵支持者,很可能進行肅清時以更有效運用手上財源時,關鍵支持者也會更願意接受聯盟擴張。

作者也就民主政體怎樣改善提出建議,包括以程式及數學原則劃分選區,藉以達至公平代表,防止選區疆界操弄;刪除選舉人團制度;放寬移民資格與權利以擴大勝選所需聯盟規模,讓公共政策品質得以提升。

對於第三世界改革,作者提出仰賴觀光業的國家需要給予人民一定自由。手機與網絡連線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以經濟情勢逼使專制者開放人民交流。外援捐贈者可以協助民眾連接網絡,也可以信託形式提供援助,訂明捐助條件,未能達成款項需要退回。

作者也建議,聯合國可以制定一套由獨裁走向民主的流程,規定專制者有一小段空檔離國,換取專制者不會因執政時的罪行被起訴。作者明言,讓前獨裁者全身而退並非正義,但為了保護並改善人民生活,不應讓他們與獨裁者困獸鬥而受苦。為了讓獨裁者盡快離開,作者甚至提議可以讓他們保有部份財富,以順利交出權力。

面臨危機的領導者常會舉行假選舉,營造公平假象。假選舉讓可替代一群人的人數增加,但關鍵支持者人數不會明顯上升,這只會強化統治者的立場。作者強調,選舉必須是先有自由之後的結果,不能誤認選舉本身會帶來更多自由。

最後作者總結,幾乎所有政治生態都環繞著可替代一群人、有影響力一群人與關鍵支持者的規模發展,擴大這三個群體,不讓可替代一群人規模增長比關鍵支持者更快,那麼事情就會朝著有利多數民眾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