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The righteous mind

看完了The righteous mind,主題是圍繞著道德心理學說明,人們為何會在政治、宗教與道德等議題上有明顯分歧。作者說明righteous mind讓人們互相合作,並以三項原則概括道德心理學的發現︰

1. 直覺先行,策略的理據在後
2. 道德不只建基於傷害與公平原則
3. 道德既凝聚眾人也會令人盲目

過去對道德從何而來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天性如此,二是從幼年期學習得來,三是道德是孩童透過自己的經驗自行建構而來。作者則指道德受文化影響,噁心與不敬感覺也可以左右思考,可見道德是由天生特質與社會學習加起來形成。

作者設計各種不會損害他人卻會引發噁心或不敬感覺的處境,例如吃將要丟棄的人體屍首,然後問受試者覺得這是否道德,並要他們解釋原因。許多受試者都即時並感性地作道德判斷,但在不斷追問下他們不太能解釋這判斷的原因,理由只是激情後才建立。

雖然道德判斷是指某些人做了不對的事,不應是主觀判斷。我們會以理由重構我們自己道德判斷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想其他人與自己有同樣判斷。作者對道德判斷建立的社會直覺模型如下︰


1, 2, 3, 4是主要連結,分別是1直覺判斷、2事後理由、3理據式說服及4社會式說服,5與6分別是5理據式判斷與6個人反思,作者認為這兩種情況較為少見。因為直覺先行,理據在後,我們在道德或政治議題的分歧,依靠列舉理據難以改變各人觀點以達成共識。以同理心理解對方的直覺來源,才有可能改變人們在道德或政治議題的觀點,雖然這在不同觀點雙方很難做到。

我們的感覺比思考更快,更影響行為,在政治或社會議題上我們的感覺會對特定詞語有固有連結(implicit association)︰例如「福利」對自由派(左派)會較快與美好的詞語連結,對保守派(右派)則相反,這種直覺反應可快至在十分之一秒內出現。身體狀況對道德判斷也有影響,當人們在臭味下會對不道德行為更為苛刻,洗清自己則會令人們更著緊道德純淨。

精神病態者可以理據思考判斷卻缺乏情感,無法作出道德判斷;嬰兒有情感卻未能以理據思考,也表現出有能力作道德判斷,腦部掃瞄也顯示道德判斷時大腦情感區活躍,這反映出道德判斷不是來自理據,而是來自情感。

作者將直覺比喻為大象,理性比喻為騎象人。大象在聽聞其他人的事時會立即傾向某一方向,之後騎象人開始找理據支持大象為何有這舉動。大象遠比騎象人有力,但牠也不是絕對獨裁,騎象人在發現無法辯護或大象的舉動是自毀時,就不會為大象的行為找理據。

作者認為,一個道德的社會是指確保人們的聲譽名副其實,壞行為總是會帶來不好的後果。理據不一定需要真的正確,但要令其他人相信這理據說明自己的行為正確。我們運用理據比較像爭取票數的政治家,多於像尋找真相的科學家。我們都無意識地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為自己任何判斷作辯解。IQ高的人自我辯解理由更多,卻不是更完整探索議題不同觀點。只要能自我辯解,我們可以說謊與欺騙,甚至讓自我辯解說服自己沒問題。

我們對待與自己觀點相同與相異的證據看待方法有差別,對觀點相同證據我們問的是「我可以相信它嗎?」,只要有可信之處就會接受;對觀點相異證據我們問的是「我一定要相信它嗎?」,即使稍有未能確信之處就不會接受。我們的道德與政治觀點並不是出於自私,而是出於自己所屬的群體。我們會以說理技巧支持自己的隊伍,並向它表示自己的投入。

作者因此指崇拜理性只是不存在的幻覺,我們說理是用於鼓勵爭論、說服與操縱,而不是尋求真相。我們不應只依賴每個個人自行尋找真相,反而應以適當方式集合所有人,讓每個人以其說理反駁其他人的說法,並讓每個人感受到共同連結或命運,以令他們謙恭地交流。團體或制度中智識與意識形態多樣,對尋找真相與制訂良好政策很重要。

作者認為WEIRD——西方(Western)、受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有(Rich)與民主(Democratic)——人士將世界看成是各個不同個人,忽視人際關係,以傷害與公平原則為道德基礎。作者參考不同文化的道德原則,以味覺為比喻,稱道德基礎也不只有傷害與公平原則,並提出忠誠、權威與神聖是另外三項道德基礎︰



關心/傷害

公平/欺騙

忠誠/背叛

權威/顛覆

神聖/墮落

適應的挑戰

保護與照顧孩子

雙方合作互利

組成緊密聯結

建立等級下的有利關係

避免污染

原本觸發事物

孩子表現出受苦、憂傷、需要

欺騙、合作、欺詐

對團體的危害或挑戰

支配與服從的跡象

廢棄物、病人

現時觸發事物

海豹嬰兒、可愛卡通人物

婚姻忠誠、失靈的自動販賣機

體育隊伍、國家

上司、受人尊重的專業人士

禁忌想法(共產主義、種族主義)

情感特質

憐憫

憤怒、感激、內疚

團體榮耀、對背叛者的憤怒

尊重、恐懼

噁心

相關美德

愛心、和善

公平、正義、可信

忠誠、愛國、自我犧牲

服從、尊敬

節制、禁欲、虔誠、潔淨


自1970年的腦部研究指出,大腦就像一本書,基因寫下的就像草稿大綱第一稿,在後天經驗中組織引伸。這也是為甚麼五項道德基礎會在不同文化下出現各種道德與政治光譜。自由左派較著重關心基礎;公平對左右派而言有不同意義︰左派著重平等,右派著重比例(proportionality);左派傾向普世主義,對團體內的忠誠較不重視;保守右派著重權威,權威不只是權力,也包括維持秩序與正義的責任;神聖基礎來自避開病原體的需要,並擴展至我們對某種事物的永恆價值,並以神聖事物連結群體,宗教右派與靈性左派都著重於此。

作者以自己的網站調查結果推論,除了上述五項道德基礎外,人們也重視自由/反抗這第六項基礎,其起源為團體小部份人有機會時會支配、欺凌與打壓他人,觸發事物是任何攻擊性與控制行為,觸發的情感是抵抗。自由基礎與權威基礎顯然有衝突,當領袖被認為並不正當時,自由基礎會比權威基礎強烈。自由左派將自由基礎應用在社會正義,較普世並與關心基礎連結,對象是弱勢與無權力者;保守右派自由基礎的對象則是自己所屬群體,表現在對暴政的憎惡,這也讓他們與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s)組成政治同盟。

從道德基礎理論分析,美國自由左派民主黨主要有三項道德基礎︰關心、公平與自由,保守右派共和黨則有全部六項基礎,作者因而認為,保守右派有道德優勢贏取鄉郊與工人階級選票,而且自由左派對此仍未理解。

作者認為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經歷多層選擇,即包括基因、個人與群體的自然選擇,理由為1. 搭便車者令更多層級、大型與有力的載體有演化優勢,並在團體中出現分工、合作與利他行為;2. 人類可共享意圖與其他精神表達,讓早期人類合作、分工與建立共同規範;3. 基因與文化共同演化,讓人類擁有部落天性;4. 演化速度很快,在過去五萬年甚至加速。

作者的假說是,我們是有條件的群體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會放棄自利並為群體犧牲自己利益這些條件的例子有︰對自然敬畏,如仰望星空時、藥物影響與參加狂野派對。催產素與鏡像神經元可能是這群體開關的生物元素︰催產素令人們更歸屬團體,鏡像神經元幫助人們同情與自己有相同道德基礎的人。這反映出人們的愛並非毫無條件,而是限制在自己的團體中。

作者指宗教與團體運動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以「信仰」、「歸屬」與「行事」三者互動產生。作者認為宗教有助於連繫團體、解決搭便車問題,並在團體層面的生存競爭中取勝。儀式是讓非親屬團體合作的解決方法。神明則令團體成員較不會搭便車犧牲他人自利。

作者以功能與描述性取向定義道德體系︰道德體系是各種互相關連的價值、美德、規範、實踐、身份、制度、技術與演化心理機制,它們共同抑制或管理自利行為,令社會可以共同合作。

綜合前面作述,作者歸納出個人政治觀點的形成過程︰1. 基因上某些人對新事物、改變與新體驗較快速,某些人對威脅較有反應,前者較易支持自由左派,後者較易支持保守右派;2. 不同基因令人們傾向走向不同生活路徑,成為不同的人;3. 人們建構關於自己的故事,簡化與重構自己的人生,並將這些故事與政黨的大故事連繫。

作者引用調查指自由左派對其他不同政治觀點的人認識格外少,他們較難理解忠誠、權威與神聖基礎為何與道德有關,也較少關注道德資本——共同體多大程度擁有抑制或管理自利行為,令社會可以共同合作的道德體系——的重要。保守右派則傾向未能認清制度改變的需要。

作者稱,自由派可取之處包括需要政府管制龐大的企業,以及管制才可以解決市場外部性(externality)——整體利益或損失沒有反映在市場價格——的問題。自由意志主義者可取之處是市場創造許多奇蹟,保守派則正確指出急速改革可能會摧毀整體社會。

作者總結,我們深受直覺影響,主觀感受主導策略論據,讓我們難以與其他道德觀點者連結,卻不是完全不可能。遇到道德基礎不同者時,不要放棄,但也不要立即入正題,在找到共同之處或建立信任後才帶入道德討論,嘗試以讚揚開始,或者真誠表現出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