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贏家的詛咒

看完了《贏家的詛咒》,討論經濟學的反常現象,作者指︰

反常現象是與理論不一致的事實或是觀察。......反常現象要成立,需要兩個要素︰理論上做了明確的預測;以及事實牴觸這項預測的結果(p. 16)。


贏家的詛咒就是一例︰理性來說,當投標者增多,出價應該要越保守,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在估價過高的情況下中標,但實際上,往往在投標者增加時,每個投標人的出價反而提高,令出價過高的人中標,反而成為輸家。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捐贈若干財富給公共財,收集起來的公共財加上投資報酬平分給所有人,經濟理論會預期至少會有些人搭便車,自己不捐贈又能分得別人捐贈的公共財。但在實驗中顯示,單回合實驗受驗者平均會捐贈手中籌碼40-60%給公共財。多回合實驗則顯示捐贈率會因重複而下降,平均為40-50%,但捐贈率下降與開始熟悉賽局無關。

合作率之高有兩種解釋,其一是互惠式利他,即人們會先選擇合作,直至他們認為被其他人搭便車佔便宜;另一是利他主義,以他人之樂為樂,以及將合作本身就是目的。彼此交談也能增加合作率,或許是這樣能啟動道德考量,產生做「正確的事」的效用。

最後通牒賽局是指A要分配若干金錢給自己與B,如果B接受A的提議金額,那兩人就可得到協定的金額,如果B拒絕提議,兩個人都拿不到錢。理論會指A提出接近於0的出價給B,而B會接受任何大於0的出價。但實驗中B不會接受太低的出價,低於總數10%的提議大多不被接受,而大部份A的出價也不是接近0,平均在總數的35-45%。往後的實驗發現,部份A是愛好公平的,而部份B是不願與之前有貪婪表現的A分錢,即使A的貪婪不影響自己利益。與賽局理論的預測不同,公平觀念對協議結果有重要影響。

跨產業工資差異是指同一工種(例如秘書)在不同行業中的工資水平有異,數據顯示即使考慮勞動環境與勞工品質後仍然有差異。工廠與企業規模較大、利潤較高、較資本密集與工會密度較大的行業,薪資傾向較高。在各種解釋中數據似乎較為吻合公平薪資模型,即勞工會在得到其以為公平的薪資時,提供較多的努力,例如高利潤廠商支付高薪資才是「公平」的。

稟賦效果(endowment effect)與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是指人們放棄一樣東西時,會要求遠高於他們取得此物願意支付的價格,也就是對目前狀態的偏好。經濟學無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可逆(reversible)的觀念指,假如擁有X時保有X或交換成Y感受沒有差異的話,那麼擁有Y交給成X感受也應該沒有差異。稟賦效果則反映這種可逆特性並不成立,實驗發現這種效果並不是強化擁有物品的吸引力,而是強化放棄它的痛苦。這反映出人們的損失趨避特徵,看重損失遠多於放棄未來的收益,例如加薪幅度少於通脹7%,就比在無通脹中減薪7%更易接受。

偏好反轉指的是有兩種賭局,H賭局高機率獲利但報酬較少,L賭局低機率獲利但報酬較多,人們在考慮買賣賭局時,會將L訂價較高,但人們在選擇進行哪個賭局時,卻有較多人選擇H。換言之,賭局買賣中人們留意報酬多於機率,但選擇賭局的吸引力中人們注重機率多於報酬。實驗發現偏好反轉的最主要原因是對L的訂價過高,這與人們判斷與選擇時的「刺激—反應相容性」(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有關,即人們在考慮某項決定是會受參考單位影響。作者指︰

因為賭局的現金是以金額表示,相容性意味著以相同單位表示的報酬,在對賭局訂價時會比在選擇賭局時,有較高的權重。更進一步地,由於賭局L的報酬遠大於賭局H的報酬,相容性偏誤的主要結果,會是對賭局L的訂價過高。因而,相容性假說解釋了偏好反轉最主要的來源,亦即對低機率高報酬的賭局訂價過高(p. 148)。


在跨期選擇,例如選擇便宜但不耐用還是較昂貴但耐用的電器時,人們往往不以市場利率或其他任何單一折現率來折算現金流。其中一種解釋是個人的動態不一致,人們在不同時間的行為並不一致,例如在較長時間後付出代價會比較不在意,但眼前就要付出就比較痛苦。另外,人們不只對金錢的相對差異敏感,也會留意絕對差異,例如現在的100元與一年後的150元,在認知差異上似乎就比現在的10元與一年後的15元大。還有就是心理會計的觀念︰如果有一小筆意外之財,心理上會偏好將之用於消費,假如是一大筆意外之財,就會偏好儲存起來。人們也較渴望正面報酬,但不急於將損失延後,例如債務趨避,許多人在繳款限期前就會繳交貸款,即使貸款利率比安全投資獲利率低。

人們也會留意參考點與損失趨逼,他們偏好隨時間而逐漸增加的效用型態,就像薪資隨年齡增加,但生產力不一定如此。預期的正面與負面結果也會分別產生享用與恐懼效應,實驗發現受測者願意付更多錢逃避長期負面效應,以避免長期的焦慮,也會付比當下獲益更多的錢來獲得短期未來的好處,顯示出期待的效用。

在個人生命中特定時期的消費有兩種反常現象︰其一是消費對所得過分敏感,年青及老年時消費過少,中年時則消費過多;其二是不同財富形態沒有高替代性,年金所得或房屋淨值的邊際消費傾向較其他資產低。作者以一種心理帳戶系統來解釋這些現象,心理帳戶系統可想像成有三個帳戶︰目前所得C,資產A與未來所得F。其原則為︰1. 量入為出,除緊急情況外,不從F或A中借錢來增加目前消費;2. 保留部份所得作不時之需;3. 以不太需要自制力的方式儲存退休所需。

如前所述,小的意外收益會歸入C,用作消費,大的意外收益會歸入A,較少會用作消費。紅利即使理論上是C一部份,但因為是一筆過入帳,邊際消費傾向也會較低。人們也會如前述表現出負債趨避,因此作者認為,逆按歇(reverse mortgages)不收歡迎的部份原因,就是它被稱為按歇(mortgages)。流動性限制來源包括資本市場限制,也包括個人自己強加的,作者認為後者缺乏研究,卻可能更為重要。

賽馬賭局中也能發現反常現象,賠率估計勝率非常精確,但相對而言,熱門馬的勝率高於預期機率,而冷門馬的勝率低於預期機率。賽馬下注人的表現也與理性預期有異︰1. 投注只佔個人財富一小部份 2. 下注籌碼分散在不同場次 3. 朋友之間不會彼此打賭。熱門—冷門偏誤可能是因為投注者高估冷門贏的機會,但也可能是因為贏冷門馬比較有樂趣。樂透也發現一項有趣現象︰參與者比較喜歡有控制的感覺,而不是隨機選號的彩券。

股票市場的日曆效應也表現出效率市場假說無法解釋的現象︰一月的獲利率明顯較高,幾乎佔整年獲利三分之一,尤其是小型廠商;交易中斷(如週末或假期)前獲利明顯較高;換月那四天獲利甚至大於整個月其他時間的獲利;急漲通常在每日收盤前出現。這些現象有幾種可能解釋︰1. 退休基金與共同基金等收款及改變投資日子與日曆變化相符,個別投資人也習慣十二月賣出,一月買進股票;2. 投資經理人為粉飾門面,也會在日曆日期轉換時賣掉表現較差的股票,與年終及月底效應相關;3. 壞消息偏向在週五收盤後才宣佈,造成週末效應。

回歸平均值是指極端值之後出現的觀察值,較有可能是不那麼極端,例如表現特別不好的股票較有可能在未來表現較好。作者的研究發現,在五年期間中,贏家與輸家都有回歸平均值現象,輸家的反轉現象比贏家來得明顯(+30%比-10%),而輸家的超額獲利大部份發生在一月。其他研究發現在五個交易日至十週都找到回歸平均值現象,從事件研究中則發現,市場對正面事件的估計沒有太大偏誤,但對負面事件的立即反應則是有偏誤的,假如一間公司經歷一連串壞事件,偏誤的價格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修正。

封閉型共同基金有四種反常現象值得留意︰1. 新基金傾向以溢價出售,但在120天後平均折價10%,為甚麼會有人買這些基金?2. 封閉型基金價格為甚麼不等於淨資產價值,而且通常是折價?3. 為甚麼折價會同時變動,而且不同時間與基金的折價不同?4. 當基金變為開放式,為甚麼價格會上升至沒有折價的程度?

雜訊交易人的假設為這些現象提供可能解釋,雜訊交易人是指犯系統性預測錯誤的人,有時過份樂觀,有時過份悲觀,他們與風險趨避的理性交易人共存。雜訊交易人的投資情緒波動會產生風險,令理性交易人不敢積極套利。例如在封閉型基金受雜訊交易人悲觀情緒拉低時,理性交易人在趁低購買時仍要面對兩種風險︰1. 基金淨資產價格不如市場 2. 雜訊交易人未來可能更悲觀令基金價格更低。這樣,理性交易人就只有在「雜訊交易人風險」得到補償下才會買進基金,也就是折價購買,令折價成為常態。

封閉型基金最初以溢價出售則顯示出有足夠樂觀的雜訊交易人推高價格,當他們將基金賣給他人時,價格就會下跌。折價同時變化是投資人情緒變化的指標,基金變為開放時折價消失則是因為雜訊交易人風險也消除了。

外匯市場中,「如果投資人風險中立且有理性預期,那麼市場對未來匯率的預測,會內含國際利率上的差異」(p. 292),例如美元年利率10%,德國馬克年利率7%,有3%差異,那麼理性會預期,美元在一年內相對於馬克將貶值3%,即兩國利率差買決定匯率變動的幅度。但數據則表示美國利率超過外國1%時,美元之後一年反而傾向升值1%。對此反常現象有兩種解釋,一是美元利率上升令美元資產風險較高;二是投資者對匯率的預期錯誤,然而兩種解釋都無法說明1980年代美元上升後下跌的情況。比較可能的解釋是,有些投資者不是完全理性,對利率差異變化反應緩慢,再加上,有些參與外匯市場的是中央銀行,他們在利率上升時會反向操作以減緩貨幣升值,而其他理性投資人則會風險趨避並有流動性限制。

作者結論指,反常現象並沒有終結經濟理論,但會為新理論提供方向,這種理論要寫一個不是完全理性行為的模型,比較複雜、混亂,但作者問︰「你想要優雅且精確的錯誤,還是混亂且模稜的正確?」(p.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