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十宅論

看完了隈研吾的《十宅論》,說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的住宅,甚麼「噴塗結晶系撥水材料」讀完之後也不懂,還是乾脆每一類引一段。

單身公寓派︰

「單身公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被接受,且在建築界站穩了腳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它利用「旅館」這個空間模型,成功地滿足了都市單身生活者對空間的理想和欲望,而且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象徵作用,這樣狹小的混凝土密室空間,才總算可以作為人們的住所而存在了。旅行其實意味着空間的拓展,而性則意味着與他人的交流。這兩者兼具的作用,就是使居住者能夠打開「意識的通風口」。物理意義上的密室空間也隨着「意識的通風口」的打開而得到了解放(p. 35)。


清里食宿公寓派︰

為甚麼要同時象徵「定居」和「旅行」呢?首先要考慮的是存在於「食宿公寓派」年輕夫婦思想本質裏的遲滯時期留下的痕跡。一旦成了家,對新家庭就會抱有不同尋常的幻想和希望。然而同時,對於已經有了家庭、定居下來的事實,也存在着強烈的抵抗和不安。能將這種雙重束縛的狀態巧妙地空間化的,只有「食宿公寓派」的住宅空間(p. 56)。


咖啡吧派︰

咖啡吧隸屬於酒吧,但不包含與酒吧一體化的性關係、共同性質的人的人際關係。這樣一排除,就變成孤身一人的客人,可以站在別處來審視自我的地方了。客人可以利用這個地方展示自己的演技,並通過觀看自己的演技來審視自己。專為演技的發揮而設的「伽藍」舞台裝置,就是咖啡吧的空間。而在「咖啡吧派」住宅這個主題下,也把共同性質的人際關係排除在外了,而且這裏被排除的共同體是對居住者來說最親近的家庭共同體。他們只承認那是一所住宅,而拒絕承認那是一個家。這樣逆反的調子存在於「咖啡吧派」住宅的根基裏。被拒絕承認的家庭也分兩種︰一種是自己曾經所屬的父母的家;另一種是自己未來的家,那被認為是給都市單身者的優雅生活打上休止符的。身處過去、未來兩個家庭的夾縫裏,就乾脆把兩者都拒絕並排除在外。其結果,就是把獨身一人的自己,置於一種舞台裝置中來審視、驗證。這就是「咖啡吧派」住宅的主題所在(p. 66)。


哈比達派︰

「哈比達派」住宅裏的合理主義也同樣如此︰合理的廚房也好,合理的儲物間也罷,其實都是將「歐美般的高質量生活」這樣一種印象帶到了住宅裏,這種印象才是真正的舶來品,更進一步說,日本人這種根深柢固的對舶來品的信仰正是打着「合理主義」的旗號,才能夠長驅直入地進駐到「哈比達派」住宅裏。可「哈比達派」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過是為了將淺薄的「舶來品信仰」正當化的華麗說辭而已。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淺薄的「舶來品信仰」,以哈比達傢俱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的普及版室內裝飾,才能勢如破竹地佔領了日本的室內裝飾市場(p. 89)。

建築師派︰

希望由建築師來為自己做住宅設計的人們——「建築師派」首先是要認同建築師打出的品牌價值。與Louis Vuitton、Hermes之類的牌子不同,建築師的「品牌」是「知識品牌」。能夠認同這樣的品牌價值,說明客戶們也是具備一定知識水準或者至少對於知識產品有着強烈概念的人。尤其是「建築師派」,他們是非常看重與建築師之間的知識交流的。對他們來說,要想不經過媒介,而是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獲得精練的、具備一定知識水準的訊息,委託建築師設計住宅,藉機同他(她)們「親密接觸」是再便利不過的方法了。即使並沒有真的像「草根」那樣孤立於荒野中,但是身在這樣一個訊息泛濫的時代裏,能夠完全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獲得一定的文化知識方面的訊息也是很難得的一件事(p. 94)。


住宅展示場派︰

「展示場派」住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以下四項原則︰

第一,不怕採用折衷手法.

第二,堅持引入表象

第三,打着「合理性」的幌子,賣西洋的「面子」

第四,最大限度地活用照片。也就是說,製作貼滿照片的宣傳冊子,並將其作為銷售的武器

......「展示場派」住宅的獨創性在於,它擁有一種讓你產生錯覺的技術,讓你不會覺得建造起來的房子跟預想的不一樣。而這種技術實際上是巧妙地運用了現代人對照片的信賴。(pp. 119-121)


獨門獨院派︰

這種以「看到實物」為前提的商品製作究竟是甚麼呢?一句話概括就是,靠種類取勝的商品製作。......在「看實物」的時候,「甚麼都沒有的空間」就真的是甚麼都沒有了,這跟空間不存在商品價值是一個道理。這時候,要想增加空間的價值,就必須要增加種類,必須讓每個物品都能夠深深地吸引住顧客。

「靠種類取勝」的方法首先是實用於外觀的。要豐富外觀,也就要「豐富種類」,重新審視雜亂、不良情趣的風格(p. 131)。


俱樂部派︰

在俱樂部可以找回家庭的溫馨,在家庭可以獲取俱樂部的「難得」,這是為甚麼呢?家庭的風格被俱樂部模仿,然後家庭又模仿俱樂部的風格,是甚麼引起如此複雜的過程呢?原因只有一個︰俱樂部派已經完全忽略了家庭本身所具備的「難得」性。因為是日常的、近在身邊的東西,我們就漸漸忽視了它的「來之不易」。而我們必須通過俱樂部這面鏡子,來重新審視家庭。可以說,這面鏡子照出的,是通過貨幣換來的「來之不易」。用貨幣換算得來,帶有「難得」印記的風格正是俱樂部派的風格。我們還需要將這種「印記」帶回到家庭去。如果說迪士尼樂園在鏡子上照出來的是「街」,那麼俱樂部派在鏡子上照出來的就是「家」(p. 148)。


日式酒屋派︰

推動「和風酒屋」發展的,正是隱藏在了純粹美學之中的對現代主義的追求。「日式酒屋派」住宅的中心還是在「和風酒屋」上,如果在「和風酒屋」上加入一間茶室,這樣的「日式酒屋派」住宅就近乎完美了。日式酒屋是高級、難得的,而茶室正好是高級、難得的代表。

「日式酒屋派」住宅還有一個特徵︰覺得自己的住宅,要比俱樂部派更高級。他們認為這樣的建築才是符合日本傳統的,清潔、乾淨、保守,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俱樂部派」不過是崇尚金錢,他們的住宅也不過是陷入舶來品信仰、舶來的名牌商品之中。那麼「日式酒屋派」就真的有那麼「高級」的風格嗎?其實,不管是「日式酒屋派」,還是「俱樂部派」,都是迪士尼樂園的子孫,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日式酒屋派」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它自身巧妙的「矛盾構造」(p. 157)。


歷史屋派︰

這裏所謂的「場所」指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體系(密碼)所支配的領域。另外,這種約定俗成指的是,一種記號代表甚麼,象徵甚麼,起到這種指示作用的約定俗成。......當「場所」不明確的時候,我們就會對象徵的意義產生疑惑。應該怎麼來理解,把它當成甚麼來理解——這才是這種「難為情」的感情原型(p. 163)。

現代已經演變為一個看不清「場所」的時代。特別是像住宅這樣,靠細微的約定俗成來支配的領域,而「場所」就更不容易發現了。就連村野、Yamasaki這樣跟「現代」密切相關的建築大師,在設計自家宅邸時,都會感到難為情,就更能說明這一點了(p. 164)。


最後引跋的第一段︰

本書想要說明的是,在日本的住宅文化中,這樣的「場所」存在於許多地方,並且各自擁有着巧妙且複雜的約定俗成。本書所分的「派別」都是跟「場所」相對應的。具體來說,「場所」就是一部分人的集合。在現代主義、商業主義狂潮泛濫之時,日本式的「場所」體系依然存在,反而變得更有力、更高傲。本書想要描寫的,正是這種生命力(p. 167)。


有趣的是作者在本書出版一段時間後這樣自評︰「這本書不過是一種捏造,也就是一種假想,跟日本的住宅、與住宅有關的現實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作者才自負地認為,這本書能夠跨越時間,永久地保留下去(p. 171)。」